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959|回复: 1

旱危西南:人祸毁原始森林庇护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5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0
发表于 2011-8-31 2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浸过水的河道还有青黛色的青苔痕迹,河里已经没有丁点水,大大小小的取水管都暴露在炙热的阳光中。安稳镇上坝村位于重庆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接壤处,这里的人们已盼了一年的透雨。
2006年大旱后,重庆部分地区再度经历极端干旱气候。甚于往年的是,此次旱情已持续长达一年,目前还没有结束的征兆。记者选择了两次大旱中均为重灾区的重庆市綦江县作为采访样本。愈发频繁的极端气候近年连袭中国西南地区,给农业带来了生存挑战。
旱阴河阳河都干了
8月末,上坝村的文先经和十来个同村人还在奋力钻井。这口井钻了好几天了,钱是周围十余农户凑起来的,在一片已经干涸的水稻田里打眼,田地里的裂缝已经能够塞进一个小孩的拳头。去年的这个季节,这个村庄也曾经在七月稻花飘香,八月农道上铺满等待被车轮子碾压的稻谷。而在今年,在播种的三四月,这一大块田地连水稻秧苗都种不上,变成了一块荒地。
周围的农户试图在这块暂时无用的荒地上掘井,掘了五六天,终于透出了水眼,54岁的张其银脸上露出了笑容。她带着记者去看百米外一口已经不能出水的井,以往是这个平坝最重要的水源地。
水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交界地区农村生活的重点。綦江在四川盆地的边缘,往南就是云贵高原,这里的村民习惯于同时看重庆台和贵州台的天气预报。在綦江城南60公里的安稳镇,村庄风貌更接近贵州。村民用石片砌筑房屋和乡间小路。重庆南部多喀斯特地貌,一间间民宅散落其间。村民借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开辟梯田旱地,在水源更丰富的土壤里种植水稻。
在喀斯特地貌中生存,最基本的本领之一就是寻找地下河流冒出的泉眼,这些天然井口又称“龙洞”,有时候几个冒出地面的龙洞会冲刷出一条河流。比如上坝村龙塘坝北洋坪,就有一条由三个龙洞汇集成的河流。当地村民形容其地下有“阴河”,和地上阳河互为镜像。今年,这条河史无前例地干枯了。
“翻过一座山的人都曾经在这条河取水”,村民文先福指着河道里暴露的接水管说,“你可以数数这河里有多少管道”。这条龙洞河原本通过深埋在庄稼地下的无数根管道,连接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
罕四季连旱甚于2006年
在北方逐渐入秋时,重庆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贵州和云南部分地区仍然在高温里被炙烤。
2006年重庆“50年一遇”大旱曾引发公众对于重庆坐拥三江依然干涸的关注,对这场大旱的思考还未结束,今年重庆又再度发生特大旱情,根据最新国家综合气象指数,北碚、沙坪坝、渝北、合川、长寿、涪陵、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已分别达到特旱或重旱水平。
其中,位于重庆南部的綦江、南川、万盛、酉阳,持续干旱时间长达1年之久,其久无降雨,延续高温,甚至超过了2006年重庆大旱。
在重庆和贵州接壤的綦江县,今年夏天记录到了44 .4℃的高温,而且这个温度还是山林里记录的,可供对比的是,2 0 0 6年,綦江县城记录过44 .5℃的重庆地区历史最高温。而常识是同期山林温度低于市区温度,换言之,今年重庆的高温也许创了历史新高。
其它数据也表明,重庆市南部正在经历的干旱是新中国成立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据綦江县气象局业务科科长周奇介绍,2006年干旱从盛夏七月起,直到初秋九月,而2011年干旱是从2010年8月起延续至今,綦江等地没下过一场透雨。
高温少雨令长江上游部分河流来水骤降。重庆市水利局提供的数字表明,今年,重庆中西部一些河流来水同比往年减少了一半,其中长江的一级支流綦江来水偏少八成,甚至部分河流断流。
更严峻的是,入秋后,干旱仍然没有散去的迹象。气象部门曾预报8月22日重庆有大范围降雨。但这场降雨并未给西南真正降温,据重庆水利局介绍,从各地市收集数据看,地表不能形成径流,对水库蓄水也没有影响,而且,下一场雨还遥遥无期。
綦江在历史上也曾记录几次旱灾,除此之外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从北到南,沿着渝黔高速,有“三江”、“篆塘”、“东溪”、“赶水”,这些镇名都和水有关,綦江有数条支流溪沟,形成富饶的小流域水系。这里也是长江上游的传统农作物基地、全国商品粮基地,盛产水稻、红薯、玉米,此外还种植辣椒、玉米等油料作物。据农业部门统计,2005年全县农村总产值占当年綦江县G D P总和的三成。
然而,极端干旱气候正在持续冲击西南的传统农业。如果沿渝黔高速公路往下走,可以看到满目焦黄的山坡,干枯的水稻田和枯黄的玉米秆。
悍部分村庄水稻几绝收
安稳镇沿着210国道往重庆方向走20公里,可到篆塘镇白坪村,山下就临着綦江。白坪村老书记李应忠和300多人住在山上,这里从五六月份就开始断水了。几十年从未断过水的“大水井”,现在已经被淤泥堵塞。由于山路陡峭,送水车上不了最高坡,白坪五组的农户只能肩扛手提拉水上山,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农作物更是无法顾及。
今年,这一带的农民已经无谷可收,几乎九成的水稻都已绝收。“硬是结不出来”,年近花甲的欧香芝就住在大水井旁边,她一把把捋着田地里的水稻秆,谷壳从头到尾都是空的。
“扔支烟进去就能燃起来”,村民赵元海指着自己的稻田说“全部干成草了”。
綦江地区农民一般只种一季稻,水稻四月份插秧,到七月份扬花。水稻扬花结穗会受到高温干旱影响,綦江县农业技术中心推广中心主任李大银指出,七月到八月初如果连续高温,会令水稻自然减产,如果这期间连续一周每天都有4小时以上超过35℃,水稻结穗率约下降一半,如果超过39℃,结穗率则只有以往的一成。对照今年,不仅在水稻扬花期前后高温,而且从水稻插秧的三四月起,一些地方就缺水了,自然令水稻急剧减产。
而可供对比的是,2006年大旱从7月才开始酝酿,一些水稻已经陆续扬花,当年水稻还收到了六七成。
当地并非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毫无准备,事实上,早从今年3月开始,由于冬春连旱,一些地区已经无水可供插秧,部分农户自发停种水稻,改种耐旱作物,当地政府也通过种子补贴等方式加以引导。据綦江县农务局统计,常年綦江县有36万亩水稻田,今年缩水到28万亩,其余6万亩都改种玉米、红薯等其它旱作物。(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种什么都结不了,”李应忠说,“今年连红薯种子都收不了,从来没有这样的年景。”而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8月28日,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广西五省区市农作物受旱面积4429万亩。(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憾新修水利仍难抵御
在西南产粮基地频频受到极端气候冲击的背景下,种植周期较长的农业要抵御高风险,既需要前期适当的水利设施投入,又需要系统的应对策略。
旱灾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地图,画着可能寻找到水源的位置。按照水源的洁净程度、出水量、距离依次排序。比如在白坪村,所有人都知道,大水井不能出水了,綦江河里有水,但指望不上。村民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认为从河里拉管道抽水和铺自来水管费用太高,即使给他们接了管道也用不起。他们也知道,附近装了自来水管的镇子用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水库的水,同样不能指望太久,因为水库也快见底了。
未来在哪里找水,没有人知道。
綦江县水务局水务科科长李家友知道的是,最坏的打算正在逐渐成为事实。供给县城的鱼拦咀水库,只能供应到9月初,之后三岔河水库还可以供应3天县城用水,之后,就只能从綦江河里抽水。当地水务部门已经建议各街道和城镇要做好长期抗旱准备。
水利设施存水量很难令人乐观,据綦江县水利局统计,全县水利工程蓄水量只有应蓄水量的约一成,干枯水库连接的小城镇供水也早已告急,綦江县总共有58个集中居民点,就有34个缺水,部分只能靠送水车。在农村地区,几千口供应农村用水的山坪塘在死水位以下或枯竭,当地已有9成溪沟无水。
值得注意的是水利设施建设在2006年重庆大旱后的提速,据重庆市水利局提供给南都的数据,2006-2010年,重庆共投资385亿元兴建水利设施,远超出上个五年。比如为綦江县城供水的鱼拦咀水库正是在大旱后加速,在2009年完成,正好在今年派上了用场。
“按照正常年份,这些水利设施完全能够保证供水,但在极端情况下就不足了。”李家友说。
除了政府投资兴建水利设施,记者注意到,在2 0 0 6年极旱之后,当地农民也增加了自发的抗旱措施,白坪村民陈天明就在自留地上挖了三五个20-30立方米的小水坑,这是民间智慧。这种水坑,平常年份可以蓄水喂猪喂牛,干旱的时候可以给人吃,但由于久旱无雨,小水窖已经有大半年无水可装。
盛行于北方缺水地区、同样见于去年云南大旱的打井,目前在重庆地区并不受到鼓励。綦江县水务局说,2 0 0 6年,綦江县打了7000多口小井,大部分已不能出水。此外他们也担心大量钻井形成漏空区。
目前,无论是官方投资,还是民间的集水措施,均不足以抵御这场罕见的大旱。由于持续干旱,一些村民已经到城镇投亲靠友。
捍升温明显需生态屏障
“旱”字近五年频繁见诸报端,重庆大旱、川渝大旱、云南大旱等,种类遍及春旱、夏旱、秋冬旱,这究竟是正常气候波动,还是受到席卷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似乎难有定论。
而可以证实的是,据重庆市气候中心数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重庆全市升温趋势逐渐明显,几乎是此前的2倍。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高阳华指出,“今年的大旱是否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不好说,最近十多年极端气候的增加确实是一个趋势”。
前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也曾发表一份报告,提及长江流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在洪涝灾害增加的同时,“不同的气候模型也表明,长江流域的局部区域有降水减少的趋势”,该报告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所与资源研究所徐明告诉南都记者,其中就包括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南部。
长江流域的粮食生产有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被验证。虽然一些学者指出,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都有可能是促进粮食增产的有利因素,但极端气候的冲击则有可能使这些正面影响付之一炬。
不过,即使共同遭遇历史记录最持久的气象干旱,在不同的村镇,旱情稍有差异。
在篆塘镇农村,沿河山坡被开垦为梯田,由于土壤贫瘠,保水能力不强。在正常年份,受到温暖湿润的四川盆地气候影响,梯田尚可供农业种植之用,而遇到特大旱情,连山上的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旱地梯田自然无暇顾及。虽然大部分土地都没有抛荒,但最后仍然没有收获。
而在煤矿采空区,綦江南部和万盛区,几十年采矿史破坏了原有的地下水层,形成最严峻的旱情。来自当地水务部门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綦江县的水源是一点点枯竭,到今年2月前,河塘还没有干断,到春季三四月用水时,南部采空区开始脱水,其它地区的脱水则是从5月起。
而在森林覆盖率很高的丁山镇,由于有原始森林庇护,旱情得到了缓解。
事实证明,生态屏障是脆弱还是坚固,在大旱面前表现完全不同。
dcat073105.jpg

0

主题

3

回帖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2
发表于 2011-9-4 09: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解体,无力革新,经济搞死,饥民暴乱!

贵州遵义重旱176万人饮水困难和中共崩溃在即有什么关系



中共解体,无力革新,经济搞死,饥民暴乱!
l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4 14: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