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海的“特供”与农村的“专供”
农村市场“销废”现象的存在,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隐性剥夺。如果任这种坑农害农现象蔓延下去,将延缓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给农村消费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中南海的“特供”
虽然中央早在08年就有过“中央领导食品不存在特供”的辟谣,前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用亲身经历予以无情驳斥:1974年她以一个纺织女工到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有关部门专门为她配备一名专职厨师孙师傅。有一天,孙师傅告诉她,她现在每天吃的黄瓜是八毛钱一斤。吴桂贤大惊,问,为什么百姓到市场上买的黄瓜只要几分钱一斤,而她吃的黄瓜要八毛钱一斤?孙师傅说,这黄瓜是中南海的生产基地特供的,营养高,品味好,安全卫生。
上述说法并非孤证,早在前几年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年时,凤凰卫视台做了一个系列节目《说不尽的毛泽东》,让许多毛泽东生前的卫士、秘书、厨师回忆中南海生活,为毛泽东和江青服务了十六年的厨师程汝明人说:毛泽东不仅抽的烟是特制特供,而且吃的大米、鱼肉鸡鸭和蔬菜,都是特供。中南海的干部所吃食品,全是专门的生产基地特供。
而特供一说在今年有重新热了起来……
今年5月6日,媒体曝“北京海关蔬菜基地暨乡村俱乐部”,占地两百余亩,其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王家场,是一个专供北京海关的蔬菜基地。
为了杜绝化学污染,种植所需肥料几乎一色鸡猪牛羊粪有机肥,即使打农药也是生物农药,且格外注重采摘安全期,“未过安全期的,哪怕烂在地里也不会采摘”。“种的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大路菜。”该基地一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所谓大路菜是指黄瓜、茄子、西红柿、笋瓜、豆角、圆白菜、空心菜、油菜等普遍食用的蔬菜。“我们种什么,他们(北京海关)就要什么。”
事实上,“海关大棚”只是特供食品一例,特供食品不仅存在于北京,也不仅涉及果蔬。
特供食品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地方一些部门拥有专门的基地,这些基地收获的所有瓜菜一律进机关食堂。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在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食堂吃饭时,同行的人就透露该院在距离西安三十公里外的户县拥有自己专属的机关农场,专人管理,保证所有蔬菜瓜果绝对无毒无害。
相比陕西等地仅种瓜菜之外,广东省某厅下属一培训考试基地的做法更加高超。据知情人士透露,十几年前开始,基地就雇用附近的村民到基地专门种菜、养猪、养鱼、养鸡鸭。
农村的“专供”
今天还有一则新闻,不禁让人联想。
“问题食品”专供农村 孩子受害最深
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
在潍坊市奎文区,随机找了一家公路边的农村小卖部,发现这里就是仿冒、假劣食品“专营店”——原本价格不菲的“德芙”巧克力和“喜之郎”果冻,在这里竟然仅售1元!仿照名牌食品“奥利奥”“好丽友”,店内出现了“奥森傲” “好利友”,后者每包售价仅1元,并且包装粗糙,有的甚至已开包。
这里卖的“臭干子”牌辣条,透明包装内可看见白色菌落,已经发霉变质。同时,生产日期为2010年1月1日(保质期8个月)的“小白兔奶糖”,到今年8月份还在叫卖。
在山东莱芜、临沂一些农村地区,记者发现了类似情况。在莱芜市莱城区孙故事村周边小卖部,“三无”食品、假冒名牌等“问题食品”不在少数。在临沂市白沙埠镇中心小学周边的小卖部,一些食品包装粗劣,品质低下,以较低价格吸引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学生。
“在当地农村,品质好、价格高的正规食品不好卖。”在临沂市白沙埠镇朱泮村,一位村民说,“我们买东西不看品牌和保质期等,只要能买得起、吃着香就行。”
基于这一“现实”,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 “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记者在潍坊、莱芜等地追踪发现,农村小卖部的“货源”是当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那里是这些“问题食品”的集散地。
批发市场:“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
为追踪“问题食品”来源,记者近日来到潍坊市潍州路600号副食品批发市场。大清早,这里已是车水马龙,三轮车、大货车正装卸饮料和食品,一派繁忙景象。
“潍坊市农村的小卖部、小超市大多来我们市场进货。”进入一家批发店,店老板热情招呼,记者一眼就发现“奥森傲”“好利友”等“高仿”食品摆在突出位置;“吸吸哈哈”牌果冻有些已胀袋、漏水,却没有被处理掉,货架周围散发出馊臭气味;还有一些没有产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的散装食品,随意堆放在纸箱中。
记者扮作“采购商”对质量问题提出质疑,这位批发商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他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莱芜市官寺批发市场,发现这里假冒伪劣食品同样较多,一些批发商高声推荐“火爆鱼翅”“燕窝麦片”等。
农村“问题食品”售价低廉,但利润并不低。记者调查发现,一包50袋的“火爆鱼翅”批发价为16元,小卖部的零售价为25元,利润率超过50%。莱芜市官寺批发市场一位批发商明确表示,“质量好的食品卖得慢、利也薄”。
那么,批发市场“专供农村”的假劣食品,又是谁加工制作的?
食品厂家:杂物、农药混入食品
根据几位批发商提供的信息,记者乘车追踪来到潍坊、莱芜等地制作假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厂”。
在潍坊市,记者以有关批发商“推荐考察”为名,进入一家“地下作坊”,看到女工们正用手将食品装入印有“奥森傲”“好利友”的包装袋中,一些饼干、辣条、薯片散放在有杂物的桌子上,室内苍蝇飞来飞去,卫生条件恶劣。
记者在这家加工作坊的角落中,发现一个塑料桶,闻上去有刺鼻气味。经询问后得知,这竟是农药“甲胺磷”。加工人员说:“甲胺磷能提升食品的口感,吸引顾客购买,只要控制好用量食用后就不会出问题。”
随后,记者又追踪来到莱芜市一家生产油炸食品的小加工厂,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水泥地面上到处是油渍污渍,一个个小“面疙瘩”随意散放地上。靠近窗户有一口大油锅,油已发黑,几名工人用铁锹从地上将沾有头发、污泥的“面疙瘩”铲起,放入油锅。在油炸“面疙瘩”时,不时有工人的汗液滴入锅中。
经过十几分钟烹炸,工人将“面疙瘩”捞出油锅,放在一个生满铁锈的容器内。待“面疙瘩”凉透,工人将辣椒粉、胡椒面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添加剂倒入容器中,用手搅拌均匀,随后装入一个个淡黄色的包装袋中,再用简易封口机将包装袋封死。
“这些食品都是卖往农村的小卖部,批发价2毛钱一包,十分畅销。”面对记者质疑,这家加工作坊的老板说,“没人在意这些食品是咋生产出来的。”
根据一些“问题食品”标注的生产地址,记者查询发现,大多产自山东、河南等地。记者致电河南郑州一家生产“臭干子”的食品加工厂,其负责人说,产品大都销往河南、山东的农村地区,虽然证件不全,但“产品质量绝对过硬,肯定吃不死人”。记者随后询问得知,这家“食品厂”仅有夫妻二人。
谈到利润,一家“问题食品”加工厂老板坦言,“三五个人一年赚个三四十万不成问题。”正是受暴利驱使,这些人才敢无证生产假劣食品。
家电下乡的家电不合格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最新一批的热水器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共有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25家企业产品质量查出“不合格”。《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名单中看到,与电、燃气热水器的17家不合格企业相比,8家被查出质量不合格的太阳能热水器全部是“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其中不乏连续三次中标企业。
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记者还意外发现,上述在“国抽”中被查出质量“不合格”的8款产品刚刚在2010年底最新的“家电下乡”招标中中标,披着“中标产品”外衣进入三四级市场销售。
评论:莫把农村当成“销废”市场
把农村变成“销废”市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农村尚缺乏现代流通网络,不规范的市场秩序更容易给农村市场带来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行为,许多农村市场甚至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二是有关部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监管、打击力度不够,使部分假冒伪劣产品得以在农村市场安营扎寨。三是农村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图便宜,为假冒劣质产品提供了市场。四是农村消费者限于自身文化水平、消费经验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对商品的属性、特征不甚了解,不自觉地变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受害者。
农村市场“销废”现象的存在,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隐性剥夺。如果任这种坑农害农现象蔓延下去,将延缓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给农村消费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解决“销废”坑农势所必然。
要解决“销废”坑农问题,笔者以为,首先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严厉打击农村市场的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行为。同时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依托小城镇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此外,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宣传,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让他们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让农村不再成为“销废”市场,让假冒伪劣商品无处藏身!
(来源:财识网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