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7|回复: 0

谁能让手书起死回生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9-2-21 0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 2009-2-20 23:06 上贴
前不久,一群作家、书法家在北京搞了一次“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在之后举行的研讨会上,策展人和到会者对文人书法的稀缺,表示非常焦虑和遗憾,认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手稿、手札几乎消失殆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损失。

  文人手札有着重要价值毋庸置疑。近年,近代知名人物的书札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孙中山、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人的书稿和私人信函进入文物拍卖场就是例证。如今阅读这些见证历史的手书真迹,仍可以从中感受到早期革命者的澎湃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我们只能够隔着纸页遥遥相望。

  然而,当今作家和文人纷纷沦为经济动物,学者的庸俗化倾向在一点点加深的时候,想不出他们的手书还有什么保存价值。从悲观视角看,这次“手札展”不过是一帮“穷酸文人 ”聚到一起搞的一次无意义的行为艺术,它不能阻止时代继续向全面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也不能够唤醒大众对文人手书的关注和热爱。在传统文化人不能够站到思想前沿、胜任不了大众启蒙者这个角色时,他们本身便被大众抛弃了,关于那些作为附属品的文人书法,他们的“焦虑和遗憾”,其实是对自身被冷落的自怨自怜。

  即便如此,“手札展”所传递出的另外一个信息,还是应格外引起重视。那就是纸笔作为一种曾经的全民书写工具,其日渐式微,更值得反思。

  传说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将兔毛插进了竹管里,制造了第一支改良后的毛笔。柔韧的毛笔,浓稠的墨汁,黑亮的砚台,雪白的纸张,由这四者组成的中国式书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骨血。但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墨水和砚台已经逐渐被抛弃,笔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正急剧退化。在青少年中间,曾风靡一时的毛笔课和硬笔书法自学,也被各种职场实用技巧所代替……若干年后,有孩子在博物馆问父母“毛笔究竟是什么文物”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

  作家、书法家、学者……作为文化名人,仅仅对手书的消逝表示焦虑和遗憾,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举办一两次展览,提前将自己的作品“文物化”的做法,对激发公众对书写的真正重视,起不到真正的推动作用。想要推迟手书的消逝速度,文化名人首先要转为教育者的角色,身体力行把手书当做工作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利用自己的影响,让手书重返生活现场。

  去年,曾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的号召,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放弃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转而用写书的方式写一封家信,记一篇日记,抄写几首古诗词…… 这样的建议,颇有几丝浪漫主义色彩,但可行性不大,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书写还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变得陌生,无所谓挽救不挽救。正是这种潜意识上的淡漠和对电子化生存的随波逐流,才是导致手书被忽视的根源。这两者合流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会让手书彻底淹没在信息汹涌的电子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21: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