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0|回复: 0

宋代哲理诗杂谈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发表于 2010-9-11 2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
作者:广南子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由于诗人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color="Blue"]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写庐山雄伟、奇幻、险峻和秀丽的景象。也揭示了庐山自然美中所蕴涵的哲理: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由此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由于这样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全是紧扣庐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议论,是与该山的形象和谐结合在一起,是作者从观察庐山自然地生发出来的深切感受,真正体现了诗趣和哲理的高度融和,讲的哲理亲切自然,读来又耐人寻味。

  再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更是立意不凡,将深刻的哲理诉诸艺术形象,堪称融诗情理趣为一体的优秀哲理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其一:

[color="Blue"]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方塘之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一深刻哲理的揭示,并不借助半句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把全诗融入到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整篇诗歌无不在写方塘,又无处不在讲读书的感受,使读者如饮醇醪。但是,如果去掉题目,也许你还真的不知作者在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呢!而第二首(又名《泛舟》)哲理与形象结合更为巧妙。诗歌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color="Blue"]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春水生”的境界,才能融会贯通,从枉费力气的必然王国上升到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宋代哲理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杨万里的[color="Blue"]《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color="Blue"]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color="Blue"]  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以及[color="Blue"]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color="Blue"]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万里的诗使人感觉到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的必要,但它并没有直说人生道路如何如何,而是从下岭一事隐约写来。王安石作为当时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陆游的诗里则蕴含着以下哲理: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

  2. 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是“闭门读书”,而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得浅,而且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几首诗歌中可以得出: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所以要在诗歌中表现哲理,弄不好就写成了哲理论文,成了明朝李梦阳所批评的“专作理话”和胡应麟在《诗薮》中讥讽的“理障”了。另外,也不是那些形象丰满而又含有哲理语句的诗歌都能叫做哲理诗。在古代,有不少旨在写景状物和抒情言志的诗歌,诗趣极浓,而无意说理却说出了“哲理”性的诗句,有的甚至还颇负盛名,但却不能说是哲理诗。因为哲理诗除了形象和哲理要高度有机融合,还要这其中的哲理是蕴藏在整首诗歌之中。哲理是凭借诗歌的整体来表达,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哲理的,让哲理美在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如前述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和王安石、陆游的诗歌,它们的主旨全不在写景,而在说理,而这哲理又是依靠全诗四句句子自然天成,没有半丝勉强,只要少了其中一句,“哲理”也就不复存在。哲理诗的这一整体性特点,使得它和那种仅含哲理性诗句的诗歌区分开来。如[color="Blue"]李商隐《乐游原》:

[color="Blue"]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color="Blue"]和王之涣《登鹳雀楼》:
[color="Blue"]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不但构思别具匠心,而且后两句都富有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但问题是这“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性”都不是作者的本意,前一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作者有感而发,其意不在哲理;而后一首诗歌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是实景的描写,只是后人“赋予”了它“哲理”。所以这两首诗歌都不能称为哲理诗。

  由此可以推知,那些含有一两句哲理名句的诗歌,都不能算作哲理诗。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春江水暖鸭先知”)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这些诗歌前人把它叫做“理趣诗”。

  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22: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