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90|回复: 0

【神传文化】以人为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6423
发表于 2011-3-12 16: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传文化】以人为重


文/明月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鲁国人。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教育,并周游列国宣讲他的做人理念,其中包括伦理概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张、品德修养等等。

人们说,孔子做人的最高标准是“仁”,孔子的得意学生曾参认为,孔夫子讲的道理可以用“忠恕”二字贯穿起来。很多人也都知道,孔子思想中很强调“中庸”之道。那么,上天给人规定的纯正做人标准,都有哪些呢?是什么样的标准呢?这里,让我们陆续看一些孔子的故事和言行,从中找回失却的参考和借鉴。

《论语》一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天,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首先问:“伤到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在春秋时代,马是非常重要的财产,不但标志着身份,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作战工具。然而,在人和物之间,孔子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物。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做人理念中的“仁”字。为什么这么说呢?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提及“人文”这个词。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做,周文王生活在公元前1152到前1056之间。也就是说,至少那个时候中土就有了“人文”的概念。

关于“人文”这个词的注解有很多,宋代程颐《伊川易传》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简单的说就是,“天文”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包括日月星辰的排列、运行,寒暑阴阳的交替变更;“人文”是做人治世之道,包括人的伦常、礼乐教化、道德修养。当然,现代人对人文的理解各有不同,所说的人文学科,是指哲学、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学科。但不管怎样,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点,我们从上述这个春秋时代的孔子故事中,可以看到它的生动体现。

除此之外,对“人”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强调。比如宋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给学生介绍了“三才者,天地人”这个概念,其实这里讲的“三才”最早也是从《周易》中来的。

“天地之间人为大”,并不是说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欺天蔑神、不敬天地、肆意毁坏自然,那只能给人类带来绝大的灾祸。“天地之间人为大”是指,在天地之间的广阔领域,万物为人类有正常生活环境而存在;没有了人,万物的存在就失去其根本意义。但是,人类自己必须懂得天人合一、依存天地、顺应和爱护自然的道理,因为没有了天地、自然,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天地组成的环境,人是无法独立生存的。

这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我们在爱惜财物的同时,不能人、物颠倒。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穷奢极欲,浪费和挥霍财物,或者把钱、财、物、动物看得比人还重要、比作人的原则还重要,都是不对的。比如中共编造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反复宣传把公社的羊看得比人类小姐妹的性命还重要,就是直接抹杀着中国人传统的人文理念。现代教育用追求考试分数,来取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是对人心的窒息。其实中共把“党”、“党性”、“集团”、“集体”等概念模糊化、扩大化之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洗脑中强制中国人把自己的思想、生命都置于“党”、“党性”等概念的控制之下,也是完全抵消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思想的。

无论是教育、家庭、工作、治国,还是个人修养等等,中心都应该围绕着人和做人的根本。不懂的根本,就会漂浮不定、不得要领;而寻找根本,正是人生最重要、最高深的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23: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