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非正式的机会教育孩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雅克•哈拉克认为:“非正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终身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即家庭、邻里、工作场所或闲暇活动、市场、图书馆及大众传播媒介习得各种态度、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非正式教育和正式教育相比,前者是一种终身教育,而后者则是一种重要的、阶段性的系统而规范的教育。
时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显得更加重要了。对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仅仅依靠正式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还需要非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有利于儿童个性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的功能,有利于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人们所获得的各种技能往往是通过一些非正式途径掌握的。例如谈话、观察、犯错、团队合作等。非正式学习是大多数人学习做事的一种非正式、不定期、即兴的学习方式。它就好像选择骑单车的人们一样,方向和路线都由自己决定,行进在路上的时候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也可以绕道而行,还可以和其他同行者一起比赛。正式学习好比什么呢?好比坐公共汽车。路线是确定好的,司机决定巴士去哪儿,乘客只能听命。人们处于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习惯乘坐公共汽车,等到熟悉之后就开始骑单车四处逛了。
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把精力投入到驾驶公共汽车中,而家庭最好不要重复学校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尝试骑单车,学会走自己的道路。那些在学校获得经验丰富的孩子,不喜欢在家里也重复着“公车路线”,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成熟的学习者,通常是那些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他们不太喜欢乘坐公车,他们只需要一些指引,然后开始独立学习。
儿童在7岁~18岁这个年龄段的时候,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行为发展的主要环境是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逐渐弱化,学校与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强。因此,孩子在学校所见所闻或参与的一切事物都会给孩子以各种色彩的教育影响:或成为孩子了解世界的信息源,或成为孩子社会化过程的“催化剂 ”与人格特征的“染色体”,或成为孩子能力发展的动力场。
如今,一些小学和中学都采取了显形的非正式教育。即,学生可观察、可接触、可参与、可经历的非正式教育形式。这些学校里学生日常活动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所经历的方方面面,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关系方面的教育。
学习是一项知识时代必备的生存技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也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都有益于儿童成功地面对未来的学习。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获取系统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在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即正规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社会广泛接受,以课外辅导班、特长班、文艺班等单项性的非正规学习和以“动手动脑”、“在娱乐中学习”等形式的非正规学习方式日益得到普及。换个角度来说,终身学习的理念意味着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儿童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了。
所以,父母应该多利用一些非正式的机会教育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宽松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孩子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教育。教育制度是以一项要领为基础的,这便是,教导孩子善于“推论”与“研究”。成人应该设法教孩子自己去思想,教他们问问题、探讨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让孩子树立一切靠自己的思想,最终成为一名诚实守信、富有创造力的人。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非正式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周末闲暇的时候,带着孩子到图书馆走一走。图书馆是社会的知识组织设施,是人类自由存取知识的公共场所,也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孩子可以在图书馆里自由地选择想看的书,也许是图画,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报刊,也许是诗歌……随心所欲地翻阅感兴趣的文字,能够让儿童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汲取知识。这样的教育和儿童中规中矩地坐在课堂上不同,它显得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轻松,是儿童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个孩子用热水烫死了很多蚂蚁,孩子的母亲认为他不热爱小动物,缺乏爱心,就从集市上给孩子买了一对小鸡,放在笼子里让他喂养,告诉他怎样给小鸡做清洁,怎样喂食。孩子十分开心,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照顾小鸡的饮食和卫生。但一天下午,母亲下班回家后,看到了鱼缸里漂浮的小鸡尸体,还有房间角落不知所措的孩子。于是,母亲愤怒地扔下手里的提包,揪住孩子痛打了一顿,她一边打一边头痛地想:孩子是不是品行出现了问题呢?事后,孩子抽抽搭搭地告诉母亲,他以为小鸡和小鸭子一样喜欢游泳,想让它们在鱼缸里洗澡,可是等他取完毛巾却发现小鸡已经淹死了,他不敢去捞小鸡的尸体,就躲到墙角哭了起来。
通过孩子的描述不难想象当时的场景,心爱的小鸡因为自己的过错死掉了,孩子的内心多么难过多么害怕,他肯定不希望这样的错误重复发生,并且他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疑问:小鸡为什么会死掉?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为什么生气呢?为了孩子的无知还是笨拙?要知道,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特征。一个无知的孩子会犯错,但他不需要一个给予犀利指责和批评的人,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填补他知识空白的人。小鸡被淹死了,父母才知道这是孩子知识的盲点,才能对其进行相关的、“以点到面”的教育。
这里,我们要谈及的是:利用非正式的机会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热爱动物,没有什么比带他去动物园或者亲近大自然更有效的方法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孩子阅读课外书,让他看图片,是没办法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些间接的方法反而更加有效,“事缓则圆”就包含这样的道理。比如孩子犯错了,正面的批评教育远没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成人会发现孩子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儿,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原因了。道理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进行说教;而成人总是喜欢说一些指责他们的话,这种无形中的压力让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了。
父母希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其实并非难事。尝试用孩子能懂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的知识;尽量不要当面指责或批评孩子,可以婉转地引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认同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的感受。”如果孩子的做法的确让成人无法接受,不得不采取正式的教育方法,那么首先应该撤掉孩子的心理防线,避免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也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次应该找出一个特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针对孩子当时的问题发表一番即兴演讲。当然,这两点的前提条件就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
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用一种缓和的语气对孩子说:“我只说一分钟,好吗?”当父母用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坦诚地交流时,他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