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size=4>本文要讨论的是:对我们老百姓而言,“和谐”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它呢?</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江湖雀语:蓦然回首,灯火阑珊</FONT></P>
<P><BR><FONT size=4>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和谐”到底是什么呢?应该像幸福和快乐一样,是人们的一种内心感受吧?</FONT></P><FONT size=4>
<P><BR> 近日,中科院心理所,首次开发出用于测量“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的专用测量方法,并发表了《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P>
<P><BR> 看来,政府和专家也都认为“和谐”是一种心里状况。</P>
<P><BR> 该报告称:如果将“民众心理和谐”定于“非常不和谐”的1分和“非常和谐”的5分之间,则当前我国老百姓的心理和谐程度,平均为3.72分,尚未达到“比较和谐”。</P>
<P><BR> 其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心理和谐状况,明显低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P>
<P><BR> 其中,城镇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明显低于农村居民。</P>
<P><BR> 其中,城市和农村就业者的心理和谐状况,明显低于农民工。</P>
<P><BR> 另外,有4.4%的人得分在3分以下,表现为心理不和谐。</P>
<P><BR> 读完这个报告,我们不由得有些迷惑起来:为什么老百姓心中的“和谐”,经济发达地区反而不如不发达地区;城市反而不如农村;城里的“白领”、“蓝领”和农村的“地主”,反而不如干活最苦,活得最难的农民工呢?!</P>
<P><BR> 如果我们愿意再听听中科院报告的解释,就会更为困惑。</P>
<P><BR> 报告说,经济发达地区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个人主义抬头,不如中、西部更有集体主义精神。</P>
<P><BR> 那就是说: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是不见个人,只讲集体的。“改革开放”提倡的“思想解放”、“拿来主义”都错了,应该回归到与旧日的计划经济相一致的,泯灭个人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去。</P>
<P><BR> 报告又说,农村人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是因为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P>
<P><BR> 那就是说,今天的城市建设还不如今天的农村建设,应该把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全部新农村化。</P>
<P><BR> 报告还说,因为农民工所取的“参照点”不同,所以其心理和谐程度就高。</P>
<P><BR> 那就是说,日日夜夜在为生存奋斗的人,以“活着”作为参照点,最容易进入“和谐”。</P>
<P><BR> 这难道不就是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回归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把城市建设成今天的农村,让每一个人都为活着胼手胝足,日夜操劳不停,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吗?!</P>
<P><BR> 恐怕就是白痴也能够看出来,这个结论是荒谬的,是不可能被大多数老百姓所接受的。</P>
<P><BR> 于是,正确的做法就只能是,改变所谓“和谐”的标准了。</P>
<P><BR> 比如,拿以个体为主的,人的价值观的树立,作为“和谐”的基础;以对个体而言的,公平分配为原则的财富增长,作为“和谐”的基础;以保证个体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并能逐步提高的劳动,作为“和谐”的基础……</P>
<P><BR> 而要做到这些,无疑,首先要有一个民主的制度,因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护、尊重并发展每一个人。</P>
<P><BR> 看来,中科院带领我们寻找的“和谐”,是一种困于现实社会的迷失,还是改弦更张的好。</P>
<P><BR>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民主,何来“和谐”啊!</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