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23|回复: 0

隐逸高风(一)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458
发表于 2010-9-1 07: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隐逸高风(一)
作者﹕史鉴



当今中国人有许多地方叫外国人看不懂。比如说,父母为督促儿女读书,会采取当众骂儿女的办法:“你玩破音乐美术有什么用?你也不看看邻居的儿子,回回都第一。”可儿女读书有成了,父母依然会恨铁不成钢:“你读这么多死书有什么用?你也不看看你的同学,已经开公司做老板了。”外国人就看不懂了,那中国人心里读书是有用还是没用呢?中国父母心里没能耐的儿女是不是一钱不值呢?儿女也是一样,多少父母操持了一辈子,最后还要老泪纵横的跟儿女道歉:“父母对不起你啊!父母没有本事啊,没给你攒下房子,没帮你找到工作。”似乎人在社会上没有本事连儿女都嫌。

中国人让外国人感觉聪明的有点势利,由于把捞取名利的本事作为衡量人的绝对化标准,以至于信仰和亲情都被冲淡了。结果社会上老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什么东西有好处了就蜂拥而上,没好处了就一哄而散,社会上笑贫不笑娼。在人人为己、实用至上的观念驱使下,过河拆桥、人走茶凉、得势变脸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华古风真的可不是这样,隐逸之士人们不但不会看不起,相反认为他们非常高尚。下面是历史上一些隐逸之士的故事,他们虽然缺白银子、缺乌帽子,他们的德可一点不缺。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孤竹君想立叔齐当太子,等孤竹君去世,叔齐要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逃去。叔齐也不肯当国君,逃去追赶伯夷。于是国人立孤竹君的二儿子为君。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就前去归附。等到了周地,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用战车载着周文王牌位挥师向东伐纣。伯夷﹑叔齐就拉住周武王的马劝谏说:“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却要大动干戈,这可以算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死君王,这可以算仁吗?”周武王左右想杀掉这两个抗拒天兵的顽逆,姜太公说:“这是义人啊。”将二老扶开。周武王讨平殷商,天下都归附周朝,然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民为耻,不愿吃周朝的粮食,就归隐于首阳山,采薇果腹。等快要饿死时,伯夷﹑叔齐作了一首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据《史记》)

这两个现代人看来不识时务的老迂腐被太史公列为列传第一篇,可见古人与今人价值观的巨大反差。尤其姜子牙,今人要问:他既然知道自己顺天意而行,为什么还要肯定伯夷﹑叔齐呢?这不是否定自己,扇自己耳光吗?他还怎么理直气壮的伐纣?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党文化的巨大差异。传统文化不是靠否定别人、消灭别人来“肯定”自己的;就算别人真的认识没有自己高、做的没有自己好,也不能将别人贬的一无是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别人活着有别人的意义、别人的乐趣,自己只能劝善,不能强行统一。不能像党文化那样,自己觉得档次高,就趾高气扬,觉得低档次的人活的丢人现眼,把“四旧”、“黑五类”任意作践,恨不得赶尽杀绝,杀出一个“红彤彤的北京”。

严光足加帝腹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与汉光武帝是少年同学。小时候就有高洁的名声。等汉光武帝即位,严光就改名换姓,隐居起来。汉光武帝思念他的品德,就画上他的容貌派人到处去找。后来齐国上奏说:“有一名形象酷似画中人的男子,披着羊皮袄在湖里钓鱼。”汉光武帝怀疑是严光,就准备高档车马,派使者前去征召。请了三次才请来严光,将他安顿在北军,周到款待。

司徒侯霸,字君房,与严光一向相识,就派西曹属侯子道送问候信。严光不起身迎接,在床上抱膝踞坐,打开信读完,问子道:“君房一向痴呆,如今位及三公,痴呆病应该好点了吧!”子道说:“侯公已是国家鼎足,不痴呆了。”严光问:“派你来他有什么吩咐吗?”子道说:“侯公听说先生来了,思念不已,想马上拜访,但由于公务在身,不能如愿。希望晚上先生能屈尊找侯公聊天。”严光说:“这不是痴话吗?你还说他不痴!天子征召我三次我才来。人主我都不想见,人臣我见他干嘛?”子道请严光回信,严光说:“我手写不了字。”就把信札扔给子道,口授道:“君房足下:你现在已经当上国家鼎足,很好很好。你怀仁辅义,那么天下悦服;你阿谀顺旨,就等着断腰断颈吧。”子道嫌少,说:“先生再添点?”严光说:“你是在买小菜吗?”

侯霸收到回信,转交给汉光武帝。汉光武帝笑着说:“真是狂奴故态啊!”当天汉光武帝就乘车出宫屈尊拜访严光。严光高卧不起不予迎接,汉光武帝就亲临严光的卧室,抚摸着严光肚皮说:“子陵啊子陵,你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只顾睡觉不予搭理。过了很久,严光才张眼认真对视汉光武帝,说:“当年尧帝征召许由当九州长,许由听到了,讨厌的洗耳朵。人各有志,何必苦苦相逼呢?”汉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让你向我俯首称臣吗?”于是叹息的上车离去。

后来汉光武帝又请严光进宫,然而只是叙旧,聊了一整天。汉光武帝找个机会从容问严光:“我现在比以前如何?”严光说:“陛下比以前稍微长进了一点。”晚上两个老朋友一起偃卧,严光睡相不好,把脚无所顾忌的放在汉光武帝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客星侵犯御坐甚急。汉光武帝笑着说:“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罢了。”

汉光武帝见严光不愿从政,就授予严光谏议大夫官职,只需给朝廷提意见。严光不接受,回到富春山下种田。后人把他当年钓鱼的地方叫做严陵濑。建武十七年,汉光武帝又征召他,严光不去。严光活了八十岁死于家中。汉光武帝非常悲伤惋惜,下诏命令郡县赐严光家铜钱百万、米谷千斛。(据《后汉书》)

传统文化认为,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如果天底下人人都对统治者唯唯诺诺、诚惶诚恐,那个统治者一定是暴君。党文化把邪党意志强加给所有中国人,在邪党统治下,严光这样冒犯官威,那“伟大领袖”一定会勃然大怒,大喊:“给脸不要脸,把这个大右派给我抓起来!”严光坐牢流放还不够,还要当众公开“认罪认错”,痛哭流涕的“悔过转化”,彻底失去人格尊严。邪党文化哪里会把别人的志向、别人的尊严、别人的生命当回事?邪党之邪,无与伦比!

管宁割席明志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齐相管仲之后。管宁小时丧母,十六岁丧父,亲戚可怜他孤苦伶仃,一齐送他钱,管宁都推辞不要,自己借钱送终。管宁身长八尺,须眉俊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邴原交为朋友,游学他乡,华歆当时名望最大,被人号为“龙头”、邴原号为“龙腹”、管宁号为“龙尾”。

华歆如同《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人见人夸,史书评价也很高。管宁却从小就恬静淡泊,经常笑邴原、华歆有经济仕途之意。管宁、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银子。管宁挥锄不顾,把银子当作与瓦石无异。华歆捡起来,掂了掂、看了看、想了想,咬咬牙,使劲扔掉了。管宁、华歆又曾经同坐在一片席子上读书,门外有大官坐着官车经过,轩冕如云。管宁照常读书,华歆扔掉书出门观看。管宁就把席子割成两半,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等后来华歆当上司徒,他还是很会做人,不计前嫌,上书请求皇帝把官让给管宁做。管宁听说了,笑着说:“华歆本来就想当官场老吏,才把当官看作荣耀的好事。”华歆待人不错,然而与管宁境界悬殊,他想给管宁的好东西,管宁只觉得恶心。

后来天下大乱,管宁与邴原、平原人王烈等渡海到辽东公孙度处避难。公孙度求贤若渴,准备好客房等待管宁。管宁见了公孙度,却只谈经典,不谈世事,谈完了自己回山谷盖茅舍定居。但是管宁也让公孙度受益了,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南,准备见机不妙溜之大吉,管宁唯独住在郡北,表示自己长久定居的志向。人们渐渐跟从管宁,都来附近定居,一个月时间山谷就变成了街市。管宁就给百姓讲授古代经典,教授传统礼仪。管宁所居村落,百姓汲井水时或者男女混杂,或者争来斗去,混乱不堪。管宁就多买水桶水缸,分别放到井旁,打好水等百姓来挑,又不让百姓知道是自己做的。来打水的百姓得了方便都很奇怪,问来问去得知是管宁做的好事,就各自自责,不再像以前一样为打水争来斗去了。邻居的牛践踏了管宁的田地,管宁把牛牵到荫凉地方,给牛饮水喂草,比牛主人照顾的还周到。牛主人得到膘肥体壮的牛后,如同犯了重罪一样惭愧。因此管宁周围一片祥和,听不到人争斗打官司,辽东这样的蛮荒之地也礼让成风。百姓被管宁的道德感化了,公孙度坐享了社会安定的好处。公孙康摄政后,有称王之心,想招纳管宁当股肱重臣,却始终不敢开口,对管宁敬畏到如此地步。曹操屡次征召管宁、王烈等贤人,公孙康舍不得人才流失,压下朝廷命令秘而不宣。而邴原生性刚直,喜欢议论时政,官僚都如芒在背,管宁对邴原说:“潜龙以不见成德,说话不合时宜,是招祸之道。”秘密叫他早早西归了。

中原稍稍安定后,避难人士纷纷回乡,惟独管宁沉心静气,似乎要老死辽东。黄初四年,曹丕命令公卿推荐特立独行君子,司徒华歆推荐管宁,于是曹丕征召管宁。当时公孙康已死,懦弱的弟弟公孙恭继位,公孙康儿子公孙渊富有野心才干。管宁说:“公孙恭庶出,名份不正,下面又有人怀有异心,辽东将会发生变乱。”于是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后带着家属过海应征,公孙恭亲自送到南郊,加赠衣服器物。然而管宁向西渡海时,却把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三十七年送的礼物全部留下封还。后来公孙渊果然夺位称王,被魏明帝发兵讨灭,辽东死人以万计。管宁归途中海上遇到风暴,别的船都沉没了,只有管宁坐的船安然无恙。当时风大夜深,船夫都晕头转向,正愁找不到停泊的地方,望见远处有火光,就赶紧靠上去,找到一座小岛。上岛一看,荒无人烟,哪有什么烧火的灰烬,同行人都非常奇怪,认为是神光护佑善人。曹丕授予管宁太中大夫官职,管宁坚决推辞不接受,自称一介老朽日薄西山,只希望归老乡野。

魏明帝即位后,太尉华歆又要把位置让给管宁,魏明帝下诏要青州刺史以隆重礼节将管宁请到京城。魏明帝年年征召,年年八月赏赐管宁牛酒,管宁却屡屡借口老病推辞。魏明帝就下诏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来,是因为高尚守节呢?还是因为年老病重呢?”程喜上奏说:“管宁有族人管贡当州吏,与管宁是邻居,我经常派他打探消息。管贡说:‘管宁经常穿着黑帽布衣,随时节披单披双。出入屋庭,能自己拄拐杖,不需要扶持。四时祠祭,都自己操办,头上换上絮巾,身上换上辽东带来的白布单衣,亲自送上祭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丧母,不记得母亲形像,经常为母亲添杯酒,潸然泪下。管宁房子离水七八十步远,他夏天经常到水里洗手洗脚。以上是我从菜园窥视所得。’小臣推度管宁前后推辞的心意,是因为他自觉没见过朝廷大世面,又年老智力衰退,所以不愿当官,屡屡推辞。这是管宁自己想保全自己,不是为了坚守高尚的节操。”于是魏明帝打消了征召念头。

正始二年,又有几位大臣联名推荐管宁,称管宁旧病痊愈,可以应征;年过八十,志向不衰;两天三餐,不改其乐;德行卓绝,海内无偶;厉俗独行,前代莫及。于是曹芳备下舒适车马、贵重礼物派使者前去征召。管宁却刚好去世了,时年八十四岁。曹芳于是拜他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去世,亲朋好友劝他另娶,管宁说:“我常常记起曾子、王骏妻亡不娶的话,认为说的好,难道我自己遭到丧偶之痛就要违背原来的心意吗?”管宁平时遇到亲戚、朋友、邻里有贫困的,自己家里即使粮食不满一担,也要分出去救济别人。管宁与做儿子的说话,就教导“孝”;与做弟弟的说话;就教导“悌”;与做臣子的说话,就教导“忠”。管宁相貌非常恭敬,说话非常和顺,远观他的品行,似乎高洁的不可接近,近距离接触他,却温柔敦厚,如沐春风,事事都诱导人回归善念,因此接近他的人没有不被他感化的。管宁去世,天下不管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听说了无不叹息,道德感动天下到了这种地步,真可谓极致啊!(据《三国志》)

谁说不愿俯首称臣的隐逸就是政权的威胁,就是社会的废物?恰恰相反,他们对权力这块腐肉根本不感兴趣,而他们的道德却令整个社会受益匪浅。
1008291818581734--ss.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6 03: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