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1 0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color="Purple"]4"]4. 闲话龙井茶
龙井其实是口泉,名曰龙井。此泉位于西湖凤凰岭之中,群山环抱,东临南高峰,南通九溪十八涧,西接上天竹,北面化高峰。此岭古树参夭,郁郁葱葱。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此来泉水清冽甘甜,喝一口真乃沁人心脾,精神为之大爽。故茶因泉得名,成为茶中佳品。
据说,龙井泉水经科学测定,内含丰富的矿物质。龙井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氨基酸和维生素C,饮之令人心旷神怡,有关部门已在此新辟一景观,取名“龙井问茶”。夏日来此游山观,品茶避暑,情趣惬意。
杭州有二道传统名菜,与龙井茶有关,叫“龙井虾仁”。制作此案是选用活的大河虾,剥去虾壳,配以清明前后的龙井新芬烹制而成。
关于“龙井虾仁”的来历,尚有一段传说。说是清明时节,乾隆皇帝一次便眼游西湖,来到龙井,忽然下起大雨。为避雨躲进一户农家。农妇以新茶招待。乾隆喝过清香昧醇的龙井新芬,赞不绝口,便趁农妇不留神,偷了一把装进衣袋里。而过天晴,乾隆走出农家,继续游山逛景。时至傍晚,又饥又渴,进了西湖边的一家酒店。吃喝之后,颇想饮茶,忽然想起偷来的龙井茶,即唤过店小二,从衣袋里掏出茶叶,叫其泡茶。老板正在烹制“炒虾仁”,一听皇上到店,大惊失色,手足无措,慌乱中误把店小二拿来的茶叶当作葱花放火锅内,加入黄酒,颠炒片刻,倒入盘中。店小二也未察觉,使战战兢兢端到乾隆面前。乾隆一着虾仁白玉晶莹,茶叶翠绿欲滴,色泽典雅,香气清幽,夹进口中更觉香嫩鲜美,胃口顿然大开,不禁连连叫绝,意忘记了喝茶。后来杭州的厨师将此菜不断改进,遂成为传统名菜“龙井虾仁”。据友人说,如今到西湖的中外游客,“龙井虾仁”为必尝的美味佳肴。
5. 杭州的茶馆
中国茶馆之多,杭州独有一份风姿,盖杭州的茶艺馆,开在天堂西湖,那是独占了一份天籁。比如风荷茶馆,听其名,便知其开在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旁,夏雨中,晚七、八时到那里去,最是迷人暮色。那时人少,可听檐外雨声,品龙井一杯,俄顷,有小姐送上连蓬一枝,正是西湖里生的,里面有鲜嫩莲子数枚,此时意境,无法言喻,唯有独坐茶席,再品一杯。至于春和景明,杂花生树,落英缤纷,风和日暖,到有庭院的大佛茶庄,可赏盆景,赏奇石,赏春水,赏新叶,一杯在握,四处闲走,独往独来,其乐融融。这样的茶馆,哪里找去?
茶最初药用,继而食用饮用并举,最后发展到品饮,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这过程中,茶馆的诞生和发展与饮茶的历史齐头并进。茶馆的切入口为宗教。汉时有人出家,与饮茶有关,为此专门建立了一种品茶的屋子,人称茶寮。这种茶寮,也就是茶馆的雏形。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最早记载的杭州茶馆在南宋时代。当时的茶馆集中地,有一块开在今天的清河坊一带。那个时候,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饮茶的,有文人雅士聚会饮茶的,有市井弓车卖浆者在街头茶摊上边饮茶边谈天说地的,等等。尤其已经出现了一种称之为瓦肆的游艺场所,这里常常有说书人说书,下面坐着的人品茶听书,入迷之极。岳飞死于杭州风波亭,他被平反昭雪之后,事迹立刻搬入瓦肆,所以有“一市秋茶说岳王”之诗。
到了明代,茶肆茶楼在杭州林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生活象征,有茶馆老板,每逢花事兴起,便在茶馆开花展,以此招揽茶客。
清末民初,杭州的茶馆业更是兴旺,不少革命志士,比如秋瑾、陶成章等人,也经常在茶馆中谋划革命。那时杭州著名的茶馆有三雅园、喜雨台等。各个茶馆分工也往往不同,有专门斗鸟的,专门作人力市场的,专门下棋的,都是自然形成。据有关方面统计,当时的茶馆大约有二百多家。
一九四九年之后,杭州的老茶馆越来越少,但沿西湖边的风景点内的茶室,却始终没有关闭过,这是沾了西湖的光。游人总有走累与口渴的时候,坐下来便有地方喝茶,且可饱览山光水色,那是何等享受。即便是文革最激烈的时候,这种可以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也没有被革除。这是杭州茶事的幸事。有人统计,今天杭州的茶馆差不多已经恢复到当年的二百多家了。
6. 品茗胜地“湖心亭”
湖心亭茶楼,座落在上海城隍庙。建筑富有民族传统特色,陈设古朴典雅,上下两层能容纳二百馀人品茶,为沪上品茗休憩之胜地。茶楼供应各式名茶,并有配套茶食,水质经净化矿化处理,清澈甘甜,不同一般。茶楼设有专业茶艺表演队。每到周一下午,还可欣赏到江有丝竹优美的乐曲。湖心亭四面临水,池中鱼群嬉戏,桥有九曲相通,夏季荷花盛开,坐在亭中品茶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的湖心亭在豫园外面,原先是在豫园范围之内。明嘉靖三十八年兴建豫园,万历五年后又陆续扩充到七十馀亩。园内亭台楼阁,堂馆轩榭,小桥流水,怪石峋嶙,辅以名木花卉,布置得错落有致,为江南名园之一。园主潘先瑞,上海人,曾任四川布政使,为取“愉悦老亲”之意,因豫与愉同义,遂取名为豫园。允瑞故世后,此园逐渐荒芜,并数易其主。至清康熙年间,豫园为上海绅商所得,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重建,改名西园,到四十九年完工。其间,周围茶馆酒楼相继开设。湖心亭也于是年建成,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当年由大布商祝韫辉等人集资建于袅佚亭旧址上的这座耸立水中的湖心亭,周围为上海各业公所的经商活动之地。直至清道光年间,湖心亭还专供经营青蓝大布商贾们聚会议事的场所。
湖心亭成为茶楼,始于清咸丰五年以后,初名“也是轩”。清末有位商人名刘慎康接管茶楼,改名“宛在轩”。楼主接管后桌椅全部更新,临窗排列一色花梨木茶几与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红木圆桌,配蛋圆形红木凳。墙上悬挂名家字画,为环境增添文雅,洁静宜人。茶馆服务热情,生意兴隆。城里城外一些文人雅士都喜欢到此品茗聊天。不过,宛在轩这个名字过于斯文,一般茶客呼其名并不习惯,还是叫它湖心亭。
清末民初,茶楼兴旺,在城隍庙附近的四美轩、春风得意楼、乐圃闾、凝眸阁、红舫等,都颇有名气,湖心亭和这些茶楼,一起组成了有城隍庙特色的茶市风光。当年主韬曾写到湖心亭一带风光:“园中名肆十馀所,莲李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沓。”
湖心亭茶楼的楼下内外堂,都可以两个人合饮一壶,内堂茶价每位上午七十文,下午一百文。外堂上午六十文,下午七十文。楼上内堂,每人一堂,外堂可以两人一壶,而取价一律,上午七十文,下午一百二十文。这里不像一般茶楼那么嘈杂喧闹,而是幽雅宁静,为文人所向往。清末著名小说“海上繁华梦”作者警梦痴仙,实名孙家振、字玉声,别号海上漱石生,他曾经居住在南市,对老上海风土人情很有造诣,闲来无事,经常品茗憩于湖心亭。并为湖心亭景色有感而发,留下了美妙诗句:“湖亭突兀宛中央,云压檐牙水绕廊。春至满防新涨绿,秋深四壁暮烟苍。”
7. 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
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个“来今雨轩”,它建于1915年,是普省的茶楼和饭馆,也是近代一些社合名流聚会之所。
它得名于一介典故:庸朝诗人杜甫闲居长安,曾一度被唐玄宗赏识,得官有望。一般达官贵人以为他会前途无量,便主动上门结交,可是他后来没作成官,所以讨他就逐渐疏述了。一日,秋雨绵绵,杜甫贫病交迫,适一魏姓故友前去探望,使待人既感激又仿心,因而作待一首。诗前有一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寸车马之客,旧雨来,今而不来……”。后人便以“旧雨”指“故友”,“今雨”指“新朋”。
“来今雨轩”匾原系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所书,是指所识朋友欢聚一堂之意,款署“水竹■人”。大总统给茶社写匾,可以说是十分气派了。在二、三十年代中,“来今雨轩”的茶客可以说是北京当年最阔气的茶客,外国人有各使馆的公使、参赞、洋行经理、博士、教授;中国人有各部总长、次长、银行行长、大学教授……大概当年北京的一等名流,很少有哪一位没在“来今雨轩”坐过座吧。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活动也曾在此举行。
来今雨轩不及以它的园林秀美吸引游客;其菜肴也颇具特色。其中有著名的冬菜肉包,几十年常盛不衰。它用炒熟的瘦肉末和四川冬菜作馅,略微加糖的面粉作皮,不仅鲜美可口,而且由于蒸的时间较长,一般可放三天不变味儿,价格也较低廉。游人到此,吃几牛肉包,喝一杯清茶,可以饥渴顿消,游兴倍增。另外还有比较名贵的“马先生汤”,以鲍鱼、广肚、鲜贝、海螺、海参、尤鱼等加调料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其它还有“赵先生鸡丁”,“鱼香鸭方”,“干烧鱼 ”等名菜。其菜青兼具备方风味,又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当降低川菜“辣度”,增添一点“甜度”来适应一般顾客的口味。
近闻,现在来今雨轩较当年又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品种,如“清蒸活鱼”,“松鼠活鱼”,“五柳鱼”,“糟溜鱼片”等等。更重要的是将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肴馔搬上了餐桌,大致有40多种。如刘姥姥在大观园吃到的。“茄鱼”,薛宝钗赠林黛玉的“冰糖燕窝粥”,史湘云请客的“笼蒸螃蟹”,贾母吃的“牛乳蒸羊羔”等等。
“来今雨轩”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现在大概还在吧,那就是竖在大厅台阶下面的那块青色山子石。这是有名的“小青”,本是圆明园旧物,原有大小二块,曰 “大青、小青”,俗称“破家石”。传说乾隆南巡,在某地见此二石,十分喜爱,惜二石太大,运送困难。有一富室,尽全部家资为运此二石来京。待石至京,该富室已破产矣。这同宋徽宗“花石纲”故事是一样的,只可惜很少人知道了。
“来今雨轩”的名点是“肉末烧饼”、“梅乾菜饱子”,只别来多年,不知何日再能一快朵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