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班牙地中海之旅--瓦伦西亚
一大把论坛
最早看到西班牙式的天主教堂还是在墨西哥城和秘鲁首都利马。当我第一见到西班牙式的巴洛克建筑时就为之倾倒,不能自拔。而真正原汁原味的品阅却等到了2009年才实现。
瓦伦西亚是西班牙仅次于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第三大城市,公元前138年,罗马军团经过长年的征战到达这里,疲惫的军人被当地四季如春的气候所吸引,消弱了征服的意志,许多人在此养老送终。后来西哥特人也爱上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在这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摩尔人则更视瓦伦西亚为人间天堂,在此繁衍生息长达五百年之久。
到了15世纪迎来了瓦伦西亚的鼎盛时期,地位超过了巴塞罗那,成为了地中海帝国的财政首都。
俗话说“百花盛开之日,也是百花凋零之时”,从此之后,瓦伦西亚开始走下坡路。十七世纪初,由于反对菲利三世而遭遇灭顶之灾,战争与迫害使瓦伦西亚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了近代的西班牙内战时期,由于站在共和国一边,致使瓦伦西亚又遭受灾难性的打击,元气大伤。直到上世纪1982年才开始重塑金身,恢复昔日的荣耀。
复杂的历史,跌宕起伏的地位,造就了瓦伦西亚的分裂意识。强调自我,乐于炫耀,富于感性主义的民风,使得瓦伦西亚没有像巴斯克和加泰罗尼亚那样强烈的独立倾向。作为瓦伦西亚自治区的首府,可以保留自己的传统和语言,这使得他们得到满足。市中心的三角广场(Plaza Of Reina)被誉为瓦伦西亚国广场,这多少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独立情节。但我们感兴趣的是位于广场一角的天主大教堂
(瓦伦西亚国广场)
(天主大教堂)
这是我最想拜访的欧洲教堂之一,不是因为来这里寻找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使用的圣杯,而是要看教堂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装饰。
(侧殿的拱顶)
(从铜制模型可见歌特式扶垛)
大教堂始建于1262年,当时是以哥特式风格动工兴建的。哥特式艺术1174年起源于法国的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建筑的要素是每一部分都非常高耸尖细,似乎要与上帝无限的接近。但这种艺术风格被传到西班牙后就被拉丁化了。瓦伦西亚天主教堂的中殿交叉拱顶不像法国那样尖,没有强大的侧推力,扶垛也缺乏飞升感,墙壁的稳定也部分靠方柱的支撑,没有耳墙。侧殿则大部分变成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了,好在Palau门有玫瑰窗,这是哥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共同点,但在哥特式艺术中,玫瑰是圣母玛利亚的圣洁象征,同时因其形状像太阳,这又是耶稣的象征。而在罗马式建筑中玫瑰窗作用主要是作为教堂的采光光源。
(罗马式的Palau门)
(典型的罗马式拱饰及玫瑰窗)
圣母广场(Plaza Delavirgen)位于大教堂的侧后,建在瓦伦西亚罗马神殿的遗址上,大教堂位于此广场上的帕劳门(Palau)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其大门的丰富装饰体现了为建筑本身服务的内容,墙上连排的拱饰是罗马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典型的意大利风格是教堂旁边有钟楼,只是在意大利钟楼多数是方形或圆形,而在瓦伦西亚钟楼是八角形状的,叫米葛雷克钟楼。
(高耸的米格雷特钟楼)
进入教堂内部的侧殿,许多小的礼拜堂则全是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艺术源于15世纪意大利的弗洛伦萨,他将建筑设计彻底简约化,强调对称与平衡,严谨含蓄,建筑风格富于理性和节制。而巴洛克风格则与之恰恰相反,巴洛克这个词本身就是变态,不规律,荒诞,非正常,怪诞的同义词。巴洛克的风格是标新立异,是充满动感和富有戏剧性的。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古典艺术的再运用,强调理性,逻辑化;巴洛克则是强调感官刺激,富于幻想和动感。最奇妙的是瓦伦西亚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起家,以罗马式建筑相呼应,内部侧殿是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而主殿则用了与之相对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为主旋律,它集中反映了欧洲最主要的四种艺术风格,这正是瓦伦西亚大教堂的魅力所在。
(文艺复兴风格的壁廊及绘画)
(文艺复兴风格的小礼拜堂)
对于天主教堂在各种艺术风格中,似乎巴洛克艺术风格更对其胃口。在西班牙巴洛克艺术被推举为“天主教堂的艺术工具”。瓦伦西亚大教堂的主门就是巴洛克风格的集中体现。建筑,雕塑,绘画技巧相互混合运用,和谐而美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尽管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摇篮,国际上最有名的巴洛克建筑师都诞生在意大利,但意大利大师表现的是古典优雅的巴洛克风格,而西班牙则表现的是活泼,繁复,富于动感和舞台效果的巴洛克艺术,两者差异较大,而后者则跟为本人所喜爱。
(华丽的巴洛克外沿装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