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必要记住这些吗?一个强大的声音说:不必了吧!不远处的岔路口,就有面牌子“夹边沟渡假村”。让人无话可说。饥荒开始不久的1960年冬天,被堂哥傅作义写信从美国劝回国内的水利专家傅作恭,在猪圈边找猪食吃时死去。他曾给哥哥写信求救,傅作义无法相信弟弟信中描述而没邮寄钱物
《夹边沟记事》(杨显惠著)我十多年前就读过。读到那么多中华民族的杰出成员遭遇的非人苦难、饥饿和无可逃避的死亡,我受到强烈震撼,泪水几度夺眶而出。
后来突然发现,此书冠以“小说”名目----难道竟是虚构的?!
再后来又得知,出版时冠以“小说”,是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以“小说”名义出版,才更容易通过审查关口,也给作者和出版社留下比较大的回旋空间。实际上,该书是实录----都是作者采访到的真实的人和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这本书终于敢标以“纪实”了,敢坦诚地公开声称: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实发生过的惨绝人寰的真实一幕。
刚读到“夹边沟”,错以为是小说与京剧《林海雪原》中的地名“夹皮沟”。读后才知道,夹边沟,地处甘肃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重镇酒泉30里外,荒漠戈壁之中。1957年甘肃当局将3000名右派源源不断地押送至此,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两三年间,有1500人成为饿殍。
就在饥荒开始不久的1960年冬天,“被堂哥傅作义写信从美国劝回国内的水利专家傅作恭,在场部的猪圈边找猪食吃时,倒下了,大雪盖住了他的身体,几天后才被人发现。他曾经给哥哥傅作义写信求救,据说傅作义无法相信弟弟信中的描述而没有邮寄钱物”。
《夹边沟记事》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一篇一篇地连载,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那都是货真价实的小说,不过也能看出,有真实素材的基础)。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再后来,花城出版社又重新出版,恢复了原名《夹边沟记事》。
花城出版社编辑的推荐词写得不错,照录如下:
《夹边沟记事》也许能给这越来越年轻的时代和时代里的人们当头一击,苦难其实并没有走远,历史的当事人尚在人间,一个个右派的往事触目惊心,当我们读到《逃亡》里骆宏远因体力不支而逃跑不遂,在荒漠里被狼啃得只剩一小块颅骨时,是不是能惊醒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与自身等同的生命的消逝?而在《夹边沟记事》里,这种在死亡线上作着无望挣扎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终死去或幸存,都一样触目惊心。这样的文本以其真实性向我们揭示了目光所及范围之外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在震惊之余引发关于生命、人性以及历史方面的深度发掘。
这部作品已经在许多网站连载或选载,都引起网友的震惊、悲悯和深思。
下面是新浪网读书频道部分网友的感想(排序是越早的越在下面):
2011-10-31 17:22:41 新浪网友染拓
纪念那个人吃人的特殊时期!
2011-09-30 15:11:54 新浪网友笑看未来88
两年前看过,惨象历历在目,人性的卑劣与一再上演,让年轻的我唏嘘不已,也许,只有面对这段历史才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开始。
2011-09-30 14:59:33 新浪网友笑看未来88
悲惨!悲惨!痛心!痛心!阶级斗争呀!
2011-09-14 10:46:24 新浪网友absboy
都是真实的事情,我们老家安徽金寨人吃人的事情也发生了,那个吃过人的人现在还活着……太惨了----三年自然灾害? 很明显的是人祸啊!
2011-07-29 12:45:57 新浪网友woodi740
这比当年孟姜女万里寻夫还要悲壮的故事。可惜,没有哪个有胆量的人把这故事改编也电视剧或电影。如果能成的话,那将会是万人空巷盛事。
2011-11-03 13:46:10 新浪noborito 3
已经拍完了。可以找到看看
2011-07-22 15:56:26 新浪网友赵瑜
推荐。现在的官员若是人手一本放在床头看,估计在决策上会以“民为贵”。那个年代真是对身体和尊严的折磨,对知识分子和知识的践踏。
2011-07-01 17:20:56 新浪手机用户
无语啊党犯下此等罪孽竟仍在执正!
2011-05-24 08:41:13 新浪网友红学研究
(一)可怕的岁月,悲惨的记忆!
(二)只有八旗贵族徒孙及其包衣们,才想回到过去那法定特权的时代。
(三)当代的贪恶吏,外逃官,正是那些自称左派的八旗贵族徒孙及包衣之流。
耋耋不休 回复说:我看过该书,不忍卒读!古今中外对比,以史为鉴。
2010-09-07 12:51:03 新浪网友郑军
我在想,这本书没有被禁的原因:要猴们看到杀鸡的实况,效果好
没禁的原因是现在的领导当年就是右派或者准右派。
2010-08-10 17:31:17 新浪网友正去
如果当年在那里的右派现在能写出当年自己的亲身经历,应该还会有更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昨天。
2010-08-10 17:23:45 新浪网友正去
为什么不可以把它拍成电视剧呢?那些吃饱了有事干的导演把那些王侯将相拍了又拍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拍些这样题材的东西呢?是怕吗?
新浪网友zhaohd03
推荐一本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和这个是同样的题材,异曲同工!
2008-12-13 20:43:22 新浪网友
痛!
2008-12-08 22:37:42 新浪网友
不仅仅是文革。这些都是文革前就发生的事了!
2008-11-17 07:20:29 新浪手机用户
贡产党应为过去犯下的罪恶道歉赔偿,
2008-11-03 22:04:25 新浪网友
这都是红太阳的光辉照耀的“幸福”啊。罪魁祸首是谁,真是一目了然啊!什么是人间地狱,这就是。
2008-11-01 00:25:59 新浪网友边缘战士0735
我看了半个世纪前的生活,泪水打湿键盘。现在的生活相对来说真是太安逸了,所以一定要好好奋斗,好好吃苦。
2008-10-28 17:26:38 新浪网友
作为现在负责任的政府,理应给这些可怜的人及他们的后代以国家赔偿。否则就是党国一笔沉重的债务。正视历史,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树立积极的正面的形象。心为民所系,才不是一句空话。
2008-10-26 22:57:32 新浪网友
这种悲剧是怎么産生的?毛的专制产生的!
2008-10-25 10:09:04 新浪网友
父辈蒙冤五十年!子女无辜受牵连!由谁来埋单?!
2008-10-21 14:38:33 新浪网友
每章看完都流泪,这些都是国家的精英啊
2008-10-19 21:56:38 新浪网友
60年代末那个地方成了部队临时营房,我到部队就在那里呆了不到一年,看到那些尸体,使人毛骨悚然!
2008-10-17 17:42:40 新浪网友
杨先生的书,很感人,相见恨晚!
2008-10-17 16:25:03 新浪网友
右派的人生太惨,令有良知的人深切同情。
2008-10-17 11:53:09 新浪网友
我泪流满面,一段多么惨痛的记忆!
在亚马逊网站上的留言(按发表时间排序)
被湮没的真实历史。同时推荐《定西孤儿记事》。值得反思。一个无法无天的荒谬时代。残忍往往隐藏在笑容背后。
----老猫炖鞋 在1个月前发表
想了解更多那个时代的历史,是不容错过的!看到这本书的描述,我很是震惊。不过,我也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
----小吖在1个月前发表
最早买的一批书里的。书很厚,里面的故事如果是真的,那真是够震撼了,不过里面的故事都比较相似,概括而言就是:知识分子在农场里饿得要死……我这个读后感是不是显得很肤浅……
----一蓑烟雨zt在3个月前发表
感谢作者,展现了惨绝人寰的时代,罄竹难书的罪恶
----sunenvy在4个月前发表
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看到他们被关在那种地方,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甚至从牛粪中找豆子吃,甚至吃死人肉,这些曾经的怀有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就如此的猪狗不如的在这里消耗完自己的一生。那个年代,那个所谓的伟人,无一不让人感到恐惧和出离的愤怒。愿前辈们在天国安息!
----coffick在4个月前发表
以前不理解,看过电影后买的。
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dingz在5个月前发表
惊人的历史真相,看看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王刚在5个月前发表
非常好的一本书,感谢作者,让我们更加详尽的了解了那一段历史。
----zhq.qd在5个月前发表
买了两本了,杨显惠除了这本,还有一本《定西孤儿院》,也非常好。纪录那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年代,而又是最痛心的年代。
----果子大冰在5个月前发表
有人曾讥笑、质问,我自己也曾疑惑:在今天,执着地探寻历史,有什么用?但看了这些《夹边沟记事》的读后感,我有了足以支撑自己的答案。
澳大利亚作家何与怀写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也介绍了相关情况,相当全面。特转载如下,以悼念那个年代的无数知识精英死难者!
夹边沟----右派分子的死亡集中营
何与怀,来源:纵览中国
一
说来万分惭愧,我听到“夹边沟”这个名字,竟然迟至2005年,还多亏天津作家杨显惠的来访。
那年,杨显惠夫妇应墨尔本华文作协的邀请访问了澳大利亚。4月26日,在墨尔本作家王晓雨的陪同下,他们到达悉尼。是晚,悉尼作家在Ashfield的京华酒楼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
在这之前几天,悉尼女作家刘海鸥按照王晓雨的吩咐,给我寄来一本《告别夹边沟》,看时非常震撼。现在见到作者,自然敬佩之至。杨显惠虽然也近60岁了,但还是过分显得苍老,额上刻着深深的纹路,似乎无时无刻在诉述着未完未了的悲愤与忧伤,以致在座的一位年轻女作家以为他也是“右派”,怜爱地劝他宽心些,要从“夹边沟”走出来。
1946年出生的杨显惠以他的年龄幸好赶不上“反右”的年代。他只能当个上山下乡的知青。 1965年,只有十九岁的他,刚刚高中毕业,离开兰州,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到一个小宛农场全天候地开荒修渠、引水灌溉。农场除了很多和他一样的青年学生之外,还有一些从别处转移过来的右派。他们在解除劳动教养之后,不准回家,安置在农场里继续劳动。就是在这里,和他们的闲谈中,杨显惠第一次听到了“夹边沟”这三个字。
此后多少年来,夹边沟对于杨显惠,如同一场梦魇,挥之不去。
从1997年开始,年过半百的杨显惠重返河西走廊,寻访40年前落难于夹边沟的右派群体。他尝试过从查阅官方档案入手,但是没有人理睬他。他只能“贴着地面行走”,在陇东的黄土高原中穿行,在河西的戈壁荒滩中寻找,整整三年,他竟然寻访到了一百多位当事人。在哭泣和泪水中,昔日的右派如今的老人们沉浸在那段不堪的年月之中,向他追述一个个受尽折磨死里逃生的故事。每当此时,杨显惠也屡屡无法自持,只能请求老人暂时停下来,让他走到院子里,擦一擦眼泪。
1999年,杨显惠开始写作“告别夹边沟”系列。2000年开始,在《上海文学》和《小说界》上连载,引起全国轰动,《上海女人》和《逃亡》获中国小说学会 2003年首届学会奖短篇小说奖(全国读者投票评选)。系列结集时,全国多家出版社竞相争夺出版。后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名为《夹边沟纪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名为《告别夹边沟》(两者稍为有些不同)。结果成就一部空前震撼的作品!
一位死难者的儿子,偶然读到了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的篇章,他一下子哭倒在地,把《上海文学》供在桌上,长跪着,一页一页地读,一次次地哭。他对朋友说,父亲去世时他还小,只知道父亲死在夹边沟,但不知道父亲是死得这样惨。
在甘肃临洮,有一位82岁的夹边沟幸存者裴天宇老人。老人说,他在甘肃师大当教授的学生寄来了四册《上海文学》,他用了半个月时间才读完那四篇文章。他说,每一次拿起来读不上十分钟,就老泪纵横,无法继续……
上海著名学者朱学勤把《夹边沟纪事》看为他“精神年轮”里的三本书中的一本。他说,有朋友称此书是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他以为还不够。《古拉格群岛》仅仅描述知识分子在集中营里被虐待,却还没有触及饥荒中知识分子相互蚕食之惨烈。那是真正的吃人!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苦难,远远超过苏俄。
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批评家雷达为《告别夹边沟》作序,标题是《阴霾里的一道闪电》。他高度赞扬杨显惠的贡献,认为书中表现的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和沉重教训发人深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