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出现了疑似回暖的迹象。最大的迹像是领导人的讲话。
温家宝先生最早提到说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出现了回暖迹象,“中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初步显现了效果。”他指出,中国1月贷款和零售销售出现增加,且自2月中旬以来发电量和消费也出现回升,这些都是令人感到宽慰的迹象。
胡锦涛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
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
周小川也发文表达了经济回暖的观点,他认为透过政府支出和经济刺激方案等措施,中国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周更进一步说,事实表明,综合比较世界上主要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在公布重大举措时决策及时、果断、有力,体现了独特优越性。言外之意很明显,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优势。
领导人表明态度之后,自然会有一些学界人士出来对此背书。林毅夫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可望比其他国家更早复苏。
当然,除了政界和学界的表态,一些技术性指标也的确表明经济似乎有回暖的迹象,据说2009年以来,从库存,用电量,信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来看,都在表明经济已经走出谷底。而最近一段时期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则提供了更加明显的“温暖氛围”。股市已经连续数周上扬,而最近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产交易量明显回升。
当然,这一切都在等待四月初的官方的统计数据的最后确认。
由于决策层对经济回暖的渴望,加上上述消息的铺垫,我倾向于认为官方宣布的统计数据不会太偏离经济回暖的这个判断。
不过鉴于认识到统计数据需要服务的诸多目的,同时结合一些个人观察,我认为经济回暖的判断是没有说服力的。出口和民间投资的角度就能基本说明问题。
一二月中国出口数据继续深跌,三月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港口吞吐量是最直接的指标。虽然政策层推出了调整出口退税等一些措施,但是因为欧美市场需求锐减,这些措施根本不可能扭转颓势。根据乐观的估计,欧美市场的复苏需要2-3年时间,因此短期之内,中国的出口引擎根本不能指望。一个高度依赖出口驱动的经济体,失去了最重要的引擎,怎么可能会快速回暖?
除了股市之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民间资本投资热情开始回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不确定的市场前景和普遍过剩的产能背景下,观望是最自然的选择。决策层虽然表面上承认民间资本的重要性,希望民间资本跟进进行投资,带动经济复苏。但是实际推出的大规模基础设置建设基本没有民间资本参与的份,而所谓几千亿的减税政策,又由于复杂的操作和繁琐的约束,对民间资本吸引力不强。另外,第一季度的信贷增幅惊人,但是其中很多流向了股市,导致股市虚假回暖。而由于金融体制的原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民间资本没有投资信心,融资能力受限,又受到诸多制度性的歧视,这多重因素作用下,怎么可能会有可持续的经济回暖?
如果出口和民间投资只是观察问题的两个角度,那么就业市场则可以最直接的反应经济的真实状况。但是诡异的是,官方提供的所有数据中,恰恰最缺乏可以信赖的失业和就业数据。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人口,有各种估计,有的认为是1200万,有的认为是2000万,也有的认为是5000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失业数据,统计局的失业数据,社科院的失业数据,大家各自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但是几乎都没有清晰的描绘出失业现状。如果说经济回暖,那么创造了多少新的就业机会?这些信息几乎没人提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主导的资本密集型项目带来的就业机会肯定无法替代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萎缩导致的失业。因此,在失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之前,任何所谓的经济回暖的说法都是可疑的。
那么中国经济走势到底如何?V型反转?W型二次探底?我想,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复杂,要做一个明确的判断为时尚早。但是一厢情愿肯定不能替代现实。在我看来,中国经济还处在一个病症继续暴露的阶段,最痛苦的日子还没有来到。而决策层对经济回暖的期盼,也表明其不愿意正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推进必要的结构改革。在一个巨大的经济周期面前,政府的努力也许可以催生一些花朵,但是只有结构性的调整才能催生出下一个经济春天。
──转自温克坚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