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78|回复: 3

赏菊品评历代重阳诗词 感受“九九”独特魅力(圖)

[复制链接]

12

主题

4487

回帖

9164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164
发表于 2008-10-10 13: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Olive"]轉貼~

重阳节来源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按照《易经》所述,"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是为"重九",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描述,我们可知远於战国时代已有"重阳"的称谓。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初年的宫廷已有过重阳的风尚──相传刘邦死後,宫中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外,下嫁扶风平民段儒为妻,曾对别人讲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饮菊花酒、吃蓬饵(即重阳糕)和带茱萸等祈求长寿的习俗。历经魏晋南北朝,重阳节成为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至唐更被皇室确立为正式的节日。

此後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和射虎等种种习俗,历代相沿且延续至今。重阳节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保存著历史上的各种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节日。

诗意重阳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自古撩拨诗人的情愫,不惜花费笔墨或感怀,或抒情,写下了不少描写重阳的诗篇,构成了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环顾,心旷神怡,诗人们於是藉景抒情,吟不绝,唐代李白五十八岁那年的重阳节,还登上了巫山,并写下了「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杜甫晚年疾病缠身,但重阳登高的兴致依旧,正如他在《九月》诗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唐代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将重阳登高,饱览美好山川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刘禹锡的《九日登高》
诗∶「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山高处,未有不伤心。」诗人以登高为题,寄情於节俗活动。边塞诗人岑参在戎马倥中,仍不忘重阳登高,他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节又称赏菊节,此时菊蕊吐艳,雅趣横生。《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时重阳赏菊之盛况∶「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晋代陶渊明在重阳赏菊时,不禁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别有一番情趣。唐代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於重阳节与诗人张祜同登齐山赏菊,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都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而古诗∶「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分明是一幅清新的重阳赏菊风俗画。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齐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杜甫的《九日登城诗》∶「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都生动地描写了诗人重阳畅饮菊花酒的情形,情趣盎然。

「糕」与「高」谐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正合古人「百事皆高」之说。在唐代,重阳食糕渐趋盛行,《唐六典》中有「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据《邵氏见闻录》是说∶「刘梦得(注∶唐代诗人刘禹锡)尝作重九诗,欲用糕字,思六经中无此字,辍而不为。」後来,宋代诗人宋祁为此作诗取笑之∶「刘郎不敢题糕字,虚无诗中一代豪。」清代的《都门杂咏·花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则将当时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岁月沧桑,但重阳食糕至今仍盛传不衰,正如民间歌谣所唱道∶「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因女想娘。」

重阳佩茱萸,起源於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云∶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有驱虫、除湿、益寿之功效,古人视之为辟邪之物,每逢重阳,人人佩带。唐代诗人沈?期的《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 ┅┅,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说明当时重阳节已风行佩茱萸。唐代孟浩然的「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杜甫的《九月兰田崔氏庄》∶「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的《九月与杨凝崔叔登江山有故不往》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少年插茱萸」等,这些佳句皆栩栩如生描述了当时插茱萸的情景。

同是重阳节,由於人们心境、视角的不同,所流露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简》诗∶「摘到黄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表达了诗人的重阳思乡之情。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鸣雁天。」

写尽了作者客居异乡度重阳的惆怅和失落感。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早已成为吟咏重阳诗之绝唱,千百年来不知激起多少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近年来,台湾同胞纷纷在重阳节抒发思乡之情,其中的《秋季离情》诗∶「中秋虽好情难道,重九登高恨别离。」字里行间洋溢游子重阳登高远眺、怀念故园、盼望祖国统一的殷切之情。

提到重阳诗,文坛上有一段佳话∶北宋时,江西文人谢逸重阳节前去信给友人潘大临,询问有无佳作。潘在回信中答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清清卧,闻扰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谢逸接信後,即用潘大临的诗句作为首句,一气续成《九日赤壁怀故人》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诗人先写景衬托意境,再倾吐重阳节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别具情趣。
1B62ACBE3962E5DA33AEB844B25D6D71_800.jpg

12

主题

4487

回帖

9164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16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4: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Olive"]重阳诗选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


登高(选段)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 日 作

(唐)王缟

莫将边地比京都,
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
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
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
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
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
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外,
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
居高岂忘危。




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
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
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
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
何处望京华。




醉 花 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
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
         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8A3D07A144F6ED207C05EF66BF283F35_800.jpg
2138F5661FCF100D1D6F73D685BD735D_800.jpg
5333D25E6385276B8E9294E9A50155B6_800.jpg
A3D58D8600EC24E630D05B9EB8057E7B_800.jpg
CB0542B4C37EBAE80DA08141CB94E657_800.jpg
D9B8B6683EAB51D3E34718905342530C_800.jpg
D9C49F77123E1468286D599313B64176_800.jpg
D76885E8D8E478683AEB3697B9C2DEC7_800.jpg
FAE2D1ACFEB1BF27B70A1535A4F9571B_8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3

回帖

1891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891
发表于 2008-10-11 0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DarkOrchid"]好棒的诗文呐!尤其欣赏这首:
[color="Black"]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color="Navy"]话说,诗歌基本可分两类:一作行云流水状;二作一丝不苟状!  :big_smile: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两宋之间出现分水岭,北宋以前"儒释道"互相交融渗透,

南宋至清末"宋明理学"发展壮大,尽管没有脱离三教文化的范围,但多多少少有些变了味!  :big_smile:
我有空灵笔 不记名利情 九度寒霜暑 人间正道行 借月一尺素 裁成真善忍 百炼得无漏 清吟出尘心 :pretty_sm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7 15: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