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征税收:杀鸡取卵保增长
来源: 网易新闻
导语:
潇湘晨报近日报道,今年以来,浙江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一些地方为完成税收任务过分地向民间收取税费。由于今年杭州财政收入数字比较差,为了数字上好看,就把明年的部分税收拿过来"预收"。
"过头税"手段多样
手段一:日期、项目做文章,提前征收未来税,虚构项目先征税后返还
税收征管部门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过度地向民间征税的做法叫做征"过头税"。"过头税"既包括时间上的"过头",也包括幅度上的"过头"。时间上的 过头是把来年、后年甚至是以后更多年份的税收提前收了上来。幅度上的"过头"指收一些不该收的税,或者提高税率,随意罚款等。前者的实现方式还包括:税收 空转;在税源不足的前提下,由财政垫付税款,通过作假申报纳税、虚开税票等形式而使税款空转的现象,日后再返还;虚构项目先征后返还;应抵扣、减免、返还 的税款,故意延期审批,造成本期税收数额虚大。出现税收数字年年增长;对于自由裁量的纳税税率,不管实际情况,一律顶格缴纳等。[详细]
由政府确定税种、税额,往往就多不就少、就高不就低
手段二:激活休眠税,充分利用政府对征税的自由裁量权
给政府预留了更多自由裁量空间的"休眠税"激活中国税制的一大特色是,很多税收的依据不是法律,而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税收暂行条例。有调 查显示,中国现在共有税种19个,但真正以法律形式征收的只有3种,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和车船税,而占整个税收收入40%的增值税等其他税种,都 是以暂行条例来发布的,处于政府自己立法、自己征税、自己解释的阶段。由此产生的弊端包括政府难免有扩大自身收入、向民众多征税的冲动,由政府确定税种、 税额,往往就多不就少、就高不就低;税收暂行条例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制定的,当时征求社会意见程序缺失,导致暂行条例的民意含量严重不足,甚至被塞 进部门利益的"私货"。[详细]
手段三:加大罚款力度,“刮地皮”增加“非税收入”
随着一些地方土地财政能力逐步丧失,对企业罚款就加大了力度。财政部数据显示,多地"非税收入"出现逆势高增长,这表明"乱收费"、"重复收费" 现象有抬头之势。今年八月发生在沈阳的"罢市风波"则集中体现了地方政府加大罚款力度带来的结果。在沈阳市2012年预算报告中,亦特别提到财政压力 "十二运"筹办、沈阳经济区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财政保障任务艰巨,收支矛盾突出;而今年上半年,沈阳GDP同比增长11.1%,对比之下,公共 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3%,今年五月沈阳非税收入增速为56.5%,其中各类罚款费用功不可没。
对于税收,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税收有三种:"割草"、"搂草"和"刮地皮"。"割草"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属于纳税范畴的交易收入、事项征税,有就 征、没有不征,属于收税的常态;"搂草"则是对于偷漏掉的税源进行管理征稽;"刮地皮"则是为征税而征税的行为,应该属于竭泽而渔的非理性行为,对经济的 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对于纳税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详细]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刺激政府收"过头税"
经济不景气,税收减少, 财政支出却进一步增加,过不惯"穷日子"的地方政府借"过头税"增收
"过头税"抬头有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也有制度上的原因。经济不景气,税收减少,而政府支出增加,这是地方政府征收"过头税"的直接诱因。根据财 政部的统计数据,今年10月份税收收入出现近六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负增长0.5%,11月份这一数据大幅度下滑至-11%。中国社科院财政贸易研究所 研究员杨志勇表示,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对土地收入倚重颇多的地方政府面临土地收入下降和税收收入下降的双重压力。地方政府收入减少的同时,财政 支出却进一步增加。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全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4月份,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0774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692亿元,增长6.9%。全 国财政支出788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581亿元,增长8%。能征来多少税直接决定着政府部门能花多少钱。对于财政部来说,完成财政收入甚至超收就显得 尤为重要。以往日子好过时,政府部门开销增加,一旦税收减少,开支却又难以减下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着投资冲动的地方政府,永远处于资金饥 渴之中;而伴随着卖地收入以及税收的下滑,习惯不受束缚花钱的某些地方政府难免将手再度伸向民间。[详细]
对土地收入倚重颇多的地方政府面临土地收入下降和税收收入下降的双重压力,难免将手再度伸向民间。
"保增长"为中心鼓励了多征税
税收计划计算"基数法"具有主观性,税收任务只增不减,导致增收任务与经济发展状况脱节
在税收计划的具体编制过程中,运用基数法是导致税收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基数法的计算依据是以上年度税收完成状况为基数,根据一定的增长率,再加 上特殊因素确定当年的税收任务。基数法在信息对称、权责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弊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经济运行是活的,税收任务却是死的,税务部门每年不仅要 完成既定任务,税收收入还得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当经济增长有所回落,增收任务与经济发展状况就会产生脱节,二者脱节越厉害,企业越可能成为税收增收的牺牲 品。[详细]
多地将完成税收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税务工作人员的依据,与工资、奖金挂钩,按照征收数额给予奖惩。
"保增长"的政绩观和"层层加码"的税收考核方式促使"保税收"成为最优选
每一年度的税收任务确定以后,由上级向下级分解落实。税收任务一直以来就是各级政府以及税务部门行为的"指挥棒"。按照《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 行规定》:党政领导的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党政领导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稳定。各级政府的"业绩",长期被简单化为GDP增长以及税收增长。地方政府受"保增 长"的政绩考核的压力,还会向税务机关下达超过上级机关要求的额外税收任务。在这中间,GDP增长数据被认为比较虚,税收则是比较实在的衡量标准。
为了完成税收的任务,税务机关出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有指标"的税收考核局面,并将指标作为考核税务工作人员的依据,与工资、奖金挂钩, 按照征收数额给予奖惩。有的地方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税务征管人员给予免职或交流调职到穷乡僻壤的惩罚。地方政府官员可能在上级没有施压的情况下也会积极行 动。在税收征收上,偏离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根据长官意志,盲目设定征收目标;人为"平衡"入库;违规先征后返;甚至按不同口径编制多个账本,做大账目。
有了制度上的原动力,经济形势不好,税收下滑,此时要完成所谓的"预算"收入,就只能提高实际税负或预征税款,也就是所谓的"过头税"。[详细]
征收"过头税"害国害民
"过头税"制造的财政泡沫导致税收数据失真,税收计划失去科学依据,陷入"新税补旧税"的恶性循环
"过头税"的征收对国家和纳税人来说是两受其害。政府对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对未来发展的政策安排,其所依据的各种数据中,各级地方财政收入是一 项重要的参考。在经济景气时期,税源丰富而充足,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税收的承受能力强,即使税负稍重,对宏观微观经济影响也不会太大。经济衰退时,税源 不足,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税收的承受能力弱。本年度提前征收以后年度可能发生的税款,其数额在下一年初冲抵;税源不足的情况下,由财政垫付税款,日后再 返还……"过头税"使税收对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作用被削弱,制造的财政泡沫无疑导致指数失真。在按照上一年度税收完成数来确定下一年度的税收数额时,建立 在财政泡沫和虚假数字之上的计算,无疑会加重下一年度的税赋负担。最终可能导致经济越不景气,税收越难;税收越难,税务部门为了弥补过去"预收税款"导致 的税收欠债,越征收新的"过头税"。 [详细]
地方政府预先征税,无疑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
经济不景气时加重税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无从休养生休,最终压垮企业
税源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就是说税收来源于经济,离开经济的发展,税收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税收的多寡,应以纳税主体的经济状况为依据。
预收税款的经济诱因是经济不景气,政府财政税收减少。从根本上说,在作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营状况不景气时,本应休养生息,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安 排收支。为了使地方政府账面税收数字光鲜而预先征税,无疑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征多少税,不是根据企业盈利水平,甚至不是根据经 济运行情况而定,这将严重限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浙江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上半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43%出现减产停产,而前5个月这些企 业在利润下降19%的情况下,但应缴税金总额仍增长1.9%。由于一些企业停产倒闭而无法交税,税务部门为了完成收税任务,就把税款转嫁到尚能盈利的企业 身上,导致企业不堪重负。审计署在2004年的审计报告中曾经披露,四川德阳市地税部门为完成税收任务征集过头税,导致某公司年度上缴税款居然是其应缴税 款的7.63倍。越竭泽而渔式的征收带来的恶果是,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企业被税负压垮的越来越多。 [详细]
"预收税款"有损税收"确定性原则",使纳税人财产处于不确定状态中
亚当·斯密认为课税须遵守四大原则: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和经济原则。公平原则指课税时需考虑国民的经济能力,"确定原则"就是说,国家 要征收多少税,怎么征收,什么时候征收,都应该规定得清清楚楚,确定不移。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先贤对于税收提出类似的思想。如魏晋之际思想家傅玄就提出" 国有定制,下供常事,赋役有常而业不废"、"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赋役有常,上无横求,则事事有储,而兼并之隙塞,则民必安矣!""有常"就是国 家要将赋役征收法制化,确保征收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在征收方与纳税方之间,力量极不对等。征税的一方,不但拥有强制性的征税权,甚至拥有税收的立法权和 解释权。征收部门朝令夕改,按部门意志征税。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完成目标即可,税务部门对于欠税企业比较宽容;但经济坏的时候,就开始翻旧账要新账。越是经 济差,税收征管越是严苛,使得纳税人财产处于不确定状态中,沦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最终宏观经济、各类企业、税收税源等几败俱伤。
英国经济学家哥尔柏说过:"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借用这个比喻,竭泽而渔的方式预收税款就是不顾鹅叫,拔光鹅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