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0|回复: 0

一哄而上的心理干预,很容易让灾区孩子二次受伤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8-11-5 10: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 2008-6-4 11:19 上贴

乌蒙流浪者     (2008-06-03 14:43:09)


                        一哄而上的灾后心理干预,其实很容易让孩子二次受伤

                           灾后心理干预,仅仅有理论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要向那些在地震灾区对乡亲和孩子进行心理援助的专家和志愿者致敬.


     印象中,没有任何一次灾难发生后,我们如此注重灾后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心理援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干预专家奔赴四川灾区,用专业知识和爱去抚平灾区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这是我们急需的,重灾之后的心灵援建,对青少年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可是,坦诚地说,我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干预的现状真的很担心。越来越多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志愿者团队,高校心理学院团队甚至国外专家团队涌入灾区,表面上看,这是好事情,可是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灾区尤其是大型灾民安置区的心理干预非常混乱,短时期内不同专家志愿者对同一孩子的重复心理干预过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状况如果不改变,心理干预的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


     说一件我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许仅仅是偶然,但我对灾区心理干预的担忧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的。

     由于我们的帐篷学校聚集了安置区的很多孩子,这里除了成为媒体记者捕捉的焦点外,也成为很多心理援助团队的捕捉焦点,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拨心理干预专家或者志愿者来到帐篷学校,用他们专业的眼光寻找一些孩子来进行心理干预,而这之中,就有些孩子在一天内接受好几次心理干预。不仅如此,专家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当时一个心理专家正在给一个小女孩进行心理干预,几分钟后小女孩就流泪了,这时另一个心理专家过来了,认为刚才那位专家的行为非常不妥,原来这个小女孩子在不久前已经接受了专家的心理干预。两个心理专家就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帐篷内到帐篷学校外,可怜的小姑娘脸上依旧挂着泪水,也许小女孩很难弄明白,她究竟应当听谁的?


     这一幕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无论哪个专家或者志愿者,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为了抚慰孩子震后受伤的心灵,可满腔热情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这个最大的灾民安置区里心理干预专家和志愿者越来越多了,我的感觉是他们在彼此独立作战,没有沟通配合,这样下去,孩子们真的很容易二次受伤。


    有一位孩子的母亲曾经告诉我,一天上午,有三个心理专家找她的孩子谈话,也许母亲并不知道这就叫心理干预,但孩子的脸上已经显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样的状况,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其实,灾后心理干预对中国而言还算是个全新的话题,我们毕竟刚刚开始,出些问题总是很正常的,我并不是在此求全责备,我只是想,不要让震后的孩子再受到伤害,不要让震后的孩子在接受干预后更加迷茫,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真的至关重要。


     我不是心理干预专家,因此无法从专业角度作出评价,十四天的灾区经历,我只是想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提一点建议:

     心理干预(心理救助)是一种特殊的灾后救援行动,仅仅的理论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仅是心理干预,任何事情,有序则事半功倍,无序则事倍功半。其实无论我们来自何处,都怀着同样一个目的,都是为了了灾区的孩子,因此心理救援团体彼此之间本身就要能包容,组合,这样才发挥最大潜能。政府应当在这方面承担起责任,进行有效的组织,变无序为有序。我建议所有到灾区进行心理干预的团体都应当到灾区指挥机构进行登记,优化组合,相互沟通,协同作战,尽可能地避免短时期内对同一孩子进行多次干预,我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孩子心灵的创伤,需要时间去慢慢愈合,心灵援助,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急功近利是大忌。

    爱心,需要理智。
   
    个人有感而发,只想以亲身经历提一些建议,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21: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