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1 18: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第三条道路求发展
北大明天首席执行官贝志城访谈实录
徐东英、傅华茂
以本期对北大明天首席执行官贝志城的访谈录为开端,本栏目将连续推出一系列的经理访谈录,重点是探索和展示这些经理人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我们一向认为,这种创新精神是中关村乃至国内it业发展的活力之源。
北大明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其产品———在线查询决策系统qdss也是1998年年底才面市。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年轻的公司,凭借着同样年轻的产品,却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其表现还引起了微软中国公司的注意,北大明天因此成为微软今年在国内确定的12家isv之一。下面是对北大明天公司首席执行官就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话题的采访实录。
国内软件业可以走第三条发展道路
在贝志城眼中,目前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一般有三条道路。一是做通用软件,这容易受到盗版的冲击,做得很辛苦,也很难做出成绩。二是像财务软件一样,取得成功是由于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的巨大差别。而北大明天要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即以软件为基础,依靠服务取胜。以qdss为例来说明,过去类似的系统都是由系统集成公司根据用户单位量身定制,做一套这样的专业系统可能需要50万元人民币,现在北大明天的思路是把其中可能制成通用的部分(30万元)产品化———qdss,只卖6万元,用户购买此产品后再加上北大明天后续根据用户单位特点定制应用的费用(20万元),相当于降低了用户对整个应用系统的购买成本。这种方式还可彻底阻止盗版,因为如果离开北大明天对用户实施的后续服务,只有盗版的产品并产生不出实际的意义。而且,服务环节一般也是国外公司的软肋。
那么,北大明天目前究竟应该算是软件开发商,还是有了软件产品的系统集成商呢?贝志城的看法是:北大明天在出发点上没有把软件与系统集成捆在一起的想法,比如说以软件促系统集成,或是以系统集成促软件等等。北大明天未来的目标是要做面向系统集成商的方案提供者,帮助他们增加项目的附加值和竞标能力,因此不能过于强化自己的系统集成业务,免得与系统集成商打架。
突出服务可以避免发生软件价格大战。比如,当财务软件平均价格在7000元左右时,如果有一个厂商突然把价格降到2000元,市场马上就会爆发价格战,其结果是谁都不好受。而有了定制服务以后,“即使有其他竞争者进来,冲突的也不是价格,而是服务与特色。”不过,软件的产品与服务本来是一揽子的事情,要分开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买软件,再买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在国内被普遍接受,贝志城强调:“这方面我们是在做拓荒者。”
不同数据源之间的转换是一门大生意
贝志城认为,过去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很少是同时规划和开发的,经常是各买一套,最终拼凑在一起。但现在企业开始考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连网,使来自于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能够连接起来。
这时,企业有三种解决途径。一是采用erp,更换以前的信息系统,统一数据源。这种途径成本很高,除了软件购买成本以外,还要考虑到管理模式调整和软件实施所需的费用。二是市场上现有的一些查询系统,它们要求用户把原始数据重新输入后再提供查询。北大明天的做法是试图定义一种标准的转换方式,然后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具设计出前端查询界面。
在技术上,qdss数据转换的实现是通过odbc接口,把两种数据源之间的对应规则做成模板文件。qdss既支持网络数据抓取,也可以把数据转换器分发到各个分支机构,然后将转换得到的数据文件用磁盘和电子邮件的方式传回。这种构想实际上是将数据转换器作为中间层,以隔离开前端查询用户和数据源。
在功能上,qdss相当于erp软件中的决策支持模块。虽然财务软件厂商也在自己产品中提供了分析功能,但由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他们不一定会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转换、连接和分析工作。而北大明天则希望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做一个有查询和分析功能的“帽子”,这对原有的业务信息系统也是一个提高。
qdss的应用方向很多。有的企业希望对各地销售部门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又不必通过替换来统一各地不同的业务系统。这类情况可以利用qdss提供的数据转换器来抓取异地的客户档案信息;另外像全国八大进出口公司之一的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它的各个分支机构一共用了三种财务系统。以前的做法必须把不同系统中的信息“摘”出来,在纸面上进行汇总;现在就可以每天用数据转换器把数据读出来,了解整个集团当天的现金流量、资产构成和应收账款情况等。
按国际上的分类,qdss属于管理查询系统,目前在美国市场规模为2亿美元左右,在国内会有更好的市场。贝志城解释道:“国外企业中软件系统百花齐放的情况要少一些,另外国外企业it部门的技术实力很强;国内情况则不同。信息业起步的时间不长,系统建设缺少整体上的考虑,这方面问题会更多一些。”目前这种产品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将来在企业数据源统一以后,这种产品会发展成一种纯粹决策分析类的产品。
起步晚的小软件公司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软件厂商竞争力的核心各不相同。像用友、金蝶一类的财务软件厂商,本身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包括广告投放和用户基础等,这就造成后来的厂商进入成本非常高的局面。后来厂商如果要再打入这个市场,就必须舍得出去,拿出更多的资金做市场。
正因如此,贝志城的发展思路是要另辟蹊径,着力于资源的组合,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现在的国内软件厂商泾渭分明,要么做服务,要么做产品,很少有像sap一样,把两类业务集成在一起。“从服务转向做产品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也是一个成本,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核心的竞争能力。”贝志城这样告诉记者。
那么,北大明天打算如何在其他竞争者加入时保持领先优势呢?贝志城认为:“软件的领先无非是个市场问题,我们早进入市场,就已经得到上千用户的反馈,也知道产品的问题在哪里,更知道下一个版本该向何处去发展。我们的优势是用时间拉开了与其他厂商的距离,就像浏览器之战,起初netscape是个小公司,但它比微软早进入市场一年,结果就把微软折腾得非常狼狈,几乎动用全部的资源,才把netscape压下去。可见,时间有多么重要。”
同时,贝志城也谈到:运营模式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北大明天的模式本质上是要在产品与定制服务之间求得某种平衡。一般说来,经营产品时每在服务上节省1元钱,利润就增加1元钱,因此厂商总是希望把服务维持在最低水平线;而定制开发时却不能死抠开发合同,可以通过事先定义一些控制点(行话称之为止血点),来控制成本。此外,从定制服务转而做产品,还需要对开发周期、产品稳定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控制。
软件行业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可能是由于得到明天集团有力支持的缘故,北大明天没有太多的生存压力。贝志城对当前软件行业生存环境表示乐观,认为国内行业中只有软件业出口额很小,这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外软件业的水平差距很大,同时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在民族企业处于弱小阶段时需要保护。不过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目前的保护已经足够,过度的保护反而会损害民族软件自身。贝志城举了1992年关税大幅度降低的例子,那时中关村都喊“狼来了”,但联想等国内硬件厂商也正是从那时起才迅速发展起来。同样道理,软件行业也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软件厂商与微软的合作是应用与平台的合作,国内厂商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商业利益?是否会受到过多的限制?对于这一点,贝志城谈道:“与微软合作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一方面我们在技术上被它牵着鼻子走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微软的产品频繁升级,技术上跨度很大,又给我们这样的技术性公司提供了机会”。据了解,目前北大明天的qdss中捆绑了sql7.0,应用与平台二者的价格之比为5比1,从这一角度看,国内应用厂商的价值空间还是很大的。
====================================================================
『天涯杂谈』我眼中的贝志城
作者:大窝头 提交日期:2006-3-5 5:29:00 访问:2436 回复:100
尽管早就知道那件发生了十年以上的事,也听说贝一直在帮助他的昔日同窗,当今天在朋友介绍后自己看到那个已经被封的贴时,我还是被震住了.
我和贝同是一个中学的,不同年级.当年贝和我并没有什么交往,对于他的了解基本限于耳闻和目睹.他在贴里说自己曾是个淘气的学生,并不准确;当然,也许这是他之于旁人对自己的一个解释.在旁人,尤其是象我这样不太了解他的人眼里,用特立独行形容他更合适.
知道一些关于他的才智的事,出于尊重我不打算具体描写.一句话说,用聪明绝顶形容大概不为过.他那时是我唯一的一个身边偶像.
他也是个非常骄傲的人.他的骄傲并不表现为盛气凌人,而是一种很放松的自我状态,同时也能让旁人比较舒服.
今天看了帖第二次为贝所折服.
今天我看到的是从容,智慧,对"人"的尊敬.还有一如既往的骄傲.
骄傲的人是不屑于卑鄙的.
不知道天涯发贴还有个500字的要求,只得叙述一些往事凑足数目了.去年回过一回学校,不管周边还是校内基本认不出来了.路被拓宽了不少,儿童医院和车务科都没了,操场瘦了几圈,开始有留学生了.食堂不知道是不是还在那个过道.唯一欣慰的是路口那个碉堡似的公共厕所还在,让我能闻到当年的味道.估计没拆是因为没有开发商看上那块地.我对它情感深厚的另一原因就是有回爽完了拿面值两毛的饭票当的toilet paper,心疼了我半个学期.还有一回见过老贝骑个破自行车从碉堡前路口飙过,那么快也不知道是因为有急事还是车没闸.
====================================================================
朱令孙维的同学给我的信件
贝志城,
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网上的流言说孙维是因为和教授做课题而唯一能接触到铊的人呢?就像我上次说的,如果她能接触到,那么我们班上其他人同样能接触到。我个人并没有注意过铊盐在实验室的分布,但是有同学说这是很普通的试剂。就像后来北大的投毒案的铊盐也是从化学系拿出来的。那么这个流言的出处到底是哪里呢?
另外,我注意到你在bookjunesnow讨论组上对于孙维的嫌疑用的是“警方通过各种证据怀疑到”,给我的回信中也是说“在调查中将嫌疑指向她”。我相信你说的话,我也相信警方作了很多调查,但是警方的介入程度有多深?是否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因为,对于警方介入这件事我原来可以说是可以几乎不知情;后来有些报道说朱令的同学冷酷,实际上可能只是采访了一两个当事人,因为我们男生那边事件上也没有人接受采访,我只记得班长张利曾拒绝了香港《太阳报》的采访。还有一些因素应该考虑,比如是否和朱令孙维关系密切的人或者班干部,系领导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隐瞒了一些细节和事实。
我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在追查凶手,收集证据,手头的证据是否足够强硬。我想很多情况你或者警方肯定比我了解得多,但是我想也有些情况可能你和警方都不了解,也许对于揭开事情的真相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件事情背后迷雾重重。在我没有见到直接的证据以前,请原谅我不能称呼孙维为“凶手”。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也深信朱令中毒案中一定有人是凶手。可能就在我的同学之中。
一位和孙维交往甚密的同学告诉我她不相信孙维是凶手。我还是很信任她的。我不知道警方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种可能:有人害了朱令之后,嫁祸于孙维。我之所以有这种怀疑是因为上面那个流言。如果这个消息是你们的同学透露的,又是来自警方的,那么,存在可能这个人误导警方认为只有孙维能接触到铊盐。而他才是幕后真正的凶手。是不是有人在把水搅浑呢?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取证有多深入,有多可信?这些证据如果从有人嫁祸的角度来看是否合理?
说实话,我对于情况了解不多,我作这样近乎无端的推测只会让人觉得我鄙夷,让外人对物化2班的印象更为不好。如果投毒的是另外一同学,又嫁祸于人,只能更让人对我们班失望。我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希望事实的真相能大白于天下。
另外我对于June Snow的书有一些看法和建议。因为我的大学同学已经有一些人加入到那两个讨论组中,我不太方便发言。而且我想这里面很多都是你的同学和当年救治朱令过程中的人,所以也许你出面讲更好一些。
首先是关于June Snow的写法,是纪实报告还是虚构小说的问题。写书的目的无非两个,其一是记录这个悲剧,试图揭露事实的真相或者暴露出些什么。其二是筹钱为朱令养病。我不否认Eagle Wing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团支部书记”一节单纯作为小说来看写得很好。但是其一,很多心理活动只是他主观描述,事实是否如此不可知,臆想成份太多;其二,这半纪实的小说是否能出版,出版后是否会导致当事人的诉讼?我个人以为写成报告文学,多些客观事实,少些臆测更有震撼力。因为这个案子过程实际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以为光是记录这些事实就足以构成一本书,没有必要像Eagle Wing那样虚构一些什么。而且这涉及真人真事,虚构之后很容易引起其他问题。书可以出中英文版,对照。
如果是纪实,必然涉及对于当事人的采访。现在bookjunesnow上贴的物化2班的通讯录过时了,这也是只有一个人回信的原因。因为已经有同学说他不想被这样公布,而且我现在手头也没有多少人的联系方式(物化2是个非常奇怪的班级,这点我下面再讲),所以我也不准备告诉你我知道的地址,但是我可以告诉你5460.net上还有一个物化2的通讯录。你在那里可以找到大概10多人的联系方法,还有一些比我班低一级的学生的通讯录。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找个有正义感,肯追根问底,但是政治背景又比较淡的记者,(我不知道《南方周末》的记者怎么样,)参与对相关人士的采访,因为我发现很多同学实际上不愿意回忆这件事,尤其是对于非正统报纸的记者有自然的排斥。我的大学同学里大概还有10多人在国内,今年暑假之后有些很快也将出国。
如果孙维是嫌疑,这件事情更麻烦一些,因为这就不可避免地牵涉一些政治因素。在国内任何事情一旦涉及政治,其结果都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我以为政治色彩要尽可能浅。有些麻烦能避免的还是应该避开。
我再说些物化2班的情况。这些是我私人的观点,可能未必客观。
物化2在大学5年中拿了不少荣誉,至于是否名副其实,仁智共见。班里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是很大的。甚至到了毕业,可能还有一些矛盾没有解开。男生之间,女生之间,干部之间,种种矛盾只是被掩盖在荣誉虚幻的光环下。而至于为何“大家”维护着这一个“荣誉集体”,我的一个同学说其实是因为这是那些干部的荣誉。我的观点是物化2与其说是一个大学生的班集体还不如说是一个高中生的班集体。
物化2的干部也是变迁的。薛刚张利因为入学就是党员,所以一直是核心干部。政治辅导员主要还是通过这两人来了解同学的情况。但是大一班长,班副是刘丽敏和左晨。大二时因为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刘和左退出权力中心,此后两三年主要由薛和张全面掌管班级事务。 到大四大五,支书是潘峰,班长是李现平。中间可能还有短期人员更换,已记不清了。
左,薛,张,潘还有杨春光是同屋。大四大五之后杨成为刘的男朋友。左晨可能是班里唯一了解情况比较多但是还敢直言的人。他的离职实际上是因为看不惯薛张的一些做法,而且他在政治上属于“小资”倾向严重的人。而物化2的政治辅导员祈是很讲马列的。顺便提一句,祈好像是物化9的。物化9人才辈出,池宇峰就是该班的。他们班当年太活跃,以致于和系里矛盾,系里对他们印象很不好。但是恰恰是他们班出了很多人才,而优秀班集体物化2众人却表现平平,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左晨出国后在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Dept. Chem., 师从Paul W. Jagodzinski,从事Raman光谱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毕业了,我以前和他联系过,但是没有联系上。但是他的导师必然知道他的联系方式。我想你们可以从他那里了解更多有关物化2,薛刚,张利,女生之间矛盾的情况。最好是你们有信得过的人和他当面接触,了解一些情况。
刘丽敏作为大一时班长,对于女生之间的矛盾应该知道很多。她和杨春光毕业后结婚,随后就不知去向,按理应该是去了国外留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在同学的毕业留念册上几乎很少签字,甚至连通讯方式都没有留下。毕业后,开始还有人不很确切地知道一点情况,后来就什么消息也没有了。5460.net上有个访客杨威,是化学3班的,上面有联系方式。他和杨是老乡,也许知道杨春光的去向。但是我没有和他联系过。说实话,我觉得他们的不辞而别是非常奇怪的。刘和班干部固然有些矛盾,但是在男生这边并没有不好的印象。杨春光和薛刚张利同屋,平时似乎也不见有甚矛盾。而且杨春光足球踢得很好,为班里出过不少力。他们两人没有理由不辞而别。还有一个细节,我有印象刘丽敏曾在校合唱队呆过,具体可以找人核实一下。朱令是校民乐队的,她们应该比较熟。
物化2的通讯录到现在也不完整,对于一个“优秀班集体”实在是非常奇怪的。我以为实际上反映了荣誉光环背后的种种矛盾。
物化2很多人不愿提朱令这件事,我想原因可能很多。有些人不了解情况,有些人因为在漩涡中心,感情上不愿提,或者担心自己卷入此事太深,也未可知。
我现在想到这些,告诉你,希望能对你们查找线索有点帮助。在重重迷雾之中,我也不知道到底隐藏了什么,但是也许你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对于朱令一案最后水落石出,找到真正的凶手帮助越多。
另外,这次信件的内容请你一定不要把我的身份泄漏出去(删去若干字)一方面,我现在无法判断背后到底有什么阴谋,我自己还没能积蓄足够的力量对抗万一可能出现的险象。另一方面,我今后可能留在国内也可能去国外,我的同学知道我讲了这么多可能会孤立我。虽然这些事情我已经尽可能客观描述,但是人看问题总会有个立场的问题。而且许多细节涉及某些人的形象,我以为客观的,他们以为我在诋毁他们也未可知。虽然我并没有受到任何压力,但是,这件事情毕竟是谨慎为好。
如果你还有什么情况需要了解,我知道的,可能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告诉你。
2002.3.19
我的大学同学给我的信件
Hi:
好像不是。
怎么连这样的材料都有假?
我上个月遇到朱-孙班上的团支书,一脸遗憾的抱怨:“就是因为这件事,我们才没得
到优秀毕业班...”
无奈的笑...
====================================================================
朱令"铊中毒"救助发起人作客网易[聊天实录]
2006-01-13 18:53:17
来源: 网易原创 收藏此页
本文共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http://news.163.com/06/0113/18/27CAO28O0001124T.html
贝志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