|
郎平说,她本人并不喜欢"和平大战"这个词,因为中国队和美国队各自的对手都有很多。
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的主新闻发布厅,郎平距离我们三、四十米。一件红色的T恤衫,外加一件蓝色的运动外套,普普通通,没有巨星的标记。辉煌早已过去,47岁的郎平脸上写满平静。光阴荏苒,在眼前这个美国女排主教练珍妮·郎平身上,很难找出二十几年前电视上那个激情四溢的"铁榔头"的痕迹。
然而,随着新闻发布会的进行,曾经属于这个排球巨星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清晰。NBC电视台、《今日美国》这些平日里很少关注排球项目的重磅媒体将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向郎平,来自家乡的记者也见缝插针。郎平一会儿讲英文,一会儿说中文,这个原本属于美国女排的新闻发布会几乎变成了她追忆往昔的"独角戏"。
新闻发布会开始不久,一位美国记者的提问把郎平的记忆带回1981年。郎平说,在1981年世界杯赛上夺冠,就像是一场梦。当时的中国开放的程度比较有限,这一胜利让中国人更加自信,也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与交流。这个世界杯冠军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排球,也超过了体育的范畴。
一位意大利记者又把郎平拖到了亚平宁半岛,那片她曾经有过6个赛季成功执教经历的土地。"我在意大利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回忆,"郎平说:"我喜欢意大利的文化和美食,还在那里交了很多朋友。我带过的很多运动员后来代表不同的国家参加比赛,看到她们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我们之间一直保持联系,不仅为了排球,也为了彼此的友谊。"
率领美国队打中国队是什么的感觉?自郎平担任美国队主教练之后,这个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但是,她还是非常耐心地解答。"现在中国的球迷已经非常能够理解,因为很多外国教练也在中国执教,比如中国男、女篮的主教练就是外国人。对于我来说,能够执教美国队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因为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执教美国的球队,我感到非常骄傲。如果我对排球的理解能够帮助美国队提高自己的水平,那将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即将到来的第八次"和平大战"更是绕不开的话题。郎平说,她本人并不喜欢"和平大战"这个词,因为中国队和美国队各自的对手都有很多。"美国队和中国队比赛的时候,有18000名球迷会为中国加油,我能想象那种气氛,希望大家都能发挥高水平,打出一场精彩的比赛。作为教练,肯定希望我的球队取胜。不过,到时候谁的表现好谁就能取胜,我只想集中精力指挥好比赛,希望队员们在人海中能听到我的指挥。"
偶尔有记者向与郎平一起出席发布会的美国队员斯科特和戴维斯提问,然而问题还是关于郎平。
"有郎平这样一位超级巨星当教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举例说明你们跟郎平来中国的时候她是如何受欢迎的吗?"。
戴维斯对于中国球迷对郎平的狂热显然有着深切的体会。据她介绍,2005年去宁波参加世界女排大奖赛的时候,当地球迷对郎平的热爱让她感到震撼。有的母亲把孩子举得高高的,就是为了让她摸一下郎平。还有人想方设法在郎平和别人一起拍照的时候远远地凑着拍一张照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也和郎平"合过影"。戴维斯感慨地说,在美国人们对"飞人"乔丹也没有这么狂热。
戴维斯也许不知道,十几年前,正是狂热的球迷让郎平极度渴望平常人的普通生活,从而开始了漫长的旅行。
"退役之后,我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在中国无法躲藏,因为我太高啦。我不能去公众场合,不能看电影,不能上街。"郎平开玩笑说,排球在美国没有在中国那么流行,不那么容易被人认出来,因此她就去了美国,开始自己的异国旅程。
1984年,郎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作为队员获得冠军。1996年,郎平第二次参加奥运会,作为教练获得银牌。又一个12年过去之后,郎平回家啦,带着来自美利坚的球队。
"这次回来并没有那么紧张,就是回家的感觉,"郎平说。"前两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觉得很沉重,现在又过了12年后自己更加成熟了吧,也许是更加理解该怎么面对压力,怎么享受过程。"
"现在每天都挺开心的,队员每打一个好球,完成一个好动作,我都很欣赏。以前我老是为队员的错误揪心,而现在却想下一个会更好。"
虽然一直是配角,斯科特和戴维斯在近4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上没有显出任何不耐烦。郎平说话的时候,她们不时侧过头去,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着这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排坛留下辉煌印迹的绝对巨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