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4|回复: 4

中国统计数据屡遭质疑 房价CPI被指严重失真

[复制链接]

0

主题

3825

回帖

6820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6820
发表于 2010-7-20 1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百姓对于物价上涨的感受犹如“兔子跑”,可CPI却表现为“乌龟爬”;眼看着房价呼呼地往上“窜”,而国家统计局却说房价同比上涨了1.5%;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当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公布,许多人总感觉自己的收入“被增长”……

  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让中国统计面临新的挑战。国外的一则谚语讲:一只失修的马钉会导致一匹战马失蹄,一匹战马失蹄会导致一个士兵的失败,一个士兵的失败会导致一个队伍的失败,一个队伍的失败会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一场战争的失败足以葬送一个民族。

  不科学、不准确的统计数据就似失修的马钉。统计数据相当于号脉,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差之毫厘的统计数据,有可能带来谬以千里的政策结果。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表示,各级统计机构要一如既往地把搞准统计数据作为第一要务,统计数据要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

  哪些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数据屡遭质疑?又有哪些数据无法反映现实?

  房价平均数——最严重“失真”的数据

  房价的“增长”牵动着老百姓的每一根神经。

  国家统计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该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觉得此数据与自己感觉到的涨幅不一致,甚至要低很多。

  针对公众的质疑,2月26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迅速做出回应,称之所以和大家的感受有差距主要是时间造成的。 “1.5%”是全年的平均涨幅,2009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年初惨淡,年尾红火,综合全年涨幅并不是很高。

  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国家统计局随之将房价统计调查方案在其官网上公布。这份近1600字的方案从调查目的、调查任务、调查城市和调查范围等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房地产价格调查、计算到最后出炉的整个过程。针对公众“房价如何调查以及向谁调查”的疑惑,方案表示,房地产价格调查为非全面调查,采用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方式采用报表与调查员实地采价相结合的方式。据悉,统计部门调查的具体对象包括房地产管理局、机关团体及部分居民等。

  国家统计局的房价统计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国土资源部的一份报告又为“被降”的房价平添了新忧。

  3月31日,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检测组发布了《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

  同为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1.5%” 和“25.1%”相差了近17倍。

  这个“1.5%”,被长期关注宏观经济数据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视为“2010年最严重失真的数据”,“完全是个笑话”。

  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1.5%”既掩饰了房价上涨的现象,同时也给宏观决策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这个数据看起来好像是要平息公众的愤怒,但随着之后更严重的房价上涨,造成了公众和社会更大的不满。”

  面对社会各界对房价统计数据的质疑,国家统计局表示,会认真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未来将从“数据获取方式”和“数据发布的引导方式”两个方面改进房价统计,并将建立与“股指”相类似的房地产价格的定级指数。

  据了解,在房地产价格的“数据获取方式”上,过去主要是根据房地产企业的填报获得。国家统计局决定,今后除企业填报外,还要有调查人员的现场调查和相关行政记录,以确保数据来源更加准确和可靠。在“数据发布的引导方式”上,以往是将12个月的数据平均,体现不出来一年中的波动,今后除了平均数据,还要发布年末对年末、年中对年中的对比数据统计。而类似“股指”的房地产价格的定级指数,是房价的基准,比如,把2007年、2008年的平均数做一个基数,然后任何时间的数据都和这个基数进行比较,将更加准确和科学。

  地方GDP——总是超过全国数

  不仅仅是房价,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也让人心生迷雾。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全国GDP增幅为8.7%(7月2日,国家统计局将此数据修改为9.1%),但各省区市GDP总量加起来,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根据各省公布的数据,经济增速低于8.7%的仅有3个省市。其余28个省市增速都高于8.7%,其中有两个省超过 16%……

  这种怪现象仍在延续。今年一季度,各省份GDP增速的数据也出现全面高于全国数字的情况。在29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 11.9%的水平,其中,增速高于15%的有18个。

  连续出现的不一致,让地方GDP疑似“被增长”,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统计过程中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硬伤”。

  GDP是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所有生产成果的一个指标。我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主要采取生产法加部分行业的收入法来核算,并实行分级核算,即国家核算全国的GDP,各省核算各省的GDP。

  据了解,核算GDP所需的基础数据相当多,仅国家统计局报表中就有3000多个指标与GDP核算有关。进行大面积的调查时,如果一部分数据不真实,将直接导致GDP数据失真。

  全国GDP数据与地方差异如此之大,在袁刚明看来,主要是国家在核算时,是从各个角度评估主要基础数据,特别是利用税收、用电量、货运周转量等相关指标对地区GDP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对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明显异常的基础数据,多数进行了下调,因而比较准确。而各地区在核算GDP时,除受限于统计力量和技术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受政绩观引导,长期一味地追求高增长。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虚报数据的情况,加大了GDP数据的水分。

  前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曾就此作出解释,他认为,服务业的统计制度不健全,母子公司处在不同区域、跨省经济活动造成重复计算等因素,也促使地方统计数据高于全国。

  为修正地方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5月,国家统计局与监察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统计执法大检查的通知,其中,GDP等指标将是这次检查的重点内容。

  袁刚明告诉记者,要杜绝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除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责任人外,更重要的是改变当前各地自行统计上报数据的方式,实行统一核算统计的方式,即由各地统计部门对下级政府所在地各项数据进行采集与核算,建立GDP等数据核算制度。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相关场合透露,将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

  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被增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当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公布,民间总是弥漫着争议与质疑之声。

  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月平均税前工资约为2500元,同比增长12.9%。然而许多人的感受是,实际工资收入远远低于这个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数据面前,工资“被增长”这个词汇应运而生。

  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他们是按年度和季度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根据“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以职工工资总额除以同期职工平均人数得出了平均工资。

  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的构成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个部分;此外,单位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应交纳的社会保险金和个人收入所得税也计算在内。

  而工资统计的范围包括:城镇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和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但不包括私营单位、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数据收集则是由各级统计局按照季度、年度等时间要求,向全国约160万家城镇单位布置统计报表,各单位填写后逐级汇总上报至国家统计局,经审核、汇总、评估后发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按照现行统计规则,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对象,主要包括国有、集体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 “体制内人员”以及外资、港澳台资企业人员,私营企业员工、非全日制人员等被排除在外。而目前全国城镇私营企业人员的数字已经很庞大,截至2008年底已达6676万人,另外还有大约3000多万以上被个体户雇佣的人员,合计1亿人左右,相当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所包含从业人员的80%左右。

  “就是因为统计的覆盖面不够,漏统了近半数人的工资,恰恰这一部分人的工资水平又普遍低于‘体制内人员’,所以许多人才会认为工资‘被增长’了”。苏海南说。

  对此,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回应说,今年起将正式建立年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抽样调查制度,把私营单位纳入工资统计调查的范围。

  无独有偶。2010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调查司司长魏贵祥做客新华网时表示,2009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7175元,比上一年涨了8.8%。面对这一数据,很多网友大呼“收入再一次‘被增长’”。

  对此,苏海南表示,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对居民收入是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抽样调查的方法,方法本身具有科学性,不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以及大中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再加上这次调查对象在全国城镇抽样调查了6万多户居民,样本量总量不算少,但跟我国城镇5亿~6亿人口、上亿户家庭相比则不算大,代表性不一定很全面,因此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无论如何,这个数据要比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要好一些。”

  城镇失业率——靠“登记”还是靠“调查”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远是个谜。

  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即便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

  失业率数字打架,让公众和学者对“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的质疑声四起。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称为“待业登记”。 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企业和劳动者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于是,1994年“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由此开始。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政府计算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子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数,分母是城镇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而在城镇从业人员中,不包括农村劳动力。

  从上述计算口径可以看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低估了真实的失业程度,所以,统计出来数据跟公众的感受才会大相径庭。

  尽管如此,张车伟认为该数据还有存在的必要:“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与低保补助的依据,跟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职能结合得更紧密一些,更多地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对城镇无业者提供帮助。”

  现实的情况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失业状况,不能完整地体现当今劳动力市场现状,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政策指导价值。专家呼吁,应尽快出台更接近实际失业状况的国际通行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这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指标,是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所取得的城镇就业与失业汇总数据进行计算的,即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处获悉,据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的通知》,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底就已经开始就城镇调查失业率进行试点,并且已经进行了多次失业调查。

  但是,国家统计局至今尚未对外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相关数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是以登记失业率为考核目标的,如果再公布调查失业率,跟考核目标对应不上。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和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能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拟在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将在“十二五”期间正式采用调查失业率,预计未来调查失业率将成为国家调控的主要目标。

  CPI——引发争议的数据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宏观指标,也是国家进行经济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CPI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当CPI增幅大于3%时,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增幅大于5%时,称之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近年来,关于CPI数据是否反映真实通胀水平的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过。

  最近一次网民跟国家统计局的叫板,源自5月份蔬菜价格“发烧”。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 2.8%。但在大蒜价格暴涨,绿豆价格连创新高的情况下,这样一个与公众感受“大相径庭”的CPI数据,让人无法接受。有人戏称,老百姓的感受是“兔子跑”,而统计数据显示的是“乌龟爬”。

  针对质疑,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公开回应说,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是8大类商品(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拿CPI跟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会产生误解或错觉。庞晓林同时强调,我国CPI的生产过程及其计算方法是科学的,计算结果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尽管如此,“孤芳自赏”的CPI无法平息公众的质疑,居高不下的房价走势也成为人们质疑CPI的又一因素。

  今年年初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全国的楼市价格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价格节节攀升,房地产行业一下子从“冬天”到了“夏天”,这个变化让老百姓始料未及。

  目前,在我国的CPI计算中,房价的波动没有列入,而房租的一举一动都列入其内。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解析,因为购房是一种投资行为,有很强的投机性,不是经常性行为;如果把房价统计进去,就相当于把股市价格统计进去一样。

  “如果把房价统计到某一个月当中去,整个消费结构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无法真实体现这个月居民的日常消费所发生的变化。” 袁钢明说。

  国家统计局虽然没有把房屋价格纳入进来,但CPI还是考虑了城乡居民居住类的消费。目前我国CPI居住类调查的项目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主要是公房房租、私房房租;水、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的花费等。这些项目实际上都是与房价密切相关的。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7-20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7-23 07: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6071
发表于 2010-9-15 07: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财无富 苦命的中国人:储蓄坐等贬值 投资形同赌博

有财无富 苦命的中国人:储蓄坐等贬值 投资形同赌博

搜狐财经  2010-09-14

现实:1万元存一年贬值125元

数据显示,中国CPI同比涨幅自去年底以来持续走高,在今年2月份达到2.7%的高点,超过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由正转负。而8月份CPI数据不但超过了2.25%、2.79%的一年期、两年期存款利率,并首次超过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已连续7个月为负。

以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2.25%计算,如果去年8月存一万元,今年8月到期后,连本带息共10225元。由于今年8月CPI同比上涨3.5%,这10225元相当于一年前的9875元,贬值125元。

30年来有14年出现负利率

在1980年以来的很多年份里,我国居民存款利率都出现过负值。1980年以后的30年中,1年期存款利率年均为5.8%,而年均CPI涨幅为6%,实际存款利率为-0.2%。分年份来看,其中有14年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为负。但在1997年以前,中国实行储蓄存款保值政策,当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时,商业银行要对储户贴补存款利率低于CPI涨幅的差额部分,即实际存款利率至少为0而不会是负数。

统计局的数字和百姓的笑而不语

作为一个诚实的中国百姓,必须承认,我们很难精确的知道票子毛的速度,只能说这是一种经验感受。于是有媒体报道说人民币33年来贬值六倍多的时候,想来也没谁会感到惊讶,因为在很多人眼里,30多年来实际感受到的人民币贬值速度或许比这还高。

这并不奇怪。从统计角度看,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统计体系和统计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公允的讲,在这种大转型时期的统计数据质量无法保证实属正常,也不能将责任都推给国家统计局。至于说到历年公布的物价涨幅是不是能够比较准确的衡量现实情况,百姓们大约只能笑而不语了。

越存越穷与高储蓄率的悖论 无奈的节衣缩食

虽然明知道把钱存在银行会贬值,但老百姓还是义无反顾的这样做了。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它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高投资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节衣缩食储蓄实属无奈之举。大多数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和其他公共政策的改善,以消除群众的危机感,达到降低储蓄率的目的。这个问题挺复杂,真正得到解决看起来也是遥遥无期。在当下,对于无奈储蓄的小老百姓而言,能够保住自己积蓄的购买力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即使要亏钱,也要把钱存银行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最重要的目标是经济增长,而刺激增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扩大投资规模,而高投资是需要高储蓄率来支撑的。逻辑上说,高储蓄率应该与高利率对应的。因此,不能说政府有意采用低利率政策来使百姓的积蓄贬值。但实际是,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长期低于通胀率的情况下,中国百姓的储蓄率依然居高不下。

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缺少投资保值渠道的普通百姓不得不把钱存进银行。因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虽说银行不是唯一的投资渠道,但差不多是风险最小、损失最小的一种渠道了。

财富保值一个字:难  股市是赌场

有人会说股市、楼市、黄金、外汇市场等等也是渠道。只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股市是赌场早有公论,奥迪进去奥拓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莫说保值,不亏掉裤子已经算是不错了。外汇市场刚刚起步,规模小、工具少、交易也不怎么方便不说,政策风险比股市还要大,万一那天汇率政策又调整呢?

黄金和房子保值都是误解

至于黄金和楼市,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最保险的渠道了。其实大谬!房子的问题不必多说,尽管房价坚挺,但谁都知道,一团谜的空置率说不定那天就会爆发,物业税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吞噬掉房子的升值收益,更不必说那70年不明不白的土地使用权到期问题。回头看黄金,黄金这几年看起来是一种不错的保值工具,但这只是黄金市场开放之后的一种假象而已。黄金市场大体上价格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同步波动。考察一下30年以来的国际市场行情可知,按购买力来测算,现在黄金价格远不如80年代的顶峰期,也就是说,如果您那会买的黄金,现在还没解套呢!说黄金保值,与说房子保值一样,都是一种误解。

投资基金,还是算了吧。

或者,专家们会说,你们可以投资基金嘛!你懂的,听专家的,还不如您自己投资呢!这样看来,把钱放进银行是一种无奈选择。虽然存款实际购买力会慢慢缩水,但总比放在其他渠道安全的多。

做实业是保值增值的最佳渠道?

有人会说,做实业才是保值增值的最佳渠道。这种说法我基本赞同,一个有活力的经济体需要大批这样的人。只是在中国,做实业的环境尤其是产权保护环境实在说不上好,个体工商户总数这些年反而有下降趋势就是明证。更不用说那些遭殃的油老板、煤老板和说不定那天就要遭殃的铁老板们了。

有些人或许从道德角度会对这些商人进行谴责,认为无奸不商、罪有应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当中,商人不道德是一种必然,倒霉的时候博得满堂彩也属正常。至于实际情况如何,那倒不是最重要的了。所以当有政协委员提议,对炒房的人治罪的时候,也没有必要不寒而栗,大不了股民们一起去吃牢饭嘛!民粹一旦被挑动,制度的缺失和责任就无关紧要了,更没有人会去关心产权保护的问题了。毕竟,黄光裕和国美只是难得一见的个案而已。

缺乏投资渠道,缺乏产权保护,这就给存款低利率政策长期存在提供环境,也给高储蓄率继续存在提供了条件。没有强有力的产权保护,没有真正开放的金融市场,百姓财富保值路注定不会平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4429
发表于 2010-9-15 14: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再刮民膏奉送利益集团

别再刮民膏奉送利益集团

洪巧俊博客  2010-09-14

CPI的连续增长,牵动着普通百姓的神经。如果去年8月份存入银行1万元,今年8月份取出,扣掉CPI增长因素,实际少了125元。因为8月份CPI同比涨幅再创新高,达到了3.5%,而当前央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只有2.25%,也就是说居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贬值已达到1.25%。

看了这个报道,不知有多少人要痛心了。因为当初他们把钱存银行认为是可以保值的,没想到贬值了。当然,最心痛的应是农民,他们大都把钱存进了银行。如果有人问,中国哪个群体的人最喜欢把钱存进银行,毫无疑问是农民这个群体。农民种田赚不了大钱,外出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省衣节食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大都是留给孩子读书,老人治病,或者来年买化肥、种子,放在家里怕不安全,投资又怕有风险,就是明明知道存银行不保值,农民也得把钱存进银行。

农民存钱大多喜欢存定期,比如孩子还有3年考大学,他就会把手中的钱存3年定期,如果他的儿子今年15岁,预计20岁要找媳妇,他就会把钱存5年定期。在我的家乡,娶个媳妇要8至10万元的彩礼(以前不用这么多,物价上涨了,彩礼也猛涨),没有彩礼钱,总不能让孩子打单身?所以,农民兄弟们就是拼死累活地干,勒紧裤腰过苦日子,也要把钱存进银行,积蓄到那个数。

知道农民为何大都是穷人吗?因为种田只能养家糊口。也许有人会说,农产品价格已涨价不少。这不错,但真正到农民手中的却很少。农产品价格总是跑不过农资那条腿,稻谷一百斤涨2元,种子一斤就涨4元,农药一瓶就涨8元,化肥一百斤就涨10元。再说打工,赚钱也是越来越难,讨薪也是越来越难。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最近十多年里,衡量外来工与本地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差距的重要参数----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率,一直呈持续下降态势。深圳从1992年的49.6%下降到2008年的27.61%。调查还发现,有大约25%的外来工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外来工工资呈现“向下竞争”的严酷现实。(9月8日《中国财富》)在广州最低工资为每月1100元,这个最低工资标准应是高的,按照这个最低工资标准,一年的工资如在广州买房还买不到一平方。1995至2008年间,广东GDP增长7.4倍,但最低工资标准仅增长1.7倍。在这13年间,农民工的工资有增长,但远比不上物价上涨,有的企业多年不为工人加工资。为了孩子有读书的钱,农民工不得不干。而把积攒的存进银行,却在贬值。投资无门,存钱折本,这就是手中差钱的中国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存款负利率其实有温水煮青蛙之功效,是一点一点的慢性式刮民膏,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几十元钱、几百元钱,这不算很多;但(不说乘上一个“13亿”)乘上几亿人口,那就是个庞大的数字。当然,把钱存在银行里钱的数字会增加一点,但存时(在广州)一万元可买房一平方,三年之后就只能买0.6平方了,总之存钱就是如此贬值的。奇怪的是CPI这样不断攀升,储蓄的实际利率已是负数,可还要向储蓄户征所得税,这难道不是在刮民膏?存款利率低谁高兴,当然是贷款人,因为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也就低,这是相对的。事实上银行刮来的民膏是奉送在那些拼命贷款的利益集团。所以有专家说,加息会导致CPI加速上涨,不但消除不了负利率,而且诱发热钱进入,会进一步加剧CPI上涨。这又是专家在摆迷魂阵,迷惑老百姓,在为利益集团说话。贷款利息低,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多贷款,然后拿出大量的资金去炒房、炒大蒜、炒绿豆、炒辣椒……产生了一个个“地王”,传说着一个个神话般的暴富故事。

如果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显然就会高(银行也不会做亏本生意,还要从中赚取利润),利益集团就会减少贷款,少去今天炒这明天炒那,而推高物价。由此可见,提高存款利率既是保值,也是保民生,同时还能抑制过快的物价上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0 12: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