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1|回复: 0

看了才知道 周恩来与林彪很密切!晚年周恩来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6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892
发表于 2008-11-30 05: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第五章 3.调解林、江两派争斗 在九大后的政治格局中,周恩来保持中立,小心翼翼地斡旋林彪、江青两大势力的争斗。不过相对而言,周更贴近林彪这一边,在很多问题上支持林彪一派的意见,同时不赞成毛泽东流露出来的想更换接班人的打算。这里有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原因。

就在林彪、江青两大势力围绕接班人问题明争暗斗之际,周恩来有意继续埋头于在内政外交两方面收十文革乱局,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在政治上严守中立,避免卷入双方的矛盾之中。尽管如此,他作为政治局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却很难完全置身事外,只好小心翼翼地斡旋其中,尽可能就事论事,绝不明显偏向任何一方。

不过相对而言,周恩来在工作中依靠和支持林彪这一边更多一些。这主要是由于江青恃宠而骄,目中无人,遇事浑不讲理,很难共事。而林彪及其手下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则对周本人及其工作表现得更加尊重和支持。

 林彪一派的这种态度既有历史上的渊源,也有现实政治上的图谋。林彪是黄埔军校出身,可以说曾经是周恩来的学生;投身革命后,虽然能征善战,升迁很快,但在党内军中的地位与周相比还是高下悬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根本不处在同一个档次上。周一直是他的上级领导。至于黄、吴、李、邱等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当他们还是红小鬼时,周已经是红军总政委了。周氏这种在党内军中的资历,自然使得素来讲究论资排辈的军队将帅们肃然起敬。此外,林彪出于政治上接班的需要,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网罗党内各路人马,以便日后为其所用。周恩来自然成为他有心拉拢的对象。在这一点上,林彪有意识地同江青对着干。凡是遭到江青整治的,比如陈伯达,汪东兴等人,林彪都一概加以笼络安抚,趁机拉一把。对周氏也是一样,在文革中周处境困难时,林彪曾几次出来讲话,对他表示支持,有意进行拉拢。

一九六七年夏天正是周恩来在政治上最难过的时候,社会上倒周的势头甚嚣尘上,周本人也在中央文革碰头会内部不断遭到江青组织的围攻批斗,别丫很不好过。这时毛泽东正在南方巡视,林彪利用坐镇北京主事的机会,有意拉周一把,出面表态支持周恩来主持中央文革碰头会,对他表示:你要大胆主持这个会,放手处理问题,我现在情况不熟,身体不好,全靠你了。还特地向军队方面的人打了招呼,要他们全力支持周的工作。

此外,文革派摇羽毛扇的军师康生在九大期间,私下里策动吴法宪出来反周,向吴散布说,最先提"揪军内一小撮"的社论是周恩来批发的。张春桥在一旁帮腔,讲了事情的前后经过,让吴在会上提这个问题。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又立即托人传话给吴,告诉吴不要上当,我们党内还不能没有总理,主席管大政方针,我身体不好,没有人干这些具体工作不行。而且讲得很严厉,警告吴说,则果你提这个问题,那你就要完蛋。林彪并要叶群当面向周转告这件事情。
 
 周恩来对林彪的这种关照自然心作感激,有意投桃报李。此外,对周来说,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林彪曾是他的学生,虽说是毛泽东一手提拔的,但也是周眼看着成长起来的,现在林彪后来居上,成为党的接班人。这让行事谨慎的周氏更是处处注意避嫌,格外尊重林彪,以免被人说成摆老资格,看不起他。为此,周在九大的大会发言中专门讲了一段称赞林彪是井冈山会师的"光荣代表"的话。林彪听后非常激动,站起来打断了周的话,说:我林彪没什么,一切都是毛主席,我如果跟着贺龙、朱德早就完了,没有今天。林彪一边说,还当场哭了。

 在九大后的政治格局中,还有一点让周恩来更贴近林彪的,是两人对文革运动过后应该着重抓一下国家经济建设的看法相同,用周本人的话说是"经济工作进入七十年代,是斗、批、改的主要方面。

 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那场风波中,周尽管在面上保持沉默,却在私下里和陈伯达交换过意见,并不赞成张春桥给陈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

 当然,周恩来是个玩弄平衡的老手,在林、江两派之间的钩心斗角中,竭力在表面上卜不偏不倚,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不过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周内心里还是更多的倾向林彪这一边的。比如,一九六九年十月,军委办事组为了防止苏联借当时准备举行的中苏边界谈判的烟幕而发动突然袭击,遂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的名义向全军发布紧急战备指示,当时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已决定进行党政军机关大规模的疏散转移。在这种情况下,由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对部队发出这样一个指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却触动了毛本人那根敏感的神经,因此老大不高兴,一气之下竟把军委办事组上送的报告给烧掉了。周恩来从汪东兴那里获知这一情况后就悄悄转告了林彪。再如,九大后,周恩来开始觉察出毛对林彪日益不满,为了回报林彪对自己的好意,他曾托人劝说林彪不要老呆在家里,出来做点工作,到下面走走,搞点调查研究。但是,林彪婉拒了周的劝告,托人转告说:谢谢总理的好意,我的身体确实不行,连出去坐车都不敢了。

 林彪这样做并非存心不给周恩来面子,他的身体其实也没有坏到这种地步,他身体的主要器官并没有什么大的毛病,顶多是当年的枪伤损害了中枢神经功能,怕水、怕风、怕感冒、容易出汗而已。实际上,林彪放出这种风的目的,是有意在政治上韬晦,隐幡锋芒,以减少毛泽东对他越来越大的猜疑。但是,林彪的这种"障眼法",根本无法蒙哄过老奸巨滑的毛,很快就被他下的一个诱纠而弄得露出了马脚。
  
 一九七0年三月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这是继召开九大重建党的组织之后,毛为了营造"天下大治"的局面而在政治上采取的另一个大动作。不过,毛却对此有些踌躇,因为按照宪法的规定,有一个由谁来担任国家主席的问题。对此,毛既没有兴趣重新担任这个角色,应付日常大量的国事活动,也不愿意把这个职位让给其他人,以免重演先前"两个主席"的噩梦,特别是在林彪已经坐大的情况下,更不想让给他。于是,毛在提议召开四届人大的同时,又提出要修改宪法,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关于这一点,大陆官方的说法人都如上所述,似据当时曾在政治局会议上直接听传达的吴法宪的回忆则有所不同。他说:七0年三月八日,主席在武汉派汪东兴回京传达准备召开四届人大的意见。主席的意见大意是:要开四届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修改宪法,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传达完后,来不及讨论,早早地散会了。叶群、黄永胜和我跑到汪东兴家里,又问了一遍。汪东兴又这样说,还是这几句。叶群很高兴。记得那次汪东兴还请我们吃地瓜。'


 应当指出的是,毛泽东在这里提到由林彪担任国家主席不过是虚晃一枪,是在对他进行试探。毛这种虚虚实实的作法并非始自今日,还在九大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在九大开幕式上,曾发生过这样一幕:在推选大会主席时,毛突然说:"我推举林彪同志当主席。"林彪马上站起来大声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当主席。"毛又说:"林彪同志当主席,我当副主席好不好?"林彪连连摆手说:"不好,不好,毛主席当主席,大家同意请举手。"于是,全场一致举起手来。毛见状,说:"他这个人州,讲客气了。"但是这一回,林彪在叶群的摆掇下,确实动了心。林彪早就很不满意自己名为"接班人",实际上只是个政治上的摆设这种状况。在他看来,如果说出任党的主席是非分之想的话,那么担任国家主席则是顺理成章的。这里不仅有刘少奇的先例,而且也是顺势解决他在政府中的职位只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这种与接班人地位不用称的办法。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直让毛泽东打算更换接班人的意图弄得惶惶不安的林彪,希望通过此举来试探毛对他的态度,进一步巩固和捍卫自己已经载入党章的接班人地位。'

熟谙"善用兵者隐其形"一类用兵之道的林彪,当然懂得在政治上掩蔽自己,撇清自身与设立国家主席的关系。四月十一日,林彪经过再三斟酌后,提出了他的三点意见,绕过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直接建议仍然由毛泽东兼任这一职务,称:"否则不适合人民的心理状态"。至于国家副主席,则表示"可设可不设",而"他自己不再担任副主席的职务"

老于权谋的毛泽东马上便看出了林彪所打的主意,认定他"劝进"是假,自己想当国家主席是真,而且对林彪这样公开将自己的军感到下快。因为这恰恰足毛的心病所在,他宁可把这个职务让给董必武这样无关紧要的党内元老,也决不愿意让已经尾大不掉的林彪来当。更令毛不安的是,林彪的这一提议随即得到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在京政治局大多数成员的赞成,而支持他本人的则寥寥无几,只有江青真正懂得他的心思,在会上表示,毛主席还在,林彪如当国家主席,也不好。这越加让毛领教了林彪在政治上呼风唤雨的能量。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生米煮成熟饭,毛泽东在林彪建议的第二天,便立即表态:"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随后,毛又急急忙忙从武汉赶回北京,在政治局会议上重申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乃至引用历史上三国时代劝进的典故来敲打林彪,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不仅如此,毛还特意做了周恩来的工作,几次和他单独谈话,表明白己的态度。毛这样做,是因为周带头主张设国家主席,而且又主持政治局的日常工作,说服了他,就能带动其他人。
 
 但是,已经看出毛泽东并无意真正把权交给自己的林彪,这回僙下一条心,撕下了"一贯紧跟"的面具,执意坚持设国家主席的主张,存心给毛出难题。这样一来,毛、林之间的分歧在党内领导暗中暴露出来。双方暗中较劲,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只好将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经此争执后,毛、林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成见也越来越深,私下里都毫不掩饰对对方明显的不满和戒心。

 在这种情况下,主持四届人大筹备工作的周恩来被夹在当中,弄得左右为难。平心而论,他起初之所以主张设国家主席,不能说没有迎合林彪之意,不过更主要的还是看重国家体制的问题,认为一个国家在形式上总还是要有国家元首和副元首。况且这也是党内外大多数人的呼声和愿望,应该加以考虑。为此,周很希望毛泽东能重新担任国家主席,由林彪担任副主席,以便体现党和国家的一元化领导,即使退一步说,在毛实在不愿意当的情况下,也不必因人废事,由林彪来担任这一职务也未尝不可,这丝毫不影响毛作为全党全军全国最高领袖的地位,同时也可反映林彪作为接班人和副统帅的身份。

 其实,这种看法当时在党内很有代表性,就连康生这样文革派的大将也持同样的观点。不过,周恩来深知毛泽东说一不二的为人,凡是他所认定的事,别人是很难劝阻的,况且又是在这样敏感的问题上,违背毛的意思,只会自讨没趣,所以当毛找他谈话后,周的态度有了改变,不再提设国家主席的问题,而实际上思想并没有真正想通,只是顾忌毛的态度而暂时回避了这个问题。康生所主持的宪法修改小组也面临著同样为难的处境,被夹在当中,无所适从。直到庐山会议召开之前,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也始终没有定论。

    但是,庐山会议前夕的政局已经是暗潮汹涌,周恩来根本无法置身事外,接连卷入林、江两派之间发生的龃龉之中。七月下旬,周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两报一刊"的"八一"社论时,陈伯达与张春桥为送审稿中的一处提法发生争执。陈主张把"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句中的"毛主席和"四个字删掉,理由是自文革以来宣传中的标准提法是"伟大领袖毛丰席亲自缔造领导、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提法将会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议论。张则毫不退让,非维持送审稿中的提法下变。

 对此,主持会议的周恩来不得不出来设法摆平双方的争执。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他专门作了调查,发现在头年"十一"社论的修改过程中已经有人做了手脚,造出了这个新的提法,而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正是张春桥、姚文元二人。周知道陈与张、姚二人素有嫌隙,开始前没有把问题看得很严重,以为在这场"文字"之争的背后,不过是大小秀才之间的文人相轻,互不服气,而没有马上领悟到问题并非这样简单。实际上,是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较劲。更确切的说,是毛为了在政治上削弱林彪的权势,暗中指使张,姚造出来的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认为从维护大局稳定的角度来说,陈伯达的意见更值得考虑。不过,他知道兹事体大,直接涉及到毛泽东和林彪,最后要由毛本人来定夺。于是,他除了当众声明"这要请示主席"外,又随即写信给毛报告此事的来龙去脉,最后表示:"我个人认为以改回为好。究竟如何,请主席决定示知。"

毛泽东对周恩来这种态度很不高兴,开始是拒绝表态,称两种提法都不是他提的。h,馒水当周利用陪见外宾之机又当面请示时,毛有意让他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表示:这类应景文章,既已经政治局讨论修改过,我就不看了,关于提法问题,毛一方面故作大度,表示"可以改回去,这无关重要",另一方面却执意不肯自己动手圈去社论稿中"毛主席和"四个字,一定要汪东兴代他圈去。

 实际上,毛泽东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一年后在南巡讲话中还愤愤不平地表示:难道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吗?在毛看来,这不仅是林彪存心与自己争夺军队指挥权的问题,而且周恩来的态度也令人可疑,如果林、周两人真的在政治上联手的话,将会使林彪如虎添翼,更加难以对付。为此,毛决意寻机敲打一下周恩来

 恰好就在这时,周恩来在外交上出了一点纰漏。在接待苏丹国家元首尼迈里访华时忙中出错,误以为毛泽东当时已经批准了他送审的同苏丹方面的会谈报告及其附件,就先与苏丹政府正式签订了两国之间经济和技术合作的两个协定。事后,他急忙为此事向毛写了检讨报告,称:"这是一次重大错误,谨此呈报,保证以后严格遵守报批手续,不容再犯!"毛立刻抓住这件事情对周旁敲侧击,在批示中另有所指地说:"这类事是技术性问题。应当注意的是原则性问题。"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周恩来向毛泽东写检讨报告的那一天,八月十三日,在中央宪法修改小组的讨论会上,张春桥同吴法宪又为宪法草案中的一些提法争吵起来,张先是以宪法序言中已经有了类似的内容为由,提议在国家机构一章中删掉发明权属于林彪的"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一句,后来又大讲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讲过"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这是个讽刺"一类的话。早就对张春桥气很人的吴法宪认定他这是在指桑骂槐,影射林彪,于是反过来指责张"想翻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案","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来贬低毛泽东思想",等等。双方大吵了一顿,不欢而散。

 林彪本来就因毛泽东有意让张春桥在政治上取代他而视其为眼中钉,这回见他竟敢在自己头上动土,公开否定他本人对毛的权威评价,更是怒火中烧,决心抓住这件事把张春桥从政治上彻底搞垮,为此,林彪原本准备直接枱毛写信,后经叶群劝阻后,又决定自己暂时不出面而先由手下的几员大将出马。  

 于是,林彪一面传话表扬吴法宪放炮放得好,立了功,一面又通过叶群分别向陈伯达、黄永胜、李作鹏等人打招呼,要他们在政治上支持吴法宪,分头去查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论"天才"的语录,准备在政治局最后通过宪法修改草案的会议上同江青"那一边"展开斗争。

这样一来,周恩来再次被夹在双方的矛盾当中。对宪法修改小组发生的争吵,他在事后已经有所耳闻,也看出了表面文章背后的名堂一-实际上是林彪、江青两派围绕接班人问题的钩心斗角。从内心来说,他并下赞成毛泽东九大后流露出来的想更换接班人的打算。因为一来林彪并无大错;二来在政治上牵动太大,无法向党内外交待。而且这样做,对毛本人的形象也不好,因此在这场争斗中,周自然由于同情林彪的处境而不会支持张春桥,况且就事情本身而言,他也更赞成吴法宪的意见。不过,由于刚刚挨过毛泽东的敲打,这回周恩来更加小心翼翼地斡旋其中,要求双方消除误会,注意团结,避免公开表明自己的倾向,尽量在表面上下偏不倚,不过在私下里,周却对吴法宪表示,支持把"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写入宪法的主张。

在八月十七日召开的讨论通过宪法修改草案的政治局会议上,林彪这一派有备而来,准备同江青那一边激烈交锋。但出乎意料的是,张春桥等人在会上缄口不语,结果根本斗不起来,宪法草案顺利通过。对此,连主持会议的周恩来也感到有点反常,为此特意询问张春桥有什么意见,张表示:我有意见,但不能讲,一讲又跟吴法宪吵起来。倒是康生若有所指地回敬了吴法宪一句,说:毛主席不是谦谦君子,主席在党内斗争中是很强硬的。周见状,生怕双方又吵起来,随即宣布散会。

 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张春桥为何突然临阵退却-一究竟是他本人觉得事情不妙而刻意降低姿态,还是背后另有高人指点,故意示弱,诱敌深入?但不管怎么说,都让林彪感到失去了一次整垮对手的机会而心有不甘。同时这次不战而胜,也给林彪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张春桥已经自觉输了理,因而这正好是一个趁胜追击,一举拿掉他的机会。

于是,林彪把目光转向了即将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向手下的几员大将放风说:这件事没有完,到庐山会有大的斗争,不管出现什么情况,要坚持两点:一是设国家主席,一是坚持天才的观点。"要他们做好准备,带著马、恩全集上山"。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6:5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