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俗人,透视老子的价值观(图)
11/25/10 作者:张明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每次读到这一章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虽然老子表面上与屈原恰恰相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与“众人”完全不同,一个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形象跃然纸上。套用屈原的话,老子就是“众人皆醒唯我独醉,举世皆清唯我独浊”。这是老子的自谦还是自嘲?其实都不是,这是老子对众人的嘲讽,对众人所谓“熙熙”“昭昭”“察察”的反动。在老子看来众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的,众人的价值判断是错误的。这一点老子在最后才点出:只有我才“贵食母”,才重视养育万物的母亲——“道”,只有我才是按照“道”来生活。所以也只有我才是真正的智者。通过“我”与众人、俗人的比较,刻画了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形象。说明众人、俗人都没有得“道”。
众人、俗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追求丰盛的筵席、华美的高台,纵情于声色犬马、物欲享受,并把它当作人生的最终目标。在众人、俗人的价值判断中,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昭昭”“察察”,才是正确的、快乐的。
老子在这一章一开头就提出相对立的现象——应诺和斥责、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而成的,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不仅会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会随着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又有强烈的主观性。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不同的价值观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当然是不同的。老子在这里列举的众人、俗人与“我”——得道之人,在价值判断上恰好相反,所做出的结论完全是从世俗之人的角度出发的。看起来“我”是愚蠢的,如“婴儿之未孩”,像婴儿还不会笑(“孩”是婴儿会笑的样子),比喻懵懂无知。“若无所归”无家可归,比喻找不到知音。其实真正愚蠢的人是那些没有得道的人。
也有人说老子自称自己“昏昏”“闷闷”“顽且鄙”,是虚伪的、狡猾的,这是对老子极大的误解。老子是站在俗人的角度看“我”,是俗人眼中的“我”,“我”这种质朴、淳厚、恬淡虚无、不追逐功名物欲的人看似木讷、愚笨,其实是真正洞察世事、人情,认清人生终极本质的人,是真正的大智者、悟道者。所以老子赞叹: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巧若拙。
表面上看老子与众人不同,是世外高人,在对比中有一份超脱,其实老子心情是悲凉的,他为众人迷恋于物质享受而不能自拔而痛心、无奈。看一看当今社会多少人不仍然是这样吗?最好看一看《老子》,静下心来,或许会改变您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