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正举行“十佳教师”评选,中文系老师戴锦华入围,一名生物系学生特意做了宣传DV片,跨系为她拉选票。校学生会称,如果一个老师学术水平很高,但跟学生交流太少,就可能评不上。学生总结出教师3大“制胜法宝”:Nice、 幽默、上大课。 近日北大百年讲堂前的“尊师墙”上,贴满了学生给老师的留言
学生粉丝用来造势的杏黄旗 学生为戴老师所拍DV的截图 “我强烈建议,请你不要拿我们的戴锦华老师跟于丹比。”23岁的北大学生王垚突然提高声调,用正式的口气对记者说。
北大目前正在举行“十佳教师”评选,中文系提交了一个竞选宣传DV片。短片的拍摄者就是王垚。实际上,王垚本人跟中文系没什么关系,他本科是学生物的,即将就读艺术系研究生。
他为中文系拍这个DV,完全因为他是中文系候选人戴老师的粉丝。“这种崇拜。可以称为‘戴锦华个人崇拜’。”王垚笑着说。
根据他对戴老师的描述——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拥有众多粉丝的大学女教授,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于丹。
研究电影和女性文化的戴锦华,前些时候开办了一个讲座,能容纳300人的阶梯大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去的晚一点,就连站的地儿都没了。王垚回忆当时的情形,“人太多,我只能抱个笔记本,坐在教室的窗台上。”
但在王垚看来,戴老师跟于丹,除了都是女性外,其他实在没什么可比性。
她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点?“怎么说呢,就是在你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抛出一些令你屏声静气的语句。听了她的课,你会对自己以往的知识系统产生怀疑,这一点很震撼!”王垚还说,戴老师的词汇甚至是口语中不常用的,走的绝对是“华丽流”的路线。并且,类似语句在戴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返”心理,很有颠覆性。
能举个例子吗?“你有机会自己来北大听她的课吧。听了她的课,你就知道我为什么反对你拿她跟于丹比了。”
再一个,王垚说,相对于《百家讲坛》这样的大众节目,戴老师开设的课是有“门槛”的。譬如她分析了一个电影镜头后,很多同学回去后都说自己不会看电影了。
向中文系自荐 给偶像拍DV
这是一个看上去相当专业的视频短片,还没有在北大公开播放,不过据说小范围内看过的人,都被shock了一下。它采用好莱坞电影预告片的形式,介绍北大中文系戴锦华。中间穿插着这个看上去还很年轻的女教授在镜头前的自白,的确富有感染力。譬如:“电影是我的挚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我的生命。”诸如此类。
一个多月前,王垚主动找到了中文系的人,毛遂自荐,说自己很想为戴老师拍这个DV。
王垚在拍DV方面有专长,曾为学校拍过好几次DV,名声在外。在这之前,曾有两三个系找上门来,想请他拍,但都被他推掉了,因为自己的时间也很紧张。
但中文系的戴老师对他来说,意义大不一样。所以他主动“请缨”。“我一定要拍。因为我是戴老师的粉丝。我很久以来就是她的粉丝了。”
在北大的校园网上,戴老师的学生粉丝们自建了一个“粉丝群”。这个群有点儿像“豆瓣网”的“小组”,有固定成员,经常发帖,进行交流。
这些戴老师的粉丝们,通常自称为“丝带”。这看上去是在模仿“玉米”、“花生”,但他们不愿意拿自己同那些明星粉丝比。
“所谓‘丝带’,只是对‘玉米’的一种戏仿而已”,王垚一边笑一边辩解,他们跟那些明星粉丝的内涵完全不同,只是形式有类似。“丝带”之间常说的一句话,“戴爷是王道”,多少带有一丝戏谑,但正表达了他们对戴老师的钦佩。
像王垚这样的“丝带”很多。中文系团学联的韩沛奇也是其中一名。她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负责此次戴老师参选十佳的宣传工作。
“十佳教师”的一个环节是“尊师墙”,上面有学生们写给每个候选老师的留言。据韩沛奇说,半面墙都是写给戴老师的。“戴老师富有人格魅力,她的粉丝特别多,遍布全校”。
“我们喜欢戴老师,跟‘超女’粉丝的那种热烈程度比,也不逊色。但是,我们不只是喜欢她这个人,更重要的,是她的那些思想。”韩沛奇说。
用了“准专业级”的摄像机
怎样拍好这个DV,把戴老师推上“十佳教师”宝座,王垚想了很多创意。
他特地约了戴老师,在北大的静园做了20分钟的访谈,最后剪辑成一个两分钟多的DV短片。主要用了电影预告片的形式,这是最大的创意所在。
在创意阶段,王垚甚至还考虑到了戴老师的形象设计。最后出镜时,戴老师穿着一身平时就喜欢穿的黑衣服,“她一个人面对镜头,正好表现出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拍完后,拿去给戴老师看。戴老师开玩笑说,我不看,你们肯定把我给妖魔化了。
拍这个DV片,王垚调动了几乎所有自己能借助的资源。
摄像机是从学校学工部借的。那是一个索尼190P摄像机,准专业级别。拍完之后,还要对片子进行调色,修声音。他订了一个星期的学校剪辑室,专门做这事。
然后是给片子配音。模仿好莱坞电影预告片中的那种声调,煞有介事地用英语读出来。王垚本人就在校广播台主持一个栏目,可以借到配音室。
每天做两小时,这些工作又花了一周时间才做完。前后20天左右的时间没白费,一切都有模有样,看上去相当专业。
“如果戴老师这次评不上十佳,我就不要混了,以后再也不拍了!”王垚半开玩笑地说。
校学生会:选“超女快男”跟我们追师没法比
角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王垚自拍DV力挺偶像教师,只是这次北大“十佳教师”评选中的一个侧影。
各个院系的学生会都在彼此斗法,力争胜出。其中DV和讲座都是活动组织方要求必须完成的,属于“规定动作”。各系在这些方面也就竞争得相当厉害。
中文系动手很早。因为候选人戴锦华老师早在去年就定下来了,按照一般程序,是系学生会推荐、系里拍板确定的人选。这样,赶在评选启动之前,大概在9月份,中文系团学联就未雨绸缪,提前布局,特地组织了戴老师的一次讲座。
戴老师研究的一个方向是电影文学。当时《色,戒》虽未播映,但已热传。中文系方面就借力于这部注定要火的电影,让戴老师在讲座上为大家评说《色,戒》。果然效果出奇的好,前来听讲座的学生一时爆满,影响很大。
这个讲座算是一次预热。在这之外,中文系还额外设计了一些“自选动作”,以求“加分”。比如他们对戴老师做了一次专访,计划发表到系刊上,将影响扩大到全校。
我们不是在选“超女快男”
元培学院则把精力重点放到了前几天刚刚结束的“尊师墙活动”上。
所谓“尊师墙活动”,也就是在三天内,在百年讲堂的广场上制作一块长6米高2.5米的“尊师墙”,供学生在上面留言。同时,各院系在一旁各自布下阵势,贴海报,送徽章,用啦啦队的方式宣传自己的老师。
这也是第一次在校内集中宣传,有人戏称为“公开拉票”。
元培学院推选的是苏老师,他们的宣传队伍就被称作“苏家军”,打出的“苏”字杏黄旗迎风招展,颜色醒目,效果非常好,一时间吸引了不少眼球。
就是这三天的集中宣传,近日被北京一家媒体报道,且跟“快男超女”相提并论。对此,北大校学生会方面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这跟“快男超女”根本没可比性。“如果说‘十佳教师’是北大人在追星,我们追的也是学者,是老师。这个过程最重要,早就超越了评选本身。”学术部部长余洲对记者说。
在校园网展开“网络大战”
北大有一个校园网内的BBS,是北大学生在网上的最常登录和浏览之地,当然也就成了各院系进行宣传的必争之地。
宣传的主要办法是上“十大”。所谓“十大”,也就是当日论坛的十大最热帖子。一旦人气充沛,帖子冲进十大,就具备了相当于“加重”和“置顶”的效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有关中文系戴锦华老师的帖子,就不止一次进入十大。韩沛奇说,戴老师粉丝多,自然响应的人也多。除此之外,有些院系经常会有计划地构思帖子内容,发布之后再专门组织人员顶帖,聚集人气,推动该帖子冲进十大。
下一阶段,各院系候选教师在一个月内,将集中举办各种讲座。“争取在苏老师办讲座的时候,再上一次‘十大’”,元培学院的马致远说,这次参加“十佳教师”评选的,不少老师都相当牛,现在还很难判断胜负情况如何。不过,即便最后没评上,这个过程已很让他们难忘。
教师三大“制胜法宝”:Nice 幽默 上大课
第一:人要Nice
什么样的教师会被评上十佳?前后跟记者聊天的十多位学生,虽然来自北大不同院系,但他们的观点都惊人的一致。
北大学生私下里谈起某个老师,可能会说:这个老师很Nice。所谓Nice,一般是指该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校学生会的余洲说,“那些循循善诱、温文尔雅的老师,总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老师最Nice。”
比如元培学院的候选人苏老师,按该院学生马致远的说法,在校内不是很有名气,就是个默默无闻的老师,但很有亲和力。学生们为她设计的竞选口号就是:春风化雨,润物如“苏”——既表现了苏老师的特点,又巧妙地嵌进她的姓。
这个Nice,是“十佳教师”评比的一个要素。此外,幽默也很重要。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能让学生笑声连连,这种老师自然受欢迎。还有一个因素是上大课。给各系开公共课,被众多本科生熟知,当然也占了优势。
“十佳教师”不是评学术
有人在网上质疑:“能选上的,还不是那些能说会道、给本科生带过课的老师?那些学术上很强,但言语有些木讷的老师呢?如果吴宗宪和中国科学院的院长来北大竞选‘十佳教师’,肯定是吴宗宪获胜!”
北大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是这次评选的组织者。校学生会学术部部长余洲反驳了这种质疑。他向记者介绍,“十佳教师”评选每年一届,迄今已经进行了11届,更多意义上相当于一个民间的奖项,其全称是“我爱我师—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评选。如果一个老师学术水平很高,但平时跟学生交流太少,就可能评不上,这也很正常。毕竟,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不仅需要学术上的造诣,也需要获得学生们的欢迎和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