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02|回复: 0

「馬桶都是血」是痔?是癌?

[复制链接]

0

主题

1647

回帖

2720

积分

金牌会员

無敵鐵金剛

积分
2720
发表于 2012-12-19 09: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Sienna"]「馬桶都是血」是痔?是癌?




[color="Black"]   

「馬桶都是血」,一名職業婦女慌張跑出洗手間,這次她嚇壞了,趕緊就醫。上大號流血的老問題,已困擾她超過三年,儘管醫師叮嚀務必檢查,但她總以忙碌為由推辭;這次出血讓她以為罹患大腸癌,終於乖乖就診,幸好只是單純痔瘡。國民健康局統計,大腸癌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症狀就是糞便潛血。

同樣都是出血,大腸癌是腫瘤,痔瘡則是靜脈出血。

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說,單從出血很難判斷到底是大腸癌或痔瘡。

大腸癌早期幾無症狀,糞便潛血也不明顯,腹痛時通常為時已晚。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朱光恩說,由於腫瘤壓迫,大腸癌患者會有不斷想上大號的感覺,且體重明顯減輕,痔瘡不會有這些症狀。不少人以鮮血顏色作為判斷依據,事實上無論血液是鮮紅或暗紅,都可能罹患大腸癌。

朱光恩說,腫瘤在大腸深處,血液代謝後再流出就是暗紅色,如靠近直腸,則呈現鮮紅色,單從外觀很難判斷。

確診困難度更說明糞便潛血與大腸鏡診斷的重要性。沈明宏說,糞便潛血的大腸癌確診率最高可達四成,大腸鏡檢查更高達九成五。儘管確診率高,民眾還是嫌麻煩。沈明宏說,臨床觀察發現,從未篩檢過的病患到醫院就診時,有兩成五已是大腸癌末期,「糞便篩檢不是要採集全部糞便,只需用勺子刮一刮即可;大腸鏡檢查也不超過二十分鐘,民眾真的應加強篩檢觀念」。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也說,每天門診都可看到大腸息肉患者,如果民眾害怕大腸鏡,其實也可選擇全身麻醉的無痛大腸鏡檢查。

預防勝於治療,飲食西化是大腸癌人數激增主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高油低纖食物會延長膽汁在腸胃道的消化時間,時間久就會演變成致癌物二級膽酸。蘇秀悅說,每日脂肪攝取量最好不超過六十五公克,並以魚肉、雞肉取代牛肉、豬肉。如果是速食族,一個漢堡約有二十五公克脂肪,再配一包薯條、一杯可樂,很容易就超過建議量,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連環屁放不停竟罹大腸癌
許多人常認為,放屁次數多表示腸道健康。不過,腸胃科醫師劉輝雄最近收治兩名乙狀結腸癌患者,症狀都是出現「連環屁」。他提醒,如果放屁頻率突然增加,且味道較臭,就應提高警覺。

但並非異常放屁,就一定和大腸癌有直接關連性。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廖朝聖表示,屁多屬於消化不良症狀,臨床顯示,便血才是大腸癌的主要症狀。

一名50多歲的婦女,最近一年來經常腹漲、腹痛,她以為只是腸胃毛病自行服用成藥,但症狀並未改善。最近半年來,她經常不自主地出現「連環屁」,且排氣時有臭味,不但自己尷尬,全家人也經常閃得遠遠的,連孫子都不讓她抱。

後來她就醫檢查,透過「NBI(窄頻影像)放大無痛腸胃鏡」進行腸道檢測,才發現半年來的連環屁,竟然是大腸癌引起。大腸鏡篩檢發現,她的乙狀結腸癌長出一顆大約3公分的惡性腫瘤。
另一名70歲的老先生,也因為連續放屁,且上完廁所後仍有急便感,至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等部位,各自發現了2公分及3公分大小的腫瘤。

醫師:長期不斷放屁消化不正常
劉輝雄分析,放屁是體內腸道蠕動消化的自然反應,正常人的腸道常有100至200cc氣體存在,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都會放屁。但如果長期且持續不間斷的放屁,則是不正常的消化現象,應盡速就醫檢查。

劉輝雄警告,愛吃肉類、尤其是愛吃紅肉的人,應該盡量少吃肉。因為動物性蛋白質不易消化,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較長,長期下來可能改變腸道的病菌種類,當致癌病菌與腸道黏膜不斷摩擦,就容易誘發大腸癌。

這兩名連環屁的大腸癌患者都屬於晚期癌症,經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後,目前正接受後續化療。劉輝雄提醒,大腸癌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民眾如果覺得排便習慣改變,且有不停放屁等異常症狀,就應到院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血便以為患痣瘡42歲得大腸癌
新北市衛生局統計,大腸癌去年位居新北市癌症死因第3位,且罹患率逐年升高、年齡層卻逐年降低。昨天邀被檢查出罹患大腸癌的衛生局會計主任洪琳凱現身說法,呼籲市民把握免費癌篩檢查機會,早期發現治療。

42歲的洪琳凱平常身體狀況一向不錯,一個多月前出現血便症狀,一度以為是痣瘡破裂出血,就醫發現大腸癌,幸好癌細胞沒有蔓延淋巴結,手術也順利。

他昨天呼籲市民把握免費4大癌篩,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和口腔癌。

馬偕醫院主治醫師許自齊也建議民眾,發現異狀要立即就醫,並遵照醫師指示接受檢查。

衛生局副局長林金富表示,大腸癌好發在50歲以上族群。新北市今年大腸癌篩檢共15萬6289人次,發現1萬934例陽性反應個案,確診癌症個案224人,均通知轉介治療,讓224個家庭免於破碎命運。

許自齊說,父母、兄弟姊妹中有罹患大腸癌者都算高危險群,罹患機率比一般民眾高70到100倍,民眾不要掉以輕心;高危險群只要年過40歲,最好每3到5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
許自齊說,油脂是引發大腸癌的主因,吃蘋果雖有益健康,但蘋果派油脂太多不適合;即使魚油、橄欖油等公認較好的天然油脂,攝取過量也都不好。

但他對坊間醫療院所、健檢中心鼓吹「無痛大腸鏡」檢查,不以為然地說,無痛大腸鏡檢查透過靜脈注射麻醉,「因為沒感覺,危險性反而高」,有人因此過敏死亡,也有人因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

他說,完全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在迂迴的大腸裡鑽來鑽去,可能造成大腸穿孔引發腹膜炎,和肺炎一樣有致命風險。據國際文獻記載,每1萬名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患者中,有20至30人大腸穿孔。

許自齊說,他不建議做完全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可能「擋人財路」,但是考量風險和花費,有必要提供民眾參考;沒有大腸癌症狀的民眾,以糞便潛血反應搭配直腸鏡檢查已足夠。

家族多發性大腸息肉罹癌機率高
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症患者為大腸癌高危險群,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李志清指出,患者必要時須接受大腸切除手術。

李志清表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症不多見,一般民眾如果只是幾顆息肉,可以割除息肉,但多發性息肉如果嚴重,必須考慮切除大腸。

醫師提醒,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

醫師指出,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

醫師指出,曾有少見的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症病患,經大腸直腸癌篩檢發現大腸癌,經術後繼續得以存活。因該病與遺傳有關,因此再對其20幾歲兒子也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發現大腸息肉,經切除後目前定期追蹤檢查。

醫師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5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另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活動,可減少4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而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協助早期發現大腸癌,並有效降低2成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檢查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

嗜肉男有血便…竟患直腸癌
46歲林姓檳榔攤老闆無肉不歡,去年底血便沒理會,直到今年初向台中市南屯區林新醫院求診,才發現直腸有個長3公分、寬2.5公分的惡性腫瘤,經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縮小,這個結果出乎林意料,下定決心要改善飲食。

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詹建勝說,大腸癌患者,該選擇何種治療?須根據個人癌症部位及擴散程度,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第二、三期的直腸癌手術前,以放射治療加化學治療模式,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及治癒率。

林老闆罹患第二期直腸癌,醫師以林的腫瘤較大,且位置距肛門5公分,若先執行手術切除,怕會影響肛門擴約肌功能,並可能造成日後排便控制出問題,建議先使用放療及化療方式治療。

詹建勝說,林姓檳榔攤老闆經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肛門指診也完全摸不出突起腫瘤,未來切除一段直腸,不會影響生活。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許格豪說,大腸癌發生率頗高,民眾不可輕忽。初期大腸癌一般無症狀,等到出現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等症狀時,可能已是大腸癌第三、四期,唯有接受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少吃大魚大肉,才是面對大腸癌的最佳策略。

腸癌口服化療比打針省10萬元

近年來,國內大腸直腸癌新增病例急速增加,97年的發生人數更曾經高居所有癌症之首。大腸癌治療以手術搭配輔助性化療為主,以往化療以打針為主需要住院,現在發展出口服化療,比傳統針劑化療節省約10萬元。

臺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許自齊提醒,飲食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國人罹癌風險越來越高。如果覺得腹脹腹痛、貧血易累,且經常放屁、排便習慣改變,就應有所警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診斷。

許自齊分析,大腸直腸癌整體醫療成本包括住院、化驗、門診、治療不良反應等,以平均完成治療週期24周計算,口服化療比針劑化療節省約新台幣10萬4546元,兩者相差近兩倍。

他解釋,口服化療可減少病患的住院時間,降低往返醫院費用,且患者仍可繼續工作。對醫療成本來說,也可大幅節省醫護人員照護費用,及置入人工血管可能帶來感染的後續醫療費用。

一名58歲的國術拳法教練,原本身體硬朗。今年初感到腸胃脹氣、隱隱作痛。兩周後病情急速惡化,就醫確診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開刀切除腫瘤後,醫師建議他接受化療,但聽到要化療患者立刻一口回絕。他擔心一旦接受針劑化療,肩下必須埋入人工血管,還要經常回院,日常生活勢必大受影響,連打拳都成問題。

縮短住院時間患者照常工作

許自齊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可選擇口服化療,治療效果與住院針劑化療差不多,但有更大的便利性。黃先生今年4月接受口服化療,仍可維持以往的生活作息,繼續傳授拳法。
89923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19 11: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