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20|回复: 0

揭秘;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的谜团(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9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641
发表于 2009-6-22 0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
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
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
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
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
...
...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
口. ...
...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
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
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
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
十九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这个皇后容貌丑陋,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远远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华,颇有政治见地,他被光绪帝重用后,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由此,也引发了他作为人君国主,希望在政治上摆脱束缚而有作为的欲望.可这
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按慈禧本来的亲上加亲,以控制光绪帝的初衷才让自己的侄女为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又适得其反.

当年,同治帝自己选立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却偏偏让同治帝去喜欢慧妃,结果闹得母子不和.这次慈禧为光绪选配叶赫氏为皇后,可光绪又偏偏喜爱珍妃他他拉氏,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明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与皇后不睦,即等于开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惟独在情爱和感情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据"悔逸斋笔乘"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仲夏之时,一天,光绪与隆裕皇后为小事争吵,隆裕跑到慈
禧面前哭诉其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
"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隆裕是我的亲侄,辱骂皇后就是对我最大的不敬,实在难以忍受.接连数日,光绪入宫请安,慈禧一言不发.此后光绪与慈禧的嫌
隙就算形成了.

苦闷的皇帝生涯


光绪临朝亲政后,五十三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则权势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利,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

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更加抑郁,情志愈益不畅,旧病不去,又添新愁.从"脉案"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虽
未见好,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诊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整日忙于政务,关
注* ***,另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一时无暇顾及诊病吃药.

疾病缠身的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光绪帝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加深了"母子"的
不和,但也激发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

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他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利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
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
之至.特谕. "

杨锐胆小,将密谕扣住不传他人,光绪等不到回音,急不择路,于八月初一,初二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提升他为侍郎衔,让他专办练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凯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于八月二日还有一道密谕给林旭,让他转告康有为迅速离京.林旭将两道密谕同时转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大家
看了十分感动,但都束手无策,最后也觉得只有拉袁世凯,由谭嗣同出面请袁世凯,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
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马上向荣禄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回城,住中南海仪鸾殿,第二天祭蚕神,当即回颐和园.回园顷接荣禄密电,马上乘轻轿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后立即传光绪来见,见到光绪,慈禧太后破口大骂,骂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不
许觐见皇上.

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出瀛台岛.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
蓬莱阁".光绪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光绪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
楫"等诗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写着"斩袁"两字.

涵元门内东向为庆云殿,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
"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
光绪也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他曾仰天长叹:我还不如汉献帝啊!因而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
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

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
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3: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