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3|回复: 0

”朕”的由來

[复制链接]

0

主题

1647

回帖

2720

积分

金牌会员

無敵鐵金剛

积分
2720
发表于 2009-6-4 15: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Black"]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 《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 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 “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不過說時話,確實古代漢語有主格或受格的差異,但後事卻多主受格不分,時間點應在春秋之前,但斷代卻很難判斷,如說湯誓摻有後人偽造成分,舜典也是有的ㄝ, 說東漢許慎未必能精確掌握周秦語言,清末民初的人就真能掌握嗎,學了西洋的分析法就字以為勝過古人作學問的能力以及更契近的時代環境,未免有妄自尊大

我看過古書中,春秋都自稱予,吾了,幾乎沒見過稱朕



可見再春秋時朕也算是古代的詞彙了,秦始皇會選這個辭當作皇帝的自稱,一來是這個詞彙可能還保留在秦國,是他所習慣的自稱,只是禁人使用而已,不然就有好古的心態,這與崇尚法家的秦國真的不太合









意思就是說,「朕」這個字也能稱「我」只是時代不同而已是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4: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