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部《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各八十一捲,共一百六十二捲中,從哪個角度去觀察,也只有十幾個簡單的治病藥方;常見的,多半只是原則性的針灸治病方法,為什麽呢?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內經》中有關古人吃藥的問題。
《黃帝內經》中記載,上古時候的聖人,早就發明了很好的治病藥物。可是,上古的人們卻不靠吃藥治病。到了中古時,人就不得不吃藥治病了,但是,他們吃了藥,很快的,病就給治愈了。可是到了“內經時代”的“近代人”,吃了藥還是治不好病。原因是什麽呢?而現代的“現代人”,有更多的醫院、有更先進的儀器,可是更多的病都不能治愈,那又是為什麽呢?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四篇》講“湯液醪醴”,談到了古人治病不一定使用藥物的問題。
“湯液醪醴”是什麽呢?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治病用的湯藥、藥酒等,意思就是以藥物煮出來的藥湯,或有時用米釀出的醪糟、清酒泡藥酒等。
米,以現代生物化學的眼光看,它本身就含有很高的熱量,而用米釀制成的醪糟,帶有一些發酵的酒味,也有一點甜味,它也是含有很高熱量的;以中醫古時的講法,就是“味甘者補”,有很好的補養效果。
《內經》中談到,“上古”的“聖人”制作了“湯液醪醴”,卻“備而弗服”,自己不吃。到了“中古”時代,人們生病了,就必須服用湯液醪醴。書中談到為什麽上古人們不必服用,而中古人必須使用藥物的原因,很能啟發現代人們用藥治病的思想。
“聖人”就是身體力行所有道德規範的人,多半都屬於“修煉、有道”的有德之人,因此身體也不會很差的,可以不吃藥而健康的生活著。
聖人為了體恤老百姓,發明了湯藥、酒醪等,救治病人。看“湯液醪醴論”第一小段,說上古的聖人做了“湯液醪醴”卻“為而不用”,自己不吃。這到底為什麽呢?岐伯說是,做準備,萬一有人生病可以有治病、起死回生的助力。
可那時的人根本上很少生病,為什麽?那時的人都常和聖人生活在一起。聖人會教他們好好養生,不要讓身體變壞;教他們該怎樣適度運動、該怎樣適度睡眠,該怎樣適度穿衣,該怎樣適度吃東西等等,那時的老百姓很願聽聖人所講的,照著做了就很少生病。那時的人們不生病就根本不必吃藥,湯液醪醴也沒有必要,所以說“ 備 而弗服”。
中古的時候,老百姓沒有那麽相信聖人的話了,思想上也變得復雜些了。就好像聖經故事中的那個亞當、夏娃,不聽上帝的話,反而聽了蛇的話,吃了蘋果以後,更不聽上帝所講的了。同樣,不再相信聖人話的中古人們,道德逐漸衰敗了,就“邪氣時至”,於是容易生病。因為他們的道德只是稍稍的衰敗,那邪氣也就只是“時至”,因此生病的話,只要吃了一點點“湯液醪醴”,病也就好了,所以就“服之萬全”。
可是黃帝又再提問,“今之世,不必已,何也?”意思是,現在的人生了病,就算是喝了湯液醪醴,但是病情怎麽不會見好呢?
猜猜岐伯怎麽講的?“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這又什麽原因呢?先將這句話中的幾個字詞解釋一下,“齊”就是大劑量;毒藥,就是治病的草藥;“鑱”是小而薄的刀狀針灸器材;“石”是砭石,一種以石材摩挲皮膚肌肉表面,達到治病效果的方式。整個意思就是,現在的人要使用大劑量的毒藥治內科病,用外科手術刀一樣的刀片、砭石、扎針、燒艾灸等,治外科的毛病。
原因是,中古之時的人,道德稍微衰敗,現在的人必然道德不是只有稍衰,而是太壞了。才會如黃帝問的“形弊血盡,而功不立”,就算吃了大量的內科藥草,也已經扎針,還用砭石等各種內外科手段,竟已搞得不成人形了,仍然不愈。其主要原因就是“神不使”。黃帝又問“何謂神不使?”答案是,岐伯很嚴肅的說“針啊、石啊,它們不只是“技術”問題,它都講究那個“道”。是講求人必 須順應的一種“準則”的。在岐伯的眼中,它是非常高水平的,它是道。
既然扎針和砭石都是“道”,那如果人的“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病就難愈。而今之人,卻是因為無窮無盡的嗜好、欲望,以致憂患不止,以致“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如此就“精氣弛壞、榮泣衛除”,神也去了,生了病就根本不愈。這里所說得精氣、神、志、意都壞了,榮里之血、衛外之氣也壞了,這不就和現代的名詞“免疫能力低下”完全符合了嗎?不就像“免疫缺乏症候”類似嗎?那病痛不找上門也很困難了,不是嗎?
榮養體內的血,乾涸了;保衛體外的氣,缺乏了,免疫能力低落了,生了病怎麽會好呢?可想見,古代人因為道德的敗壞而發生“精神意志”弛壞,以致病情難治。現在的各種情況,會比“黃帝時代”好嗎?這也就怪不得醫院建造越來越多,醫生養成也越來越多,而且醫學理論和知識每天都“爆炸性”的增長著,醫學儀器亦復是越來越精準、精良,可是病人不但沒有見少,反而越來越多。為什麽呀?不好好思考行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