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报╱记者许绍轩/摘录整理】
1943年11月蒋中正(左)参加开罗会议,他偕夫人宋美龄(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左二)、英国首相邱吉尔(右二)合影。
照片/国史馆提供
郝柏村每日亲撰千字以上,完成六十万字新著。
本报资料照片/记者潘俊宏摄影 前言 在七七事变七十六周年前夕,行政院前院长郝柏村将出版六十万字的著作──《郝柏村解读蒋公八年抗战日记:一九三七~一九四五》,解读这场悲壮战役的因果脉络。
郝柏村是曾亲身参与八年抗战、国共内战、八二三炮战的军事将领,并于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随侍蒋公长达五年。本报特先刊出书摘,与读者回望历史。
行政院前院长郝柏村认为一九四一年是抗战内政、外交变化最大的一年,既是独力抗战的最后一年,也是中美英联盟作战开始的一年。
郝柏村说,抗战开始后,共党表面上宣布共赴国难,并改编为十八集团军与新四军,常与国军发生冲突与袭击。由于新四军违抗调往黄河以北的命令,爆发了新四军 事件,国府取消其番号。新四军残部逃往江苏,中共明令恢复在苏北发展,从此抗战阵营正式分裂为两个军令权,抗战初期军令统一的形象彻底破坏,国共一面抗 战,一面内斗。
一九四一年底发生珍珠港事件,美国不得不对日宣战,甚至其对德义同时宣战,反在我国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我长期独力抗日,进入了民主阵营对轴心国的联盟作战,美国的国力,是二次大战致胜的决定因素,中国站在英美民主阵营,名正言顺可以接受美国的军事及经济援助。
郝柏村分析,抗战联盟作战并非一帆风顺,蒋中正时感中国受英美轻视,尤以邱吉尔的谋略,及英美如命的渊源,「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我们几乎毫无反对的发言 权。所幸中华民国国际地位确定,达成抗战的终极目标,终能解除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及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目标,一举完成。
1942年郝柏村在印度兰伽。
照片/郝柏村提供 郝 柏村指出,蒋于日记料德必攻俄,精准如神,但在战略思维上,对希特勒只能以「疯狂」解释。如以德国军事将领的战略素养,只有两个条件下,德攻俄才有胜算, 一为西和英国,高举反马克思政权大旗;二为东联日本,日本素以反共胁迫中国,如以反共口号,与日本夹击史达林,则俄必败,资本主义的美国亦未必援俄抗德, 扯日本的后腿。
但蒋中正的判断也并非事事皆准,郝柏村说,蒋一直主观判断日必向北进攻俄。要知道史达林以承认伪满,换取日本签中立条约,均符合两国战略利益。就史达林而 言,可避免德俄战争两面作战,同时亦鼓励日本南进,而日本既决定南进,其最大的威胁为俄国扯后腿。当俄竟承认伪满,以换取日俄中立,互得其利;但蒋公始终 认为日必攻俄,而终失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