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8|回复: 0

撤点併校造成农村学生费用大增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8-12-27 20: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 2008-12-21 13:28 上贴
以下报道转自美国华人资助大陆农村教育的滋根基金会网站。原文、更多的相片及英文翻译见:http://zigen.org/news/newsletters/newsletter08winter.pdf

撤点併校造成农村学生费用大增

杨贵平

二十多年来,我有机会访问了中国贵州、云南、宁夏、山西、河北、内蒙等十多个省的贫困农村及学校。深深感到每个农村有它的特殊性,同时也有非常大的共同性。农民身上背负著两大重担,一是送孩子上学,一是看病买药。
虽然中国从1986 年开始逐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并没有实行免费教育。送孩子上学,要交书本费,学杂费,考试费等等。1989 年我因偶然的机会去了贵州一些贫困山区的苗族村寨,发现当地女童上学的极少。许多小学,一、二年级还能看到几个女孩,到了高年级,就一个女学生都没有了。为什麽这麽少?最普遍的回答是“没有水",即没有钱。
当时一个孩子上学一年要50 多元(七美元),而一家年均收入还不到300 元(叁十多美元),主要来自农民自种自食的粮食,现金非常有限。上学要交现钱,一个孩子一年上学的费用就占了一个家庭现金收入的大部分。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不到小学毕业,就被迫辍学。中国的农民是重视教育的,再困难也要送孩子,至少是男孩上学。通过这些访问,了解到贫困农民的困难和迫切需要,滋根基金会多年来提供助学金,支持了近8 万人次女童及孤儿入学。
从2004 年开始,中国在农村逐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两免"就是免书本费、学杂费,经费由中央政府承担,到2007 年基本全部落实,这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最欢迎的德政。“一补"则对住校生补助住宿以及生活费,这部份费用由省、县承担。
照理说,“两免一补"的政策推行後,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上学应该不用交钱,至少费用应该大减才是。但是实际上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反而增加,这是受到另一个教育政策的影响。这项对农村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就是“撤点併校"。
“撤点併校"是把学生少、资源少的农村学校撤销,合併成规模大的中心学校。其出发点是希望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如老师和教学设备。但是当村裏的学校被撤掉以後,学生就要到路途叁、四个小时外的学校去上学。不可能通勤,就必须住校。虽然“两免一补"的一补是补助住宿费。但这部份由地方政府负担,很多地方只补了一部分,或是只补了极少部分的学生。一年吃住费用要千元以上,是书费、学杂费的六、七倍。这便成了有孩子上学的农民最重的负担,也导致很多十二、叁岁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
二十年来,滋根在中国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经济能力不够的学童上学。现在小学、初中虽然实行了免费教育,但是由於住校的关係,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滋根会一本初心,继续维持特困生的生活补助。


撤点併校 对农村的负面影响
杨贵平(部分资料由刘磊、陈国强、王寿书、张文光、丘丽君提供)
撤点併校的过程
中学的撤併
1980 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的设置,基本上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莊2.5 公里之内,以便学生就近上学。但在80 年代中期,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逐年撤併了许多初高中及小学。
1990 年我在贵州一个县调查,当地教育单位以调整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撤除了叁分之一的学校。许多我访问的县将所有乡(在山区,一个乡约5000 至15000 人)的高中撤了,全县只剩下一个高中,集中在县城;同时将数个乡的初中合併成一个中心初中。离学校远的村,孩子要走3、4 小时,近的也要走2个小时,因此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要住校。集中办初中的措施,到2000 年基本完成。
2000 年後大力撤併小学
中国农村的小学有“教学点”和“完小”两类。“教学点”一般在叁年级以下,多设在人口较少偏远的村落。“完小”到6 年级或到5 年级(部分北方地区),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落。撤点併校即撤去教学点,将几个学校合併成一个“中心校” 。
2001 年中国《国务院关於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併,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决定》公佈以後,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农村小学的合併。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放在“撤点併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2002 年和2003 年,中国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於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许多县教育部门更雷厉风行撤併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 年开始,到2007 年,撤了近1/2 至2/3 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下表是山西某两个乡撤校的调查(刘磊2008)﹕

           甲乡(原有41 学校)                              乙乡(原有20 学校)
年度       撤併学校 剩馀学校                撤併学校 剩馀学校
2003            5             36
2004            7             29                                      3             17
2005            7             22                                      2             15
2006            7             15                                      4             11
2007            4             11                                      2               9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2007 四年,这二个乡撤除了将近2/3 的学校,影响了近千名孩子。“撤点併校”政策实施之前,这两个乡虽谈不上“村村有小学”,但至少能够保證适龄入学儿童就近上学。而在实施“撤点併校”政策之後,撤校的村莊出现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许多家长,及基层教育工作者反对撤点併校开始时,很多基层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反对。2001 年,我访问北方一个山区贫困县的教育局长,他对我说﹕“孩子太小,学校不能撤。”我问他为什麽不向上级反应,他无奈地说“这是政策”。但他强调“在我任上,我不会撤。”叁年後他退休了,这县就开始了撤併学校的步伐。
刘磊於2008 年在山西访问一个学校被撤的村民﹕
问:你对撤点併校是否了解?
答:知道一些,撤併学校纯粹不对著。
问:为什麽这麽说?
答:逼得家长到处跑,可西活了。家庭稍微可以一些的带著孩子出个(“出过”即离开村莊),那家庭困难的怎麽办?
问:对学生家庭有什麽影响?
答:有什麽影响?影响可大啦。家长要带著孩子出个,就会增加家庭开支,有的家庭经济情况本来就不好,就生活不开,如果你还让他出个,怎麽办?只好靠高利贷。拖家带口的出个,赁房子,孩子零花的,班车费,买油的,买麪的,电费,水费,乱七八糟的,有些家庭根本就负担不起。撤校前,很少和家长协商撤校的方法,就是将老师调走,学校没有了老师,只有关门。这过程很少和家长商量。
据张文光2007 年在贵州的调查﹕访问的31 个学生中,只有3 个在教学点合併之前,听老师说过学校要被撤併; 31 个家长中有7 个人知道教学点要被撤併。其馀二十多学生和家长则没有获得相关信息,学校和村组幹也没有和他们商讨教学点合併的相关事宜。而在已经合併教学点的村莊,62 个家长和村民代表调查的样本中,98%以上不赞成合併。学校撤併以後,孩子就要到中心校读书。中心校通常有两种:一是将5、6 个村小撤了,集中到原有较大的村小;另一种是政府投资建立了全新的中心校校舍。
我访问的一些被撤村小,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和村民共同集资建的小学,还是很新的校舍,是村民们血汗的成果。没有了教师,閒置不用,长满了荒草。这实在是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孩子离家住校的情况
六、七岁,就要长途跋涉离家住校在访问的农村,遇见很多孩子,才只有6、7 岁就离开了父母,到中心校住读。许多村没有公路通中心校,要步行;有的即使通公路,也没有公交车。孩子们小小年纪,背著沈重的书包,挑著住校时煮饭烧火的树枝、米和酸菜,冒著严冬酷暑要走3、4 个小时到中心校住读。学生通常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清晨走回家,星期天中午就返校,留在家的时间不到一天。有的学校离家远的,十多天才回家一次。这对年幼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女孩子,更是艰难的路程。我访问的一些孩子说:“好远哦,走得脚痛,怕!”




住宿条件差,缺乏照顾和管理
一些中心校,因为学生突然增加,没有供给学生住宿的房间,或是只有很简陋的住宿地方。有的学校将几间教室改成宿舍,地是泥巴地,窗子没有玻璃,屋子通风漏雨,一张破旧的木板牀上,要睡2、3 个孩子。学生们自带被子,被子多半单薄破旧,到了冬天往往冻成一个硬块。新建的中心校,往往只建了校舍,没有宿舍。孩子们只有分散住在附近农民家裏。有的一家农户住著一、二十个孩子,农户包吃住。许多学校以及农户家没有自来水,孩子多了,严重缺少乾净的用水。我看见一些孩子十五天回家一次,在这十五天中不洗澡、不刷牙。印象深刻的一次,我问一中心校的孩子,住校的感想。她说:“冷,吃不饱。”她住的是一间教室改建的寝室,冬天没有取暖的设备,屋顶漏雨,窗子通风。冬天零度以下,经常下雪、下雨。望著她们冻得紫青的小手,上学是多麽的困难。
我也访问过一些条件最好的新建中心校,宿舍是新建的,学校聘请农村妇女来照顾住校生。学生的年龄从5 岁到12 岁,一个人要照顾30 人左右。这位妇女说:“孩子太小了,刚来的时候,有的天天哭,久了习惯了一些。孩子太小,有的不会自理生活。”
我所访问的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人管理住校生。顶多是有老师要求学生定时睡觉。至於孩子生活一切自理。有的女孩子抱怨:“想家,觉得不安全。”要自己煮饭访问的一些中心校,没有食堂,没有人为学生做饭。住校的学生,每人自带一个黑黑的小炉子。清早起来,用自带的树枝劈柴做饭,每天吃的是白饭和酸菜汤。才只有七、八岁,一切生活都要自理。孩子们没有太多的抱怨,只是“每天做饭时间太长,冬天水冷,时间要更长。”
有的学校有简陋的食堂,请人做饭,但学生们要出钱买饭菜。一个馒头要1 元,孩子们没有钱,常常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点点菜汤。我访问河北一个小学的学生,“饿,没有钱买。”一个8 岁的孩子,说著眼泪就流了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7-12 00: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