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5|回复: 0

适应能力检验孩子综合素质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8-11-4 09: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 2006-5-7 12:13 上贴

  鳄鱼似乎并不讨人喜欢,然而,鳄鱼是恐龙时代的动物,在世纪更替中,许多物种灭亡,但鳄鱼却存活了下来;“变色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讲信用,但是,这种动物却能通过对环境的了解,迅速调整外观保护自己。归根结底,鳄鱼物种不灭与变色龙的自我保护,都是一种适应能力。同样的道理,说回到家庭教育,就要涉及到孩子的社会交往、环境变迁、角色转换――

  所谓适应能力,就是人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

  诊断:孩子是否患有不适应的“病症”

  “病例”:
  晓磊的老家在农村。两年前晓磊父母到北京打工,晓磊留在乡下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对孙子格外小心,除了上幼儿园,他们从来不敢放晓磊出去。每天都是幼儿园、家两点一线。晓磊也习惯了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最近,晓磊父母把晓磊接到北京读书,可是转学没过几天,晓磊就开始“闹病”了。一到学校晓磊就胃口不好,胸口发闷,常给妈妈打电话,说心里难受,想家。晓磊的老师说,晓磊在班上从不和其他同学说话,下了课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看大家玩。
  诊 脉:
  生活的变化是孩子出现适应问题的客观原因。在今天,不仅时代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纵向变化,而且人口流动也带来生活方式的横向变化。从心理学角度说,晓磊的“闹病”是他遇到了适应困难,心理压力跑到身体上来了。
  药 方:
  家长应在孩子转学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提前和孩子谈谈新学校吸引人的地方,还可以让孩子直接接触一下新学校,与新学校中的老师或同学适当交流,孩子自然也就容易适应了。

  “病例”:
  3岁的小强进入幼儿园后整天哭闹,不愿参加任何活动。按理说,托儿所的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其适应能力应比不入托的孩子强,可小强为什么会这样呢?小强妈说小强在托儿所时年龄最大,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其他小朋友也很顺从他,凡事他为“王”。可进入幼儿园后,他发现自己再也不能为 “王”了,只好以哭闹来表达他的苦恼。
  诊 脉: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人际环境的变化,也就导致了社会角色的变化。小强就是遇到了这样的角色变化,往日的“大王”成了小字辈,地位下降了(好多幼儿园小朋友升入小学后,也会感到这种角色的变化。)。可另一方面,家长却说他们“长大了”,他们在家人眼里的地位上升了。一降一升,角色心理出现严重冲突,于是,出现了暂时的适应困难。
  药 方:
  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游戏。比如让孩子分别扮演“大哥哥”或“小弟弟”的游戏,使其掌握角色变化后的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孩子都有好奇心理,可以利用新奇效应,树立他新的自我形象,借以让他重建信心。在角色变化的适应期,家长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应遵循小步子原则,引导他慢慢适应。

  “病例”:
  晓慧5岁多了,还哪也不敢去,见到生人就害怕。晓慧妈每次和熟人介绍晓慧时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怕生。在晓慧小的时候,如果谁要抱晓慧,晓慧妈自己就先紧张起来了。
  诊 脉:
  晓慧的适应能力差,就是妈妈“说”出来的。这叫消极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很厉害,经常给孩子什么暗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作“标签效应”。另外,当孩子面临一些生活变化时,往往孩子还没什么反应,有些家长就先焦虑了。比如新生入园,孩子才进到幼儿园,妈妈在课室外就已泪流满面。家长的这种消极暗示逐渐转化为孩子的消极自我暗示,结果本来没问题的孩子也会出现适应困难。
  药 方:
  一是把对孩子的消极评价从自己的词典里删除,给孩子贴个“好标签”。二是给孩子作好榜样,让孩子得到积极的暗示,增强适应的能力。

  “病例”:
  娇娇已经上小学了,可穿衣、吃饭还要人伺候,每天爸妈接她回家,她就向爸妈撒娇,抱怨学校没空调,课间餐不好吃,小伙伴不好相处……有几次,班主任向娇娇的家长投诉娇娇常常跟同学争吵,有时还动手打起来。
  诊 脉:
  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性格的问题,如娇气、不合群、独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药 方:
  家长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适当给孩子创造吃苦的条件,磨练良好的个性,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动手动脑的,成人不要越俎代庖,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另外,过度的自我也会给孩子带来人际冲突,所以应教孩子关心他人。比如,吃饭时让孩子和大家一样,不单独为孩子起“小灶”;教孩子把可口的东西让爷爷、奶奶先吃;同学病了,教孩子去探望;伙伴之间有了矛盾,教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以上案例由知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提供并分析)

  入园&入学:适应问题揭密

  焦虑是入园不适的主要原因

  ●文/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高级教师 高智英

  分离焦虑 通常发生在新入园的孩子身上,有时因为缺勤、调班等情况也会出现。
  建议:家长首先自己要适应与孩子分离,早上送孩子时应交给老师就离开,切忌离开了又溜回来。事前应跟孩子沟通好,以尽快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融入集体。

  生活焦虑 通常表现在孩子的一些生活细节上,如被同伴目睹了尿裤子、午睡时老睡不着等。
  建议:家长应多留心孩子的生活起居,留意孩子是否吃了多水的食物?是否肚子长虫了?长牙了?然后家园交接时互相通个气,以便双方及时引导孩子。

  交往焦虑 表现为孤独、少说话,或者通过捣乱引起别人的注意。
  建议:帮孩子分析原因,到底是语言发展慢,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还是有其他的心理阴影。找出原因后对症下药,如引导孩子语言发展,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分清行为对错等。

  学习焦虑 孩子通常会在活动中唠叨“我不会”,或不动手、不作声,带着祈求的眼光等待老师的帮助等。
  建议: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了解孩子各种智能的表现,力求以孩子的优势智能带动其弱势智能,以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家长影响孩子入学的适应力

  ●文/广东省阳春市第四小学高级教师 张锦芸

  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都会发现两类家长:一类把孩子送进教室,帮孩子找座位、擦桌椅、整理书包,替孩子向同桌邻座打招呼,请同学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又到老师面前,说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请关照云云。之后,老师上课了,家长还是放心不下,挤在窗外看着教室里面的孩子。结果,往往开学几周了,孩子还是怯怯的眼神,遇到不如意的小事情也哭哭啼啼,比如铅笔断了,要找妈妈削,不接受老师、同学的帮助。另一类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就回去了。孩子自己认准自己班的老师、教室、座位,记住厕所在哪,不会的事情就问老师。结果,他们很快融入班级集体,学习成绩明显比其他同学高。
  因此,我认为,在这方面,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能力。

  建议:孩子始终要离开家庭,到陌生的地方去学习、工作、生活,所以家长要克制自己,尽早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尤其要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远离原来的亲人、朋友、同学,孤独、寂寞,那么,快速融入陌生地就必定要靠孩子自己与人打交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一个自私自利,拈轻怕重,从来不肯吃亏,没有义气,吝啬小气,不肯付出的人,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

  适应能力,应在实践中锻炼

  ●文/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环境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孩子需要对新环境的水土、气候、语言、饮食、人际关系、学校等适应。然而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没有适应能力,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会生存,依赖性很强。调查中发现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五年级还让妈妈喂饭;有的孩子渴了不去倒水,伸着脖子说:“渴 ”,妈妈赶紧去给倒水……家长总想把孩子安放于保险柜之中,生活在安全圈之内,不叫孩子经风雨,不让孩子受委屈,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结果使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学校怕新老师,来了新同学退避三舍,家里来客人总想躲开;怕换学校、课室;每到一处陌生环境就很紧张,甚至在亲戚家过夜,外出住旅馆都会影响睡眠……
  依赖性强的孩子现在对环境不适应,将来就很难适应社会。众所周知,当代和未来的社会,充满了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有能力者发展。如果我们现在不让孩子到实践中去锻炼,将来哪一位家长能代替自己的孩子去生存?去竞争?去创业?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有很多方法,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长见识,学本领,增才干,提高适应能力。古人讲“天将与之,必先苦之”,“贫溅忧戚,玉汝于成”,要让孩子成才,就要让他去吃苦,去锻炼。
  现在有些家长整天给孩子讲大道理,可就是不让孩子到实践中去锻炼,结果大道理都是空中楼阁,一遇实际问题就全都烟消云散。
  在国外,人们更是重视实际锻炼,日本开辟了几十个无人荒岛,专门给中小学生去进行生存磨炼;德国有的州把让孩子从6岁起参加各种劳动、学习生活本领写进法律,不执行的为违法。西方人认为,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个独立的人,所以他们对孩子的锻炼从一出生就开始―让婴儿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很小时,就让孩子单独睡在自己的房间里;教育孩子自己走自己跑,跌跤了自己爬起来;上小学后,家长不但指导孩子自己去挣一些钱,如去送报、推销商品、当小工等,还鼓励他们多干些家务活挣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适应能力就很强。
  家长在指导孩子实践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教育孩子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当然也要注意安全,要先从孩子力所能及的项目开始。要给孩子一定的保护。此外,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些必要的锻炼条件,如运动衣、鞋、工具等,特别是要给孩子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成功案例:帮孩子改变窘境

  ●文/碧 涛

  3年前,我携5岁的女儿来广州与先生团圆。
  女儿刚开始时挺开心,可进幼儿园没几天,就开始闹情绪了,当着我和先生的面,打电话给外公外婆,哭哭啼啼说要回上海。
  原来,女儿的“情绪”是由一连串的细节组成的:“小朋友一下课就讲广东话,我听不懂。”“他们跳的韵律操我没学过,只好呆看。小朋友们都羞我,说我笨。”“幼儿园的菜太难吃了,生菜有股怪味道,排骨居然和话梅一起烧,什么汤里都放蜜枣,天呐,又甜又咸,难吃死了。”
  我去跟幼儿园老师沟通,老师说,“任瑶瑶太敏感,而且很不合群。她老是穿精致的裙子上幼儿园,有些运动不敢做,怕揉皱了裙子。其实广东孩子无论男女,都穿T恤短裤,很有朝气,而且方便运动。”
  我还找了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了解情况,小朋友们说:“任瑶瑶总是嫌幼儿园的菜难吃,我们都叫她‘娇气包小公主’。她不愿意跟我们一块儿玩,老是很骄傲的样子。”一个小男孩还提供了这样一个情报:班里选小班长,任瑶瑶也要竞选,其实那个时候,有一半同学还不知道她叫什么,结果连“班长助理”也没选上,从那天起,任瑶瑶就嚷嚷着要回上海去。
  回来后,我跟女儿谈心,说好孩子最要紧的一个行事原则,就是不能幻想着让环境来适应你,而是你应该去主动适应环境。我举了一个最简单明了的例子:全班同学38人,老师2人,只你一人讲上海话,其他人都讲普通话和广东话,你觉得是教会其他39人来学上海话容易呢,还是你一个人去学广东话容易?女儿犟嘴:应该不许讲上海话也不许讲广东话,大家都来讲普通话,要不讲英语也行,我会说,“Nice to meet you.”
  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女儿才答应跟我学说广东话。
  会讲十几句广东话以后,女儿在幼儿园的日子好过多了,我去接她回家时,她主动把另一名小女孩介绍给我,说是她的朋友。很令人欣喜啊!
  我犯了老毛病,问这个王雅莉在班上表现如何。女儿老三老四地说:“妈妈,我交的都是长相一般表现也一般的朋友,那些最聪明最漂亮的小朋友都傲气得很,他们不缺朋友,我也用不着巴结他们―我想,给他们一点时间,总有一天,他们会跟我交朋友。”
  我真的对女儿刮目相看,到一个新的群体中,交友问题也是克服胆怯和不适应的重要因素,女儿能走出来一条“团结边缘分子,吸引明星孩子”的路,真的不简单。
  我也意识到,从这天起,自信正逐步回到女儿身上。她克服了种种障碍,学粤语,吃粤菜,穿广州孩子的“随便牌”服装,学跳“广东牌”韵律操。大班下学期,女儿从“边缘分子”逐渐转变为幼儿园的明星儿童。
  女儿现在8岁,将升小学三年级,这两年,为进一步锤炼她的适应能力,我们带她去过山东爷爷奶奶处,陕西关中舅舅舅妈处,还特地带她到贵州大山里,与我们的帮扶对象―一对10岁和7岁的姐妹花见面。在山东,女儿吃过蚕蛹和酸枣,在关中吃过辣子夹馍和羊肉汤,在贵州大山里,3个孩子一起点起艾条驱蚊,所有的零食,是从向日葵盘子上刨下来的生葵瓜子,吃的荤菜是看上去很恐怖的风鸡。女儿风趣地说:“这种野鸡木乃伊还挺有嚼头的。”
  在大山里的10天,女儿学会了做简单的蜡染手帕,唱贵州民谣,从被蚊虫咬得睡不着,到能酣然入睡。
  临别,女儿把书包、文具、零用钱,全留给那对姐妹花。3个女孩难过得哭了半天。
  如果女儿不去适应“行万里路”的环境变化,我想,她是不可能对大山里的孩子有如此浓厚的感情的。不主动去适应变化、顺应环境的孩子,对生活,自始至终会是一个旁观者和抱怨者。而我对女儿的要求是:别埋怨环境的格格不入,先来想一想,我能为改变这一窘境做些什么?
  孩子观点 适应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温度计
  现在的家庭,房间里总会摆放着一个温度计。
  温度计的作用是提醒房间里的人,室内气温如何,以此来决定穿衣戴帽,决定晚上是盖被子还是盖毯子。温度计所表现的是室内气温,是一种标志、警醒和指导。
  如果您重视温度计,就会发现,温度计对您的重要性。按照它的指点,通过自我思考和判断,身体健康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证。在这个重视身体健康的年代,温度计的重要作用无疑应该突显出来。所以,温度计的功能变得越来越细致,不但可以表明房间内的温度,甚至湿度、粉尘,甚至以后可能还会具备其他的综合分析能力了。
  适应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也是温度计的作用,只不过,它所标志、警醒及指导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
  适应能力几乎可以涵盖孩子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天气稍稍热了,孩子就中暑,稍稍冷了就感冒,意味孩子身体素质需要得到锻炼;在生人面前不敢讲话,害羞,说明孩子的社会交往方面的素质有问题;孩子听不得批评,怕挫折,心理素质太弱……生理学专家认为,培养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成功的基础;社会学专家认为,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人发展的保证;心理学专家认为,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和能力,是保护其心理健康的关键……
  这一切都说明,孩子的适应能力需引起家长的重视。
  培养孩子适应能力,说起来似乎只是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培养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当孩子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不适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 00: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