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8|回复: 0

第2节:最该说的话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8-9-27 09: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2节:最该说的话
1.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样,除了我们能够一览无余的平川、河流,森林、草原,和我们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微雨、春风,孩子们的内心也是由许多隐秘的话语构成的。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相反,他们的话往往倒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要解读它,得经过一道“解密”的手续。

因此,细心的妈妈很快就会发现,要很好地和孩子交流,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有一颗善于“解读”的心,将孩子潜藏在内心的秘密看透,看穿孩子在表面的言行背后的真实意图。

比如,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开始我也不明白这一点,是我的好友春容的宝贝女儿孜孜的一次异常“失态”,才使我想到这些的。

孜孜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活跃的孩子,平时我们的关系挺不错。可是,当她长到两岁的时候,也就是俗称到了第一个叛逆期的时候,却变得很“没有”礼貌起来。即使是见到最熟悉的面孔,她也不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而沉迷于她个人的世界中。为此,常常使她的妈妈在朋友们的面前受窘。

一次傍晚散步的时候,我又在花园里见到了孜孜和春容。知道孜孜“没”礼貌,不愿跟人打招呼,于是,我和春容便没有理她,径直聊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有人踹了我一脚,并听到旁边一个稚嫩的声音说:“我要杀死你!”

“你说什么?”我和春容都非常吃惊。

“我要杀死你!”

这时,我和春容都意识到,“小家伙”肯定那个地方“出了问题”,春容也没有责备她“你怎么能这样对阿姨说话呢?”我们蹲下来,与孜孜开始了一场有趣的对话游戏。

“你不是说挺喜欢阿姨的吗?怎么今天突然想杀死她呢?”

见孜孜保持沉默,我们又问:“你真的不喜欢阿姨了吗?”

“不是。”孜孜的回答很迟疑。

“那就是不喜欢阿姨的某一个地方?”

“我不喜欢阿姨穿的这条黑色的裙子。”

“阿姨的裙子很好看啊,怎么就不喜欢了呢?”

孜孜回答不出来,依旧不说话。这时,我无意中问了一句:“是不是因为阿姨只顾忙着与妈妈说话,你一个人觉得不好玩,于是便怪罪起阿姨的裙子来了?”

沉默了好一阵子孜孜突然欢悦地说:“阿姨的上衣很漂亮。”原来是因为我的出现,把孜孜和她妈妈的二人世界给破坏了!

知道了小家伙的“秘密”之后,那晚,我们陪孜孜玩了很久。好久不愿与人说话的孜孜,话匣子又打开了。

2.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解读孩子的内心秘密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创作”与其他艺术一样,有着独特的规则和方法。在这些规则和方法中,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态度和技巧是最为关键的。

如何才能掌握跟孩子说话的恰当的态度和技巧呢?在态度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让孩子完全自愿地、自主地去体会自己的感情,并把它明确地说出来;而在技巧方面,则要采取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并具备说服孩子克制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否则,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父母,孩子也是不愿将他内心的秘密向你敞露出来的。

只不过,要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难,甚至可以说是难到了极点。原因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在对付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也没有所谓适当的办法,何况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克服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孩子的暴烈情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像我们的父辈对我们所采用的方式那样,对孩子采取否决、压制、躲避,或讨好的态度。

比如,当面对孜孜的“失态”时,大多数妈妈所能采取的态度是:

否决的表达:“你并不是真心要这么说。我知道你是喜欢阿姨的”。

躲避的表达:“你怎么会是这种人?这么没礼貌。这不是你。”

压制的表达:“如果你敢这样再说一次,我就要好好地揍你一顿。”

讨好的表达:“你不是真的恨阿姨,可能你只是暂时不喜欢她。”

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情感如同洪流,不能阻止,只能疏浚。强烈的情感有如黄河发了大水,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跟它理论,或拖延不决。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于是招惹大祸。它可能会使孩子长期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内心真实的隐秘情感的存在。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以重视的态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来对付它,将它导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与欢乐。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是长期的努力与短期的计划相配合。其中,长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思想和感情的“潜台词”,而不只是仅关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满和反抗态度。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动而显露在外的,我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回来的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

3.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孩子内心隐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们常常会因不能很好地表达或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绪失控。但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得很“理智”,这种“理智”使他们常常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忧虑和恐惧之中。这种忧虑和恐惧大多数做妈妈的都能警觉到,但往往却不知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4岁的皮皮一向机灵淘气。可最近两天却表现得有些神思恍惚。妈妈问他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于是,妈妈决定到幼儿园去走一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妈妈一到幼儿园就去找马老师。马老师不在。只听得一位老师解释说:“马老师生病住院了,现在由张老师接替她的工作。”妈妈想,既然马老师不在,干脆晚上问问皮皮再说。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跟皮皮商量说:“皮皮,听说你们马老师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皮皮一听,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说:“不去。”

“为什么?”

“我怕马老师骂我。”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事使皮皮产生了恐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他深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正的机会或出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失掉父母的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1.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样,除了我们能够一览无余的平川、河流,森林、草原,和我们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微雨、春风,孩子们的内心也是由许多隐秘的话语构成的。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相反,他们的话往往倒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要解读它,得经过一道“解密”的手续。

因此,细心的妈妈很快就会发现,要很好地和孩子交流,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有一颗善于“解读”的心,将孩子潜藏在内心的秘密看透,看穿孩子在表面的言行背后的真实意图。

比如,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开始我也不明白这一点,是我的好友春容的宝贝女儿孜孜的一次异常“失态”,才使我想到这些的。

孜孜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活跃的孩子,平时我们的关系挺不错。可是,当她长到两岁的时候,也就是俗称到了第一个叛逆期的时候,却变得很“没有”礼貌起来。即使是见到最熟悉的面孔,她也不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而沉迷于她个人的世界中。为此,常常使她的妈妈在朋友们的面前受窘。

一次傍晚散步的时候,我又在花园里见到了孜孜和春容。知道孜孜“没”礼貌,不愿跟人打招呼,于是,我和春容便没有理她,径直聊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有人踹了我一脚,并听到旁边一个稚嫩的声音说:“我要杀死你!”

“你说什么?”我和春容都非常吃惊。

“我要杀死你!”

这时,我和春容都意识到,“小家伙”肯定那个地方“出了问题”,春容也没有责备她“你怎么能这样对阿姨说话呢?”我们蹲下来,与孜孜开始了一场有趣的对话游戏。

“你不是说挺喜欢阿姨的吗?怎么今天突然想杀死她呢?”

见孜孜保持沉默,我们又问:“你真的不喜欢阿姨了吗?”

“不是。”孜孜的回答很迟疑。

“那就是不喜欢阿姨的某一个地方?”

“我不喜欢阿姨穿的这条黑色的裙子。”

“阿姨的裙子很好看啊,怎么就不喜欢了呢?”

孜孜回答不出来,依旧不说话。这时,我无意中问了一句:“是不是因为阿姨只顾忙着与妈妈说话,你一个人觉得不好玩,于是便怪罪起阿姨的裙子来了?”

沉默了好一阵子孜孜突然欢悦地说:“阿姨的上衣很漂亮。”原来是因为我的出现,把孜孜和她妈妈的二人世界给破坏了!

知道了小家伙的“秘密”之后,那晚,我们陪孜孜玩了很久。好久不愿与人说话的孜孜,话匣子又打开了。

2.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解读孩子的内心秘密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创作”与其他艺术一样,有着独特的规则和方法。在这些规则和方法中,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态度和技巧是最为关键的。

如何才能掌握跟孩子说话的恰当的态度和技巧呢?在态度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让孩子完全自愿地、自主地去体会自己的感情,并把它明确地说出来;而在技巧方面,则要采取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并具备说服孩子克制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否则,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父母,孩子也是不愿将他内心的秘密向你敞露出来的。

只不过,要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难,甚至可以说是难到了极点。原因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在对付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也没有所谓适当的办法,何况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克服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孩子的暴烈情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像我们的父辈对我们所采用的方式那样,对孩子采取否决、压制、躲避,或讨好的态度。

比如,当面对孜孜的“失态”时,大多数妈妈所能采取的态度是:

否决的表达:“你并不是真心要这么说。我知道你是喜欢阿姨的”。

躲避的表达:“你怎么会是这种人?这么没礼貌。这不是你。”

压制的表达:“如果你敢这样再说一次,我就要好好地揍你一顿。”

讨好的表达:“你不是真的恨阿姨,可能你只是暂时不喜欢她。”

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情感如同洪流,不能阻止,只能疏浚。强烈的情感有如黄河发了大水,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跟它理论,或拖延不决。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于是招惹大祸。它可能会使孩子长期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内心真实的隐秘情感的存在。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以重视的态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来对付它,将它导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与欢乐。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是长期的努力与短期的计划相配合。其中,长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思想和感情的“潜台词”,而不只是仅关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满和反抗态度。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动而显露在外的,我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回来的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

3.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孩子内心隐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们常常会因不能很好地表达或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绪失控。但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得很“理智”,这种“理智”使他们常常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忧虑和恐惧之中。这种忧虑和恐惧大多数做妈妈的都能警觉到,但往往却不知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4岁的皮皮一向机灵淘气。可最近两天却表现得有些神思恍惚。妈妈问他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于是,妈妈决定到幼儿园去走一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妈妈一到幼儿园就去找马老师。马老师不在。只听得一位老师解释说:“马老师生病住院了,现在由张老师接替她的工作。”妈妈想,既然马老师不在,干脆晚上问问皮皮再说。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跟皮皮商量说:“皮皮,听说你们马老师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皮皮一听,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说:“不去。”

“为什么?”

“我怕马老师骂我。”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事使皮皮产生了恐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他深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正的机会或出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失掉父母的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5 02: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