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以德报怨
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家伙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扁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是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3、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的一个经典例子,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原来,这句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