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3|回复: 0

兴奋剂魔爪伸向中学生 高校体育特全程录像防猫腻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9-2-28 0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2月21日06:5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教育部日前要求,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的体育专项测试,所有项目、所有考生必 须全程录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部对测试中种种猫腻的担忧和警觉。昨日,本报报道了一位毫无篮球基础的学生花钱买进某体育院校的故事,这在读者中引 起强烈反响。不过,用钱买路,只是体育专项测试中的猫腻之一,还有的考生有着另外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使用兴奋剂。
  父亲塞给中学生儿子药片
  1995年,记者的一位朋友W在成都某中学读高二,他是该校田径队的队员。某一天,学校田径队要组织一次内部选拔赛,3名体育老师带的10名学 生被分为A、B、C3支队伍。选拔赛之前,W的父亲碰到一位朋友,后者神秘地表示:“听说你娃儿在搞田径,我朋友最近搞了一批兴奋剂,要不要你娃儿试一 试?”
  W的父亲于是要了一盒药,里面有两板胶囊,总共24颗药,说明书全都是英文。在比赛当天,W服用了一颗胶囊,他说当时自己完全出于好奇。然而, 第一次服用兴奋剂的W却相当失望:“一点反应都没有,一点也不亢奋,没觉得浑身是劲。吃了那一颗后,我就把剩下的全都扔了,当时在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兴 奋剂啊?’我至今都不知道,我服的究竟是不是兴奋剂。”
  据W说,他读书的时候,没听说自己所在的中学有人使用兴奋剂,但他透露:“成都当时肯定有中学的田径队在使用兴奋剂,大家年龄都差不多,但一比赛就是比我们跑得快得多,根本追不上。”
  中学用药比体校还厉害
  A市是某省的省会,B市是一个县级市,但这里有一所很出名的体校。在该省2006年的省运会中,B市总共获得20余枚金牌,这间体校的田径队就 贡献其中的65%。B市体校条件简陋,田径队的台柱子莫教练训练手段也无甚新意,但他的田径队却能异军突起。对此,B市两所高中负责训练比赛的骨干教师评 价说:“他主要喜欢用药。”
  这里的“用药”,当然是指使用兴奋剂。从B市体校田径队取得的匪夷所思的成绩来看,他们使用兴奋剂应该算很猛了,但先在B市体校练过、后来又到省会A市甲中就读的小商却感慨地说:“甲中用药比我们体校厉害多了。”
  中学生使用兴奋剂,有很强的目的性。以小商为例,他希望在中学阶段的省、市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为了能在高三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获得保送上大学的资格。最后,小商如愿以偿,他高中毕业后到了某高校体育系就读。
  据小商介绍,当时A市甲中的田径教练办公室,就是使用兴奋剂的场所。办公室里有一台冰箱,里面放着各种针剂、片剂,他以前在体校常用的甲睾酮之类的低级药物根本看不到。
  小商认为,最好用的兴奋剂是EPO(学名促红细胞生成素,比较高级的兴奋剂,著名女飞人琼斯就是凭借EPO在悉尼奥运会上“勇夺”3金),“用 了之后感觉跑的时候不疲劳,见到跑道总是跃跃欲试的,好像总也不会累。”高三那年,小商为了准备高校的体育专项测试,用了EPO,结果在A市中学生运动会 1500米比赛上跑出3分58秒的成绩,这比他一年前没有用药时的成绩提高了16秒。
  体育中考也用兴奋剂
  使用兴奋剂的不仅仅是高中生,就连越来越多的初中生也开始涉足其中。每年中考之前,教育部门都会组织体育考试,多门不及格的学生将无法获得中考资格。对于那些体质较弱、运动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来说,使用兴奋剂是闯过体育考试“鬼门关”的对策。
  2007年,广州中考体育考试首次由200米取代过去的50米,考试前一个月,不少初三学生担心无法过关,纷纷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考试的招数,甚至有人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
  据西安市南郊三爻村某诊所大夫透露,每逢中考、高考前,都会有学生来诊所购买能让自己跑得快、跳得远、浑身生劲的药品。这位大夫表示,他自己有 独家兴奋剂配方:去痛片一片、强地松10mg、甲基睾丸酮10mg,研成粉末,包成小包,用两支500%的葡萄糖注射液冲服、“生意很好,每天能接待一、 二十名学生或他们的家长,直到考试结束。”
  但甲睾丸酮属体育比赛禁用的兴奋剂之一,这类药对人体都有危害,如甲基睾丸酮能致人肝脏肾脏损害,并能致癌,可致心衰。同时,强地松、去痛片空 腹或胃肠溃疡的人服用有导致胃肠穿孔出血的可能。尽管兴奋剂贻害无穷,但迫于升学压力,很多中考学生、家长依然铤而走险。本报记者
  读者热议
  “体育特招猫腻”
  本报昨日报道的《2.3万 球盲“买进”篮球专业》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都将这条新闻放在了显要位置,不少球迷还对此发表评论。
  一名福建网友表示,2.3万的价格绝对便宜,他们那里5年前就是4、5万了,这还不算请客吃饭的钱。还有网友点名了一些高校,称10万元可让一个上专科录取线的学生特招进体育本科,之后还可以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本报昨日还接到一些线索,读者称了解身边的人玩过这样的猫腻:比如A同学要参加某类比赛,进入前八名可以获得高考加分。那A同学先打通关系,就 会有人在内部操作,报名时故意报一些莫须有的名字,比如B同学。最后对阵的时候,安排A同学与B同学对阵,这样A同学实际上没有对手,他就可以不战而胜进 入前八名,获得高考加分。
  更有读者在网络上说,现在体育和艺术特招的猫腻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完全起不到设置这一政策的初衷,建议取消这类加分。本报记者 王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9 15: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