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墨竹:母亲节话孝道
作者﹕夏墨竹
小学毕业即跟着家人移民海外的郭珈均在完成学业后又一头栽进忙碌的工作中,她很感恩妈妈28年来每天为她与弟弟准备三餐、打理家务,还有十年时间母兼父职,一路陪着她成长。居住在澳洲墨尔本的她向作者表示,今年的母亲节,得利于澳币高涨的汇率,她准备与也已就业的弟弟一起给父母 一份感恩的厚礼——集资安排爸妈前往欧洲旅游!她说:“这两年,看到爸妈都顶着一头白发为我们起早等晚,让我们更加不敢忤逆他们的心意。虽然不敢自认是孝顺的孩子,但是在我与弟弟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共识:父母的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
郭珈均的母亲、墨尔本台湾学校陈淑慧校长向记者表示:“生长在西方民主国家的华人孩子,对传统强调的‘孝顺’似乎较为陌生,甚且有些难以理解。针对此点,我个人以为: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对‘孝顺’两字的诠释应也须有所改变,‘孝’不妨说是感谢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顺’则是子女尊重父母的见解,凡事将心比心,亲子以理性沟通,消弭彼此歧见,取得双方共识。这或许是海外长大的子弟对‘孝顺’两字较能理解的诠释。”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些人认为,西方人不注重孝道。其实,西方人不是不注重孝道,只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与华人不同。圣经十诫,一至四诫,要人敬畏神;五至十诫,教人孝亲爱邻。在为人的诫命中,孝亲列为首诫,足见西方宗教文化对孝的重视。
有一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日本一家著名公司在招考职员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回家为母亲洗一次脚”。日本人那么精明,为何出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奇怪的题目?道理很简单:孝德,是做人的道德底线。跌破了这个底线,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人人口将突破2亿人。老人赡养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清朝时有一则“兄弟争孝”的故事,至今传颂不衰。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 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几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合家喜乐。两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中国历史上有这则著名的故事。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孝,德之始也。孝德当需从小培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和老师自然是最好的榜样。“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全世界普天同庆的母亲节,”注重中华传统教育的墨尔本台湾学校陈淑慧校长对记者表示,“墨尔本台湾学校创校十四年以来,不曾错过对这个伟大节日的礼赞。每年这个时候,本校各班老师都会依据中文程度,或者要求学生自制母亲节贺卡,或者为文表达对母爱的感念,并择优发表在报章杂志和本校网站上,很多家长妈妈感动万分。”
母亲节来临,愿天下母亲传孝道,播善种,享福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