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外商撤资逃债蔓延 逾半数夜半出逃
(中央社台北19日电)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表示,外商撤资外逃及放弃企业逃债现象开始蔓延,逾半数外资选择“夜半出逃”方式。据统计,去年2月至今年2月,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数量同比上升19.62%。
香港“文汇报”报导,奚晓明日前指出,国际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出现明显反映。
他认为,当前这类案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如借款合同案件数量激增、买卖合同主动违约比例增大、虚假贷款案件开始暴露、外商撤资外逃以及弃企逃债现象开始蔓延、企业改制遗留问题逐步暴露、民营企业破产清算比例明显增多等。其中,逾半数外资选择“夜半出逃”方式。
例如,今年2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布审理的韩资超市“喜买得”非正常撤资案情况。去年12月25日,这家位于北京世贸天阶的大型超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关门,3名韩籍老板也“人间蒸发”。
据朝阳法院工作人员表示,截至2月中旬,朝阳法院已受理涉及超市的追款案多达32件,起诉方包括曼克顿、南京雨润等数十家企业。受此事件影响的工人和供货商预计200余人,涉及总金额可能超过人民币百万元。
另外,去年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外资密集区,外资非正常撤资尤其严重。公开资料显示,这一轮外资撤逃事件中,南韩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位于山东半岛的韩资企业。据山东官方数据显示,几年内非正常撤离的企业已超过200家之多。
在广东地区,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去年前10个月,广东因欠薪逃匿引发的3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共计251件,比前年同期增加92%。欠薪逃匿案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此外,江浙等地区也出现外企老板出逃现象。据报导,浙江省停产和宣布破产的企业已超过1200家,约过去10年的总和,其中有近1/3的企业主选择当“逃跑老板”,包括大多数外资企业。
江苏1家有外资背景的快递公司负责人突然卷款失踪,38名员工集体失业;苏南某市4家外企高级主管突然集体“蒸发”,公司全部停产,合同纠纷多达7亿元。
*****************************************
自去年底以来,外资英国苏格兰银行、瑞士银行、美国银行等先后抛售中国银行的股票。图为瑞士银行(UBS)在纽约的大厦。
( TIMOTHY A. CLARY/AFP/Getty Images)
中共最高法院:外商撤资外逃现象蔓延
中共最高法院官员表示,外商撤资外逃现象开始蔓延、民营企业破产清算比例明显增多,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比上年同期上升19.62%,表示越来越多的经济矛盾和纠纷反映到司法领域中。
据新京报4月18日报导,中共最高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日前在法院应对金融危机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出现明显反映。
去年2月至2009年2月,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比上年同期上升19.62%。
据奚晓明说,当前案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如借款合同案件数量激增、买卖合同主动违约比例增大、虚假按揭贷款案件开始暴露、外商撤资外逃以及弃企逃债现象开始蔓延、企业改制遗留问题逐步暴露、民营企业破产清算比例明显增多等。
此前,中国商务部发表公告说,今年1月份中国吸引实际外国投资者的直接投资只有75.4亿美元,比08年1月份下降32.6%,这是中国实际上接受外资直接投资连续第四个月下降。
自去年底以来,外资大批撤走,英国苏格兰银行、瑞士银行、美国银行等先后抛售中国银行的股票;香港房地产专家李嘉诚,把在上海投资的房地产卖掉,还有摩根史坦利在上海投资的一个“锦麟天地”的酒店式公寓报价11亿出售;“新天地大厦”、“华山夏都”、“茂行世纪公园”也都抛售。
这些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目前,外商撤资外逃现象还在蔓延。
************************************
韩集体撤资 掀中韩大论战
2009-04-20 工商时报 【杨泰兴/台北报导】
大陆外资企业去年以来掀起恶性倒闭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去年2月以来类似案件增加二成,其中以韩资企业最为人诟病。对此,LG(乐金)前中国区总裁千辰焕表示,中国引资政策改变为「腾笼换鸟」,才导致韩资集体出走。
政大国关中心18、19日举行「行销在中国-台日韩商大陆投资跨国经验比较研讨会」,其中「韩资集体撤离中国」问题在研讨会上掀起了热烈的论战,韩国学者金珍镐一人舌战群雄,表示中国在引资政策上没有一致性,韩资撤退有不得不然的因素,出席的中国官员、学者火力全开回击,意外地在第三地--台湾掀起一波讨论高潮。
这一波外资出逃或放弃企业逃债情形严重,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就表示,接到案件中超过半数采取这种「夜半出逃」的手法,案件量去年2月迄今上升了近2成。山东官方数据也显示,外资撤离事件中以韩资企业数量较多,几年内非正常撤离的企业超过两百家。
参加该研讨会的前LG中国区总裁千辰焕接受采访时表示,韩方有不得不然的因素,因渤海湾地区的韩资多属来料加工,在中国调整一连串投资优惠之后,处境日窘;加上该区域韩商多属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本来就较差,金融风暴一发生就不支倒地了。他认为韩资大企业普遍没有在山东设厂布局,但此次风波难免有殃及池鱼,伤到品牌形象。
韩国学者金珍镐则认为,中国在引资时,极力招揽外资进驻却没有一致性的政策,几年过后随着优惠减免的取消,又发生金融风暴,撤退也是不得不然。分析起来,这有复杂的多方因素,不能简单归因。
中国商务部流通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育林则认为,不管如何,韩资集体撤资、恶性倒闭是相当不应该的行为,任何理由都没法合理化。
而北京清华大学市场营销系教授胡左浩则表示,在金融风暴下被迫倒闭落跑的厂商在所多有,台资、港资、甚至中资都不在少数,不独韩资这样,但连民工的薪水都耍赖不肯给,难怪引起民情激愤。
不过千辰焕也指出,这波家电下乡,韩国品牌也受惠不少,详细的获益情形要等5月才会清楚,但三星有14个项目得标,LG有11个项目得标,都颇有斩获。
*****************************************
恐成中韩外交问题
2009-04-20 工商时报 【冯复华/台北报导】
中国上海汽车日前退出韩国双龙汽车经营权,在中国被视为中国全球并购战的首度失利,韩国檀城大学教授金珍锆表示,韩国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学技术后管理能力又不足,才造成双龙连年销量大减,后续恐变成中韩外交问题。
金珍锆昨天出席政大国关中心举办的「行销在中国」研讨会后指出,中国将上汽退出双龙案,归因于景气不佳和韩国工会太强势,但韩国民众则普遍认为,中国收购双龙就是为了取得核心技术,学后便撤手。
金珍锆指出,上汽投资双龙案,占中国对韩投资的30%,此次退出预期将影响其他在韩中商。双龙汽车4月初公布裁减相当于全体员工37%的2,646人后,工会上周也举行总罢工的投票,与资商全面性对抗,在现状下,中韩政府都谨言慎行,避免民族情绪引发外交冲突。
金珍锆表示,法国雷诺、美国通用曾分别收购三星和大宇汽车,却未遭致韩国民众普遍反弹,主因是中国的管理能力不比法商和美商,中国对全球市场管理能力的欠缺,也是双龙营运艰困的主因,去年销量就比前年下滑29.6%。
2004年上海汽车在中国海外并购潮中,斥资5.6亿美元并购韩国的休旅车一线品牌「双龙」并占48.9%股份,这让仰赖福斯和通用技术的上汽,得以用庞大的资金和国内市场优势,与具SUV技术和研发经验的双龙异地结盟,当时被视为中国汽车迈向世界的第一大步。
但受到全球景气冲击,上汽在3个月前,拒绝双龙2亿美元的金援协助,双龙走上法律接管一途,进入类似美国破产保护的程序,上汽也正式退出双龙汽车的经营管理,成为全球第一家被金融海啸冲倒的汽车制造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