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菜刀
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id=448657
[color="DarkSlateBlue"]医生——一个多么神圣的职业。看病——一个给人希望的词汇。
可是,自从日本七三一部队建立以来,“医生”成了找病者和污蔑者,“看病”成了杀人、害人的同义词。1902年,22岁周树人,在东京弘文学院上学时,不知受哪个活鬼政府的教育,开始了对国民性的反思。日后,这位鼎立于中国文坛的“巨匠”,终于运用七三一式的手段,以“看病”为由,完成了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成功污蔑,并在红小将的簇拥下,捣毁了煌煌中国文化。
被破坏的炎帝陵仿佛就在我眼前。作为一个华人,满怀悲愤的写下这篇文章,献给我即将觉醒却又深陷麻木的同胞。我要说:“鲁迅给中国造了谣!给中国人泼了污水。”具体有哪些事例,请容我一一举证:
1,鲁迅认为:中国人应该被呼为“支-那人”,称“华人”是为了面子,他说:“他们(外国人)...则不但外交上一定胜利,还要取得上等‘支那人’的好感情。这时须连‘支那人’三个字也不说,代以‘华人’,因为这也是关于‘华人’的体面的。”
——“支那”一词源于印度,即“秦”,原先,日本称我国为中土或唐土。日本变法后,国力强盛,不再视我国为中土,随即改称支那。民国成立后,中国拒绝接受含有“支那”字样的公文,日本才于1930年改口,称我国为“中国”。但抗战时期,日本又动辄“支那人”如何,以表蔑视。二战结束后,盟国确认“支那”一词含有贬意,日本又不得不改了回来。至于反清革命时期,一些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称自己为“支那人”,只是因为“中国”一词当时尚未被公认而已。因此,鲁迅发表这种言论,很不应该。
2,鲁迅认为:中国人缺乏改革性。他说:“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
鲁迅这段指责,仅能证明其“不懂人话”。“戎首”者:“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郑玄注)不为祸始,指不要挑头惹祸。不为福先,则有“享受在后”之意。如果说我们本性保守,则更属“硬说”。
钱穆先生阐述了一个基本常识:“在古代封建世袭”,“作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代便不同了。”唐代“又换了崭新的一套。”“宋代又再换一套。”我们上历史课亦能体会到这些常识。
《论语》引《汤誓》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说:“殷代沿袭夏礼,增添废弃,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礼,增添废弃,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可以知道。”怎么儒家就本性保守啦?用满清的保守性,混淆成整个儒家的保守性,是反传统者的一大特点。
3,鲁迅说过这样一段影响恶劣,流传极广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1933年《电的利弊》)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指出:中国的发明里不仅有火药,还标明“火药用于战争技术”。枪起源于宋朝,叫做“突火枪”,发明于1120年。
《武经总要》成书于1044年。记载了三个火药方: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火炮。如果这些属于爆竹的话,鲁迅敢在自家院子里“放炮”?至于罗盘,郑和航海时就用过,更不必说。
4,鲁迅诽谤朱元璋:“二十多年前,都说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实是并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后,称蒙古为‘大元’,杀汉人比蒙古人还厉害。”(1931年《上海文艺之一瞥》)
鲁迅“刀笔吏”手段相当歹毒,我们中国本来就大,大秦,大汉,大唐......都是习惯性称谓,英国亦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难道那些翻译也卖国啦?元朝的名称,本来自《易经》的“大哉乾元”,朱元璋总不能改成“小哉乾元”吧。
朱元璋怎么不是民族的革命者?《剑桥中国明代史》高度评价了反元战争:“明军在1370年对蒙古人的胜利特别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中国人自10世纪初以来第一次恢复了直至长城的统治。”朱元璋怎么“杀汉人比蒙古人还厉害”?“朱元璋以厌恶的心情目睹战争的无意义的破坏,他也曾尽力要求军队守纪律,以便赢得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好感......有许多传闻轶事,说他很同情受苦的人民和坚持严格的军纪,而这与当时的一般战争行为都是截然相反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再者,蒙古百余年来杀了多少汉人,朱元璋做了几十年皇帝,哪有精力杀那么多?
文革时期,造反派大肆破坏朱元璋的陵寝,给元鞑子报仇了。千万中国军人的命,顶不上鲁迅随口一个诽谤,这怎能不让人心寒。照此以往,谁还敢爱国?真是鲁迅不除,汉奸痛快!
5.鲁迅反对孝烈观。他说:“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这正是“矫枉过正”的言论。愚孝和死守的贞节固然收拾弱者,但“孝”是扶持弱者的,毕竟老人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烈”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妇女需要起码的自尊,不然色情行业就会泛滥。
6,此外,还有纯粹无理取闹的话。鲁迅说:“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马上支日记》)请问:在大革命危机之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如果要我们保护革命,首先革命要保护我们?”基-督徒可否说:“要我们保护教堂,首先要教堂保护我们。”按照这种逻辑,谁都能理直气壮的背叛。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文物,诗歌,建筑!这些东西哪有保护人的能力,鲁迅起码的智商总该有吧。
7,鲁迅还有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我倒奇怪了,人类史上哪本道德,哲学书籍可以起到“咒”的奇效?圣经?国富论?还是社会契约论?鲁迅这样说,我们视希腊哲学为何物。
8,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这我就纳闷了,挖孔坟的陈伯达怎么就捧不起来呢?权势者捧起来的人,不一定就坏,比如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人。如果一个人有价值,捧起来就难以推倒,且古今中外都不乏推崇他的人。如果一个人,写文章以病句,错别字著称,还要强称民族魂,捧他的也多是造反派了。
9,鲁迅说:“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这是偏执狂的言论。中国历史上有暴政也有仁政,不能一概否定。说屠戮,中国历史短期混乱,却长期统一。说奴隶,董仲舒废除奴隶制。说敲掠,中国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的事还少吗?说刑辱,汉文帝去处残肢之刑,笞刑五百减至三百,三百减至二百。说压迫,不仅孔孟赞颂汤,文,武反抗暴政,历代农民起义也在反抗暴政。这种罔顾历史的言论,只是在煽情罢了。
10,鲁迅以为,中国可分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我再次说到“奴隶”这个问题,中国早就废除了奴隶制。董仲舒说:“请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如果这也叫“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那么林肯该怎样评价?
春秋时期贵族世袭,到了行科举,出身寒微的平民也可以做官。桀纣,王莽,桓灵,隋炀,蒙元被推翻后,人民总可以从暴政中走出来,获得仁政,而且时间并不短。如汉朝的高祖、文帝、景帝、光武,唐朝的高祖、太宗、高宗,明朝的永乐、仁、宣、孝宗,哪个不行仁政?尤其是辛亥革命,为我们争取到很多人的价格。然而这一切,鲁迅不是真没看到,是为了忽悠傻小子而装没看到。
11,鲁迅说:“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勿念旧恶’的格言......”鲁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诽谤我已明示,有人是否该用“犯而勿校”,“勿念旧恶”来为鲁迅辩护,看着办。
来源: 凯迪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