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6|回复: 0

《方舟子抄袭剽窃年谱(更新版)》

[复制链接]

0

主题

60

回帖

132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20
发表于 2011-7-10 07: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正谱

附录

【附录01:《方舟子在1988年“模仿”梁小斌》(作者:亦明)】
【附录02:《方舟子在1988年“模仿”顾城》(作者:亦明)】
【附录03:《方舟子在1993年抄袭吴晗〈朱元璋传〉之一》(作者:亦明)】
【附录04:《方舟子在1993年抄袭吴晗〈朱元璋传〉之二》(作者:亦明)】
【附录05:《方舟子在1993年抄袭吴晗〈朱元璋传〉之三》(作者:亦明)】
【附录06:《方舟子在1993年抄袭李贽〈续藏书〉》(作者:亦明)】
【附录07:《方舟子在1994年抄袭吴晗〈朱元璋传〉》(作者:亦明)】
【附录08:《方舟子在1995年抄袭母校MSU教授》(作者:亦明)】
【附录09:《方舟子在1999年抄袭孔繁〈荀子评传〉》(作者:亦明)】
【附录10:《方舟子在2000年抄袭哈佛大学教授迈尔》(作者:亦明)】
【附录11:《方舟子在2001年抄袭〈自然〉杂志》(作者:亦明)】
【附录12:《方舟子在2001年抄袭〈纽约时报〉》(作者:亦明)】
【附录13:《方舟子在2001年抄袭〈科学〉杂志》(作者:亦明)】
【附录14:《方舟子在2001年抄袭〈时代〉杂志》(作者:亦明)】
【附录15:《方舟子在2002年抄袭哈佛大学教授古尔德》(作者:亦明)】
【附录16:《方舟子在2003年抄袭〈民族团结〉杂志》(作者:亦明)】
【附录17:《方舟子在2003年抄袭新语丝网友田牛》(作者:亦明)】
【附录18:《方舟子在2003年抄袭新语丝网友白开水》(作者:亦明)】
【附录19:《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贾士荣》(作者:亦明)】
【附录20:《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一家美国高教网站》(作者:廖俊林)】
【附录21:《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一家法国科普网站》(作者:亦明)】
【附录22:《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一家英国数学网站》(作者:洪荞)】
【附录23:《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不列颠眼科杂志〉》(作者:idear)】
【附录24:《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英国一家医学院学报》(作者:亦明)】
【附录25:《方舟子在2006年抄袭新语丝网友颖河》(编辑:亦明)】
【附录26:《方舟子的〈批评中医〉是注水猪肉》(作者:亦明)】
【附录27:《方舟子在2008年抄袭美国生物学家Stan Braude》(作者:岳东晓等)】
【附录28:《方舟子在2008年抄袭美国物理学家Mark Buchanan》(作者:洪荞、亦明)】
【附录29:《方舟子在2008年抄袭加拿大数学家A. K. Dewdney》(作者:亦明)】
【附录30:《方舟子在2009年再次抄袭英国数学网站》(作者:洪荞)】
【附录31:《方舟子在2009年抄袭多家网站》(作者:廖俊林)】
【附录32:《方舟子在2009年抄袭诺贝尔奖得主Max Ferdinand Perutz》(作者:廖俊林、亦明)】
【附录33:《方舟子在2009年抄袭澳大利亚生物学家John S. Wilkins》(作者:廖俊林、亦明)】
【附录34:《方舟子在2009年抄袭英国一家基金会文件》(作者:廖俊林)】
【附录35:《方舟子在2009年再次抄袭〈科学〉杂志》(作者:idear)】
【附录36:《方舟子在2010年抄袭英文维基百科》(作者:亦明)】
【附录37:《方舟子在2010年抄袭美国一家农夫网站》(作者:六指)】
【附录38:《方舟子的年度获奖书〈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有海量剽窃盗版》(作者:直言了)】
【附录39:《中国学术评价网学术抄袭剽窃案认定程序》】
【附录40:《亦明向方舟子提出的二十五个挑战》】








假如你的邻居中有一个干瘦、早衰、谢顶的中年男子,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每天风雨无阻地戴着红袖箍到街上“义务”维持秩序,抓小偷,打坏蛋,你会怎么看他?尊敬,佩服?

假如你听说,这个人没有正当的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谁也不知道他怎么养活自己,只知道他住在老婆单位的福利房里,你又会怎么看他?不解?迷惑?

假如有人告诉你,这个红袖箍曾经是一位美国的博士,虽然早就自动放弃了科学研究,但却总是“科学”二字不离口,“科学”棍棒不离手,并且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科学是美丽”的,“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行的”,你是不是有点儿糊涂了?

假如有人又告诉你,这个红袖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就是不懂自己学了十多年的专业,你是不是有点儿起疑心了?

假如有一天,这个红袖箍突然不请自来,闯进你的家门,“义务”向你“科普”说,地沟油比商品油健康、绿色,他从小就吃地沟油,身体特健康,脑筋特灵活,你是不是有点儿害怕了?

假如对这样一个人,你产生了一点疑心、发生了一些好奇、觉得应该多几分警惕的话,那就请接着读这本年谱吧。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一位白天红袖箍、夜晚黑面罩的真实人生。

对,这个红袖箍、黑面罩就是方舟子。

一、旷世奇骗

方舟子在中国的学术界当了十多年的“义务警察”,号称打假十年,案例上千。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上千学术造假案件都是哪些,都包括了哪些人,具体造假事实是什么,证据都在哪儿,这些证据又都经过了谁的审核、认证、评议,被举报人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自辩机会。也就是说,这上千个案例,如果真有的话,全都是方舟子一手操办出来的——方舟子集公、检、法三方大权于一身。不仅如此,方舟子还不许对方聘请律师,也不许对方自辩——谁敢自辩,就会遭到更为猛烈的打击、更为无情的羞辱。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不错,在新语丝网站确实有一个“立此存照”专辑,它被中国媒体吹嘘为“中国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可是,在这个“网站”陈列的120个案例专辑里,想要找出方舟子借打假之名报私仇、泄私愤、谋私利的例子轻而易举(见:亦明:《方舟子打假的“四项基本原则”》,[www.2250s.com];《方舟子一伙假打假、真报仇、谋私利案例清单》,[www.2250s.com]),但是,想要认定一个方舟子完全出以公心、并且被打对象确实有假的例子,却非常困难(有的例子确实有假,但方舟子打它们却是出于个人的目的。例如方舟子打营养核酸,初衷是要报复李载平院士。见《方舟子一伙假打假、真报仇、谋私利案例清单》)。尽管如此,方舟子却仍旧恬不知耻地对中国媒体公然宣称,“由我本人亲自打的假,根本上出错的没有。”(见:《新浪文化博客对话方舟子:十年打假几乎无失手》,见新语丝2010年8月27日新到资料,[www.xys.org])。

2011年1月22日,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向方舟子发出了这样的挑战:

“你如果能够举出一百个‘打对了’的案例(不足被打案例总数的十分之一),亦明兄不仅从此不再研究方学,我还要把自己花费了三年心血写成的方学著作付之一炬。”(见:《亦明向方舟子提出的挑战》,[www.2250s.com])

时至今日,方舟子也没有对这个挑战做出一丝反应。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事实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假货恰恰就是方舟子本人。为了推销转基因,他给自己量体定制了一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外套。可是,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人们吼哑了喉咙,要求他提供那家公司的名称和地址,方舟子却以宁死不屈的精神,拒不把他为之效力的那家公司的底细告诉世人。

同样,为了推销自己的一本靠抄袭剽窃而成的烂书,方舟子不仅炮制了一个震惊全国的“恐吓信”事件,他还为自己又缝制了一件外套:“生物医学出身”。可是,面对着世人对他的嘲讽、指责、揭发、“打假”,这位“打假斗士”所作的不过就是把这件外套悄悄地褪了下来,塞到箱子底下,但却不敢为自己做出任何辩白——笔者就指着他的鼻子说他是“伪生物医学出身”,但这位号称“眼中容不下沙”的“斗士”、“正义人物”,却能够奇迹般地忍受这样的“胯下之辱”。

方舟子在中国反了十多年的伪科学,从发源于欧罗巴的环境保护理念,到诞生于亚细亚的中国传统医学,以及那个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属于刚刚起步的地震预测预报,统统被他贴上了“伪科学”的标签,被他用“科学”的棍棒死命地抽打。可是,当《纽约时报》揭露他打击环保人士是给背后的金主卖命时,方舟子手中那根看上去钢筋也似的“科学”大棒,突然间变成了一滩煮软泡囊的烂面条。(详见亦明:《方舟子与〈纽约时报〉:“皇家读者”事件始末》,[www.2250s.com])。同样的,那根用来毒打中医的“科学”大棒,竟然是他的老师二十多年前为了打击“科学神创论”而特制的一杆三八大盖枪,它被方舟子走私偷渡回中国,宣称这是西方世界最先进的武器——结果闹出了沸沸扬扬的“方舟子袭师案”。(详见中国学术评价网《【方舟子涉嫌抄袭剽窃】公示第五号》,[www.2250s.com])。另据笔者考证,方舟子之所以要把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打成“伪科学”,其真实原因就是因为那些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人员中,很多人都曾公开地批评过方舟子,因此他要凭借被何祚庥院士誉为“小李飞刀”的“科学”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详见笔者《方舟子恶斗肖传国始末》第八章,[www.2250s.com])。

事实是,早在上世纪末,方舟子就曾拼命向中国留学生推销贩卖中医中药书籍。(亦明:《从汉林网上书城的兴亡看方舟子反中医的动机》,[www.2250s.com])。在二十一世纪初,方舟子还曾宣传过与地震不可预测论截然相反的观点。(亦明:《方舟子为什么要宣扬地震不可预测论》,见亦明《科唬作家方舟子》,[www.2250s.com])。由此可见,方舟子反什么、打什么,都是由他的个人利益来决定的。“科学”对于他,不过是个牌子、幌子、棍子而已!也就是说,方舟子是一个打着“科学”招牌的骗子——“科学”骗子!

同样是这个方舟子,为了推销转基因,不惜公然撒谎,在转基因食品只有八年上市历史的2003年,就告诉国人,他在美国已经吃了十多年的转基因食品。不仅如此,他还造谣说,“转基因玉米更有益健康”。(详见《科唬作家方舟子》)。事实是,方舟子的转基因宣传虚假得是如此明显,连他的坚定支持者熊蕾、司马南都不肯相信。

实际上,方舟子还曾信誓旦旦地告诉中国公众“天然的东西未必就比人造的好”,人造的果葡糖蜂蜜不比天然的蜂蜜差。(方舟子:《甜蜜的谎言》,2010年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www.xys.org])。更让人不解的是,在打击中药时,他明明是拿一例“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当作中药有毒的证据的(见方舟子:《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www.xys.org])。可是,两年后,当他为圣元奶粉“义务站台”时,他却又高喊儿童性早熟“其实算不上病”了。(方舟子:《“性早熟”恐慌》,见2010年8月18日《中国青年报》,[www.xys.org])。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差,什么是病,什么不是病,全都要由方舟子一个人说了算。那么,方舟子自己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是非好坏、是病不是病呢?他怎么会告诉你这样的秘密?!

所以,我把方舟子在过去十多年中的活动用这九个字来概括:“假打假、伪反伪、胡科唬”。

但是,所有这些,还都只是表象。

二、绝代文贼

不管是最初定制的“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外套,还是后来改制的“自由职业者”招牌,或者是别人强送、他自己半推半就的“科普作家”帽子,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方舟子就是一介文人,他以文章和言论成名、以文章和言论立世、也以文章和言论养家糊口。而他的文章和言论,产量之高,涉及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用“空前绝后”这四个字来形容,绝不过分。例如,在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读本科时,方舟子是著名诗人;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时,他又是著名的明史专家;1998年告别科学研究之后,他撰写了大量的“科学哲学”文章;开始“学术打假”之后,不仅生物学领域的“假”被他大包大揽,成了当仁不让的“主流科学界”代言人,即使是物理学、中医,他都敢大肆染指。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汶川地震之后,方舟子立即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地震专家——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坐在观众席上的方舟子比坐在台上的真正的、专业的地震学家还要拉风。

由于方舟子在撰写文章时,几乎从来不给出参考文献,而他在侃侃而谈时,又几乎从来都不引经据典,所以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方舟子的那些“知识”——不论对错,不论真伪——,到底是从哪儿来的?稍微复杂一点儿的问题就是:一个对自己的专业都懵懵懂懂的人,怎么会在谈论其他专业时,那么言之凿凿?显然,仅看这本书的书名,您大概已经猜到了答案。

是的,这本年谱记载着一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见的——对,是“史无前例”的——抄袭剽窃惯犯的人生。也许有人会说,这顶帽子是不是太大了?那就看看我的理由吧。

第一,方舟子抄袭剽窃历史之长,绝无仅见。

方舟子的抄袭历史,可以追溯到他的初中时代:当时,他写作“范文”“供各地的小朋友考试抄袭用”。到高中一年时,方舟子又“模仿”北岛的诗歌作品,由此自封为“反叛诗人”。到大学三年级时,方舟子还沾沾自喜于把“模仿”的痕迹掩盖得一丝不露。待到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方舟子开始抄袭死人李贽、吴晗,抄袭活人加老师Root-Bernstein,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他又把抄袭英语书籍、报刊、网页当作自己写作的基本程式。可以说,方舟子的抄袭历史涵盖了他舞文弄墨的全部生涯。由于卖文是方舟子的唯一谋生方式,因此我们还可以说方舟子是一个职业文字扒手。

诚然,在中学阶段就有抄袭劣迹的人,为数不少。但是,这些人之中,能够把这个恶习一直带到自己的青年时代、成年时代的,则少之又少。而在这少之又少的人之中,能够专门以抄袭为生、成为职业剽窃犯的人,简直就如凤毛麟角一般。而方舟子就是一个这样的“奇才”。在向方舟子的母校举报他当年曾抄袭老师事件时,笔者就说过这样的话:“stealing other people’s articles is a constant and habitual behavior of Fang’s”(偷别人的文章是方舟子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对此,方舟子并无一言反驳。

第二,方舟子抄袭剽窃量之大,绝无仅见。

目前,有案可稽的方舟子抄袭案就有四十多起。由于这些案子都是网友们业余的、偶然的、随机的发现,因此可以大胆断言,它们只是冰山一角。2011年2月16日,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给方舟子发出了这样一个挑战:

“截止到今日,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开专栏、搞科唬已经十年有余,发表的科唬文章有三、五百篇。亦明兄请方舟子从这三、五百篇文章中,挑出一百篇,宣布它们之中没有任何偷来的东西。如果核对属实,亦明兄将按每篇一百元人民币的稿酬给方舟子发放二次稿费。如果从中发现抄袭的文字,亦明兄也不要方舟子倒赔钱,我知道他赔不起,我只要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承认自己抄袭即可。”(见:[www.2250s.com])

猜猜骄横一时、不可一世的方斗士的反应?他装聋作哑,一声不吭。好笑的是,就在几年前,他在打别人的“假”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装聋作哑其实是一切造假者在事情败露后的最后一招。”(方舟子:《装聋作哑是何罪?》,新语丝2004年9月14日,[www.xys.org])

这才叫“夫子自道”!

第三,方舟子自我抄袭之疯狂,绝无仅见。

据方舟子的新浪博客自我介绍,他至今“著有……19部著作”。但实际上,这19部“著作”之中,至少有三部是重复出版:儿童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的《餐桌上的基因》被换上《食品转基因》这个书名,在2007年6月又重新出版——于是这就成了他的两部“著作”;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科学成就健康》换了个《你在吃补还是吃毒》书名,2008年7月在台湾出版,这就又成了两部“著作”;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的《方舟在线》中把“文史”文章挑出,就凑成了另一部“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江山无限》。

不仅如此,方舟子的“19部著作”中,几乎每“部”都有抄袭他人之作,每“部”都有抄袭自己之作。更让人咂舌的是,在几乎同时出版的不同“著作”中,竟然会有大量的相同文章。2011年2月19日,笔者向方舟子发出了这样的挑战:

“请你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开列‘纯净书目’清单,宣布清单上的书中没有任何偷窃来的东西。如果核对属实,本人将按每本书一千元人民币的赏格给你发二次稿费。”(见:[www.2250s.com])

猜猜方舟子的反应?他照旧使用“一切造假者在事情败露后的最后一招”——装聋作哑。

实际上,相对于方舟子在报刊杂志上的自我抄袭,方舟子的“著作”还算是相当“清白”的。那篇抄来的《“智商”的误区》,被方舟子在报刊上发表了至少四次,然后又被他收进自己的“著作”之中。还是抄袭来的《西洋参的历史与现实》,被他在刊物上发表了两次,又被他收入“著作”中两次。事实是,方舟子自我剽窃得是如此疯狂,他连《中学生天地》这样的杂志都不放过——只要有人肯付费,他就什么事情都肯干。

第四,方舟子明抢强盗之猖狂,绝无仅见。

任何人翻阅一下方舟子的“19部著作”,都会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它们之中有大量的插图,并且,这些插图与正文并没有多少关系。仅据笔者对方舟子的九部“著作”的统计,其中有插图1674幅。不仅如此,这些插图几乎全都没有来源说明,没有版权说明。据中国学术评价网网友圆排骨做的随机调查,这些图片的使用,没有一幅得到了版权拥有人的授权。也就是说,盗版图片是方舟子“著书”的一大捷径。




实际上,方舟子不仅仅强盗别人的图片,他连人家的文字也不放过。在《批评中医》这本书中,方舟子就明目张胆地把别人的文章以“近代名人批中医名言”、“近代批中医名文选”的名义盗进自己的“著作”中。这些被他强盗而来的作品,占了方舟子这部“著作”篇幅的四分之一。

请问,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具有上述四大特点的“作家”,除了方舟子之外,还能找出第二位吗?

三、歹毒恶棍

事实是,对于方舟子来说,抄袭剽窃不仅是写文章赚钱的手段,而且还是他扬名立万的捷径。看官千万不要以为我这么说是指他写的文章多了,名气自然大了。否。方舟子的文章,即使是偷来的,也写得干巴巴、平扁扁,波澜不起,咸淡无味。这样的文笔,想要靠卖文糊口都十分困难,哪里还有成名的可能!我所说的方舟子利用“抄袭剽窃”来扬名立万,指的是所谓的“打抄”,也就是专门打击别人的抄袭剽窃。

比如,那本奠定他“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地位的《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一书,共分为六篇,其中之一就是“杨敬安抄袭案”。尽管这个案子被方舟子称为“迄今所见的最大胆的学术抄袭”,但其实也不过涉及五篇文章,而根据方舟子列出来的抄袭文字,加到一起,也不过三百多英文单词。与之相比较,已经发现的方舟子抄袭案,总数超过四十起,仅《“智商”的误区》一文,他就抄袭了三千多英文单词,这些英文被方舟子转换成了四千多汉字,并且被他贩卖了至少五次!杨敬安因为五起抄袭案、三百多单词而身败名裂,但方舟子却以十倍百倍的劣迹成了打假英雄!

实际上,由方舟子自己发现的抄袭案例——不包括别人抄袭他自己的例子——,屈指可数。而他真正列举出来的抄袭文字,大都是每个案例只有短短的几段话。比如,那个让他出尽了风头的杨敬安案子,五篇文章的抄袭,除了第二篇算是方舟子自己的独立发现之外,其余四篇都是别人向他提供的线索。据笔者的考证,由方舟子本人发现、并且做出详细文字比较的抄袭个案,只有一个,那就是2008年6月7日他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发的一个帖子,总共找出一篇文章抄袭了二百多个英文单词。奇怪的是,这篇让方舟子花费了大功夫的“打假”文章,竟然没有被他请进新语丝的客厅“新到资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要把赃物留给自己慢慢享用。果然,一个月后,方舟子就抄袭了那篇被盗文章。这就像是一个警察抓到小偷之后,先要小偷交出赃物,然后他把小偷放走,最后把赃物收归私有。

其实,如果方舟子在白天忠于职守,多抓几个小偷,绝大多数人都会对他夜晚的行径采取睁只眼闭只眼、假装看不见的态度。但问题是,对于方舟子这个“网络奇才”来说,仅仅是贼喊捉贼,还没有把“抄袭剽窃”的价值充分利用。事实是,“抄袭剽窃”大棒,在方舟子的手中至少还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自吹自擂,动不动就搞什么“剽窃示众”,宣布某人抄袭了他这个“打假斗士”了,“不可谓不大胆”了,而被抄的作品,又是“经典作品”了,又是“网络名文”了。其实,这套把戏,和余秋雨早年大喊自己的书籍被盗版,是一个路数。只不过方舟子东施效颦,显得过于拙劣罢了。

“抄袭剽窃”大棒在方舟子手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用来打击仇家——不管是个人,还是报社网站。实际上,本人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如果方舟子扯嗓子指责谁谁剽窃、哪报哪刊发表了剽窃文章,假如被剽对象不是他方舟子本人,则被指控的对象十有八九是方舟子的私敌。确实,不论谁和方舟子结仇,方舟子都要千方百计地把谁打成“剽窃犯”——如他陷害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实在找不到剽窃的“证据”,他就会使用“一稿多投”这样的罪名,——如他陷害北大教授贺卫方。更为可恶的是,假如被害人挺身而出为自己的名誉抗辩,其结果多半是被方舟子继续抹黑,甚至辱骂,——如《环球时报》记者唐勇、如江西省德兴一中教师徐建新。同样的手法,也被方舟子用于报刊机构,如多维新闻社、《中华读书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于自己的老搭档或者同一战壕的战友,哪怕是证据确凿,如何祚庥的一稿多投案,如陈章良、张博庭的抄袭案,方舟子不仅坚决不打,而且还要为他们百般狡辩。所以说,方舟子的所谓“打假”,除了报私仇、谋私利之外,再就一无所有。

不过,最能够显示出方舟子邪恶本质的,还是他肆无忌惮地使用双重标准。对别人,他会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教训说,“第一,必须注明出处,第二,必须改写。明白了吗?”“抄一小段也是抄”,“一稿多投……也可算成学术不道德行为,有的还触犯了法律”,“插图是抄来的,但是是从网上抄的,出处不明。出处不明的抄袭同样是抄袭。不能因为是网上资料的缘故,就可以不注明出处。”而对他自己,方舟子则觍颜不惭地说,“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抄袭’”、“我们从来不反对非学术论文文章的一稿多投”、“380余图片……属合理使用”。实际上,方舟子的上述双重标准,在很多时候都是同时使用:刚刚自辩说“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称不上什么‘抄袭’”,马上就告诉别人:“抄一小段也是抄”。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岂止是举世罕见,简直就是绝无仅有。

四、绝代文贼的演化史

年谱这种体裁,据说是中国所特有的。西方的timeline或者chronicle虽然与中国的年谱相似,但很少用于个人传记,并且一般篇幅很短。就中国的传统来说,年谱的谱主多是一些德高望重、并且已经过世之人。而本书与其他年谱的主要不同点就是,谱主正值壮年,并且作谱之人对谱主极端鄙视。

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体裁呢?这是因为,这种“按时记事”的方式,最能够充分、并且翔实地展现方舟子以假打假、假公济私、说一套、做一套、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双面人生、双重人格。实际上,在笔者看来,不用这种方式,就不能反映出这个绝代文贼的“进化”历程。

根据方舟子的自供,他的剽窃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1983年,即高中一年时代。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测,方舟子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染上了这个恶习。无论如何,目前我们看到的方舟子大学毕业以前的作品,主要是诗歌。而诗歌作品因为篇幅短小、文字精练,剽窃者在多数情况下无法直接窃取文字,而是从对方的意象、思想、词藻、技法方面下手,所以,方舟子在1990年以前的抄袭史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确实,在高中阶段,方舟子还只是简单地“模仿”其他诗人的作品,连“模仿”的痕迹应该掩盖都没有意识到。可是,到了中国科技大学阶段,方舟子明显地“成熟”了——他不仅知道“模仿”不对,他还刻意要销毁“模仿”的证据。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勤学苦练”,到了1995年,也就是他从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那年,方舟子对自己的诗歌抄袭技巧已经自信到了要开班办学、传授“写诗蒙世绝招”的地步。

方舟子抄袭史的第二个阶段以1993-1994年间撰写的《大明小史》为代表。当时,早已知道自己“诗才没一分”的方舟子,以为中文互联网的出现,为他实现自己的成名欲望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于是开始大肆抄袭李贽和吴晗,来塑造自己“文理兼通”的网络奇才形象。方舟子当时抄袭得是那么肆无忌惮,他对此不仅不加掩饰,反倒颇为得意,扬言“本人就是个文抄公”。很可能后来意识到,这样的“文抄公”历史并不光彩,所以方舟子才会把他千辛万苦抄了半年多的这八万多字藏得无影无踪。需要指出的是,在“抄写”《大明小史》时,方舟子已经在美国学习了三年;而在他得意洋洋地宣称“本人就是个文抄公”时,他即将得到博士学位。那么,当时的方舟子为什么会那么不知羞耻呢?笔者的答案是:习惯使然。也就是说,在1993年前后,已经有了至少十年抄袭历史的方舟子,脑海中根本就没有抄袭对不对的观念,而只有“怎么抄才能不被发现”这样的权衡。

1995年是方舟子抄袭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方舟子的抄袭对象还主要局限在中文领域。而到了这一年,已经在美国待了五年、并且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方舟子,猛然发现,英语世界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宝库。也就是因为如此,方舟子进入了“欺师盗祖”阶段:不仅抄袭自己的老师,而且抄袭被他认作“老祖父”的著名学者,如迈尔、古尔德。方舟子在这一阶段抄袭的主要特点就是选择性较强:被抄袭的对象多是精品名牌,如教科书,如《科学》、《自然》、《时代》杂志,如《纽约时报》。显然,这与他当时的眼界较窄、阅读量有限关系很大。需要指出的,方舟子的“打抄”行为,就起始于1995年。当时的一起抄袭案,被方舟子没完没了地絮叨了三四年。

大约在2002年之后,随着名气的积累,方舟子的稿约渐多。但不幸的是,他肚子里的墨水却与稿约的增长呈反比例递减。方舟子的抄袭活动因此进入了全面开花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方舟子不再挑肥拣瘦了,而是来者不拒,老少通吃,见东西就偷。不仅偷英文网站、维基百科、医学院学报,连自己一手操办的新语丝网站,方舟子也不放过。除此之外,方舟子在这个时期作案的主要特征还有两个:第一就是趋热性,第二就是连环性。所谓趋热性,就是社会上什么话题热,方舟子就谈论什么话题;而不论谈论什么话题,他都要摆“美国博士”的谱,让读者以为他是这一方面的权威。这一特点的明显例子就是汶川地震之后,方舟子冒充地震专家,宣传地震不可预测论。

所谓连环性,就是在发现猎物之后,方舟子会反复地、不断地抄:抄完一篇文章之后,他会意犹未尽,于是再抄第二次(如偷易华的《人参崇拜》);一本书,抄完这篇文章之后,再抄下一篇(如偷Mark Buchanan的Ubiquity,和A. K. Dewdney的Yes, we have no neutrons)。有趣的是,就在2000年,方舟子在“打抄”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时隔两年,重抄同一篇论文,这表明杨敬安的抄袭,绝不是偶然的、一时的糊涂,而是有计划、成规模进行的。”(方舟子:《杨敬安教授两次抄袭同一篇论文》)。显然,这是知己知彼的经验之谈。

需要指出的是,方舟子的“打抄”活动,肇始于欺师盗祖期,至全面开花期而达到顶峰。这样的平行发展,结合方舟子的嫉妒心极强、霸占欲极旺、攻击性异乎寻常这些心理特征来看,其动机除了是要掩盖自己的劣迹之外,“同行是冤家”这个潜意识所起的作用也占相当的比重。可笑的是,这个潜意识后来被他自我标榜为“眼中容不下沙”。

总而言之,一个肮脏丑陋的“抄袭剽窃”项目,竟然能够被方舟子利用得如此无微不至,竟然能够被他搞出这么多的花样、做成这么大的买卖——古今中外,还有第二个人吗?有道是,国家不幸诗人幸。妖孽横行,固然是国家之不幸,但是,对于“方学家”来说,遇到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活标本,真算得上是“三生有幸”了。

本书的编撰的基本方法,就是将方舟子与抄袭剽窃有关的文章和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笔者的注释和评论一般用“亦明注”标出,以与“史实”相区别。对方舟子抄袭剽窃案例的论证,如果篇幅较短,在正文中直接列出。如果篇幅过长,则列在附录中。笔者曾编辑了一本方舟子论抄袭剽窃的文集,《方舟在骗》。它与本书可以视为姊妹篇。二者对照着阅读,可得相互辉映之趣。另外,本书虽然尽量包括目前所发现的所有方舟子抄袭案,但是,对于有的指控,或者因为笔者认为证据不充分、或者是因为笔者缺乏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无力鉴别,只好割爱。对于这些举报者,笔者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声明:本人对书中的内容负全部责任。方舟子先生如果认为这本书是恶意诽谤之作,含有虚假不实之词,千万不要非得等到“心血来潮”之时才“采取法律行动”。切切。


亦明
2011年3月2日
2011年4月2日修改
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4 17: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