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7|回复: 0

伊斯兰文化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9-3-7 0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伊斯兰色彩,故又称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它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四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世纪伊斯兰文化形成于伍麦叶王朝(661~750),在阿拔斯王朝(750~1258)达到极盛时期。其发展的条件是;(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传了伊斯兰教,以“宗教革命”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变革,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创建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8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的向外征服,形成了地跨亚、非、欧的幅员广大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帝国实行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各项政策,致使新征服地区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为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2)帝国政治的统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3)帝国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如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北印度等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优秀的传统科学文化遗产。这些地区多样性的文化是伊斯兰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帝国东西交通的畅通,各地区人民之间活动范围扩大,阿拉伯商人、旅行家、航海家、传教师到达各地,世界穆斯林到达麦加朝觐及学者游学,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多样性的文化相互交流提供了契机。(4)国家对发展科学文化采取大力倡导和赞助的政策。他们遵照先知穆罕默德关于“求学乃男女穆民之天职”,“学问虽远在中国,你们亦当求之”的遗训,哈里发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将发展多学科的文化事业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首都和各主要城市广建清真寺、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医院和翻译机构,并以重金搜集珍本书籍予以收藏和研究。哈里发宫廷招贤纳士,巴格达学者荟萃,成为文化中心。对异教徒采取宽容的政策,广罗各族及不同信仰的人才,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大力奖掖学者著书立说,倡导学术的自由讨论,对于有卓越贡献的学者奖以重金,并擢升为官吏。从而使大批有学识的“麦瓦里”(即释奴)投入学术文化活动,为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5)国家倡导的翻译运动,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伍麦叶王朝时,就开始从古叙利亚语翻译史学、医学和文学的典籍。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大力倡导和赞助翻译活动,搜集和研究古典文化遗产,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750~850)。哈里发马蒙于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办了综合性的学术机构“智慧馆”。来自各地的著名学者、翻译家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古典著作100多种译成阿拉伯文,并作了大量考证、勘误、增补、注释和评论等工作。在翻译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时,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涌现出大批各民族的学者,其著述丰富多彩,涉及到各学科的广泛领域,作了重大的发展和创新。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开始解体,境内各地先后出现了独立的伊斯兰王朝,经济、文化仍继续发展,形成以布哈拉、撒马尔罕、伊斯法罕、设拉子、图斯、德里、阿格拉、布尔萨、伽兹尼、大不里士、大马士革、麦地那、库法、巴士拉、萨那、拉巴特、开罗、凯鲁万、非斯、马拉喀什、廷巴克图、科尔多瓦、西西里等地成为与巴格达相媲美的伊斯兰文化多中心。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灭阿拔斯王朝,中世纪伊斯兰文化逐渐趋向衰落。
  伊斯兰文化的源流、学科结构和特点。它来自三个渊源:(1)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语及文字、诗歌、谚语、故事传说、星相、音乐等。(2)吸收外来的文化,如希腊的哲学、各门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历史、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及宗教哲学,中国的四大发明。(3)伊斯兰教文化,如《古兰经》、圣训等。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兼收并蓄,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它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研究、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形成了知识形态的多学科体系,构成了伊斯兰文化的整体构架。它包括:1.哲学(自然哲学、宗教哲学、逻辑学、伦理学)。2.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化学、物理学)。3.人文学科(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4.宗教学科(古兰经学、经注学、圣训学、凯拉姆学、教法学、诵经学)。伊斯兰文化的特点是:(1)包容性。它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经过加工改造赋予伊斯兰特色。伊斯兰教义不同程度地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既互相吸收、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发展。(2)继承性。它吸收和继承了古代东、西方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把东方科学注重经验描述和古希腊文化注重逻辑推理的不同传统有机结合,成为中世纪古典科学的集大成者。(3)开创性。它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发展所提供的新事实,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新资料,经过创造性的理论综合,确立了新的学科概念、定理、理论,完善和创立了新的学科。(4)实践性。它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经反复实验和综合研究,得出假说和结论,并将自然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伊斯兰文化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哲学领域,深受希腊哲学和波斯、印度学术思想的影响,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遗产同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的教义思想结合,形成伊斯兰哲学。伊斯兰哲学主要讨论真主的独一及其与被造物的关系、宇宙的生成、真主前定与人的意志自由、理性与信仰、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古兰经》的地位等问题。伊斯兰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宗教哲学。自然哲学以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代表,他们推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强调理性的作用,以自然科学的成就解释哲学问题,具有强烈的世俗倾向。他们提出了自然泛神论和双重真理论,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使哲学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而独立发展。宗教哲学多吸收新柏拉图主义和其他宗教哲学,包括具有唯理主义倾向的穆尔太齐赖派、神秘主义的苏菲派和正统经院哲学的艾什尔里派,以及宗教哲学团体精诚兄弟社等,这些派别虽在教义问题上有分歧,有的强调理性和知识的作用,有的强调直觉认识,有的强调启示的作用,但在哲学上的共同点是调和宗教与哲学、理性与信仰,以哲学和逻辑学论证教义,使哲学为信仰服务。
  在自然科学领域,吸取古希腊、波斯、印度的科学成果,在自然科学的各部门取得辉煌成就。在天文学上,经过长期的大量天文观测和研究,对天体运行的规律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贡献是:制定了天文表和较为准确的历法,测定了太阳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确立了各星座及300多个星宿的名称,将几何学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计算法引入天文计算,发现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并证明了太阳对众星辰最远点的运动值(12.04),推论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主张太阳中心说。在数学上,阿拉伯人将印度10个数字和十进位制加以运用和推广,成为人类知识领域最有用的计量手段,将代数发展成数学的专门学科,确立了代数、已知数、未知数、根、有理数、无理数等代数术语,在量度几何中应用了数值代数,系统地提出了用圆锥曲线图解求根的理论,建立了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体系,计算出精确和完整的三角函数表,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在医学上,在大量吸收东西方医学遗产的基础上,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开创了新的医疗体系和方法,对医学进行分科,提出了血液小循环的理论,并对各科的病症、病理、生理、临床、诊断、治疗、药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外科、眼科、精神病及传染病方面为近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事实和理论素材。在化学上,将古代东西方“炼金术”与化学实验相结合,提出了金属可通过某种媒介物质实现相互转化和四元素相克的理论,对金属的煅烧和还原以及提炼中的纯化、熔化和结晶过程作了科学的解释,将已知的物质分为植物、动物、矿物和衍生物4大类,确立了应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制造了大量化学品,总结了化学的工艺方法,制造了化学实验的仪器设备,为近代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在物理学上,主要成就是光学和力学。在光学上提出了光线来自观察的客体,光是以球面形式从光源发射出来,从而推论出‘物体光线反射和折射的定律。在力学方面,讨论了抛物体运动和引力作用,提出了动量概念,认为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是二者之间距离的函数,为尔后经典力学的创立铺平了道路。阿拉伯人在科学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以应用推广并辗转传入欧洲,为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人文学科领域,穆斯林在历史、地理研究的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伊斯兰史学最初以记载穆罕默德及其门弟于的传教事迹为主,撰有先知传、圣战史及贵族宗谱等著作,后来出现了编年通史或纪事本末通史、地方志、人物传记、国别史与历史哲学等著作。泰伯里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伊本·阿西尔的《历史大全》及伊本·赫勒敦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柏柏尔人的历史》为著名的史学著作,代表了伊斯兰史学的最高成就。阿拉伯海陆交通的发展,礼拜正向的确定和朝觐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穆斯林学者通过旅行、实地考察测量,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考古等方面对地理学进行了综合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撰有大量著作,从理论上阐发了灼见,应用经纬线于地理学,测量了地球的子午线长度,计算了地球的体积和圆周,推断了地球是椭圆的理论,绘制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地形、气候等地图,测定了主要城市、要道、航线的位置,提出了关于潮汐成因的学说。阿拉伯语借助《古兰经》的广泛传播而发展起来,形成语言学、语法学、韵律学等学科。它吸收东西方各民族语言的语汇,并对各民族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国际性的语言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语言。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突出成就。文学作品包括谚语、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多富于哲理。如《一千零一夜》、《卡里莱和笛木乃》等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堪称世界文学的瑰宝。伊斯兰艺术是穆斯林形象思维、审美观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建筑、绘画、雕刻、装饰、工艺、音乐、舞蹈、书法等。伊斯兰建筑艺术,以其宏伟壮丽及独有的风格誉满世界。清真寺的群体建筑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其拱形的构架、突出的圆顶、高耸的尖塔、连环的拱廊、独具匠心的造型、庄严肃穆的装饰、因地制宜的布局,它反映了穆斯林在绘画、雕刻、镶嵌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也是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高度的艺术才能结合的产物。
  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在探讨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本原则问题上,逐步形成各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科。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伊斯兰的教义学,巩固了穆斯林的基本信仰。以正确的理解和诵读《古兰经》为中心,形成了经注学和诵经学。经注学主要研究经文的内容和词义(即明义和隐义)、经文“下降”的背景和原因、停经的原因、章节结构、语法规则、修辞格式等。它的研究推动了阿拉伯语言学科和宗教各学科的迅速发展,从理论上确立了《古兰经》在信仰、立法和道德规范方面的最高权威地位。圣训学是探讨穆罕默德言行的传述世系的真伪并由此判定该传系中传述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确立圣训仅次于《古兰经》的地位,为立法提供依据。教义和教法是伊斯兰教理的两大基柱。教义学(即凯拉姆学)是研究伊斯兰的基本信仰及认主的有关问题,其主旨是以“认主独一”为核心,对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问题给予系统论证,以维护基本信仰,反对“异端邪说”。伊斯兰教法学以经训及教义学为基础,探讨教法的根源、立法的准则和方法,它规定了信仰的最高原则、宗教制度(礼仪)、民事律法、刑事法以及应恪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它被视为安拉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使信仰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穆斯林的宗教职责,起着强化信仰、捍卫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法其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一般世俗法,它是宗教、律法、伦理道德的合而为一。
  中世纪的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将东西方古典文化熔为一炉并发扬光大,在古代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它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大批阿拉伯人迁居亚非各地,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成分和语言结构,阿拉伯文(语言)成为通行的文字,伊斯兰教成为亚非一些国家和民族占主导地位的宗教。12世纪以后,伊斯兰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西欧后,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阿拉伯人的医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光学等方面的著作传入西欧后,至18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占主导地位,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科学思想基础。阿拉伯的哲学著作传人欧洲后,促进了基督教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并形成了阿维罗伊学派。中国同阿拉伯有着长期的传统友谊及经济文化交流。自唐代以来,随着中阿之间经济贸易及使节、商人、旅行家、航海家、传教师的互相往来,进一步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期开始传入中国,历经唐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先后信奉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同时,阿拉伯的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相继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阿之间科学文化的交流不仅起了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互相辉映,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30 14: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