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7 15: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天津举行,随后,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1956年,在北京体育馆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3年后的全运会,武术正式成为体育比赛项目。
1
在吴文翰看来,武术从民国时期进入学校起,就带来了变化。"进入学校后,集体上课学习,使教学方式变成了老师肢解动作,分动作学习,这使太极拳轻灵圆活的风韵渐渐消失,体操化虽然普及了太极,但也使它失去了自己。"
但武术进入体育赛事带来的改变是更加不可逆的。为适用竞技需要,武术本来的实用主义特点消失,竞技体育的"高、难、新、美"标准日渐成为主流。1960年代时,主管武术的领导更提出:武术要"难度高,形象美,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空中完成"。
武术自此走向舞蹈化、体操化。北京武术队原来的武术教练跟不上要求,干脆去请京剧演员来教;1960年,陕西一名跳得高的舞蹈演员报名参加武术比赛,赛前曾夸口可以拿冠军,不过比赛中空翻失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老武术人都暗暗庆幸:如果真得了冠军,武术不知要变成什么样。
武术属于哪里?
"最初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以现代的概念来衡量中国武术,当我接触了更多的武术师父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坐井观天。武术本身一直在演变,从来没有固定在某一形态。可以这样来概括:兵无定式,水无常形。你说探讨武术、追踪武林的时候,我就想知道你要了解哪个时候的武术。所以我提出了武术的本体概念,因为现在体育院校的教科书与真实的武术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了。"周亮说。
周亮自幼痴迷于武术,闯荡江湖数十年,学得了中国传统武林绝技,被誉为"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奇人",是四川女子特警队名誉教练,中国保健协会养生专业委员。在武术上倾注大量心血的他,对于武术究竟是否还有用这个问题思考得更多----武术的价值是什么?武术最终该走向何方?
"我始终坚信,武术来自乡野----它不属于城市。经历了两千多年农耕文明,武术在步入现代社会后,表现的无所适从,就像一个能干的农民,从田间地头来到了灯红酒绿的都市,他原来的勤奋聪颖全无用场。"
王朔在《动物凶勐》中说,"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周亮未尝不是这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销毁天下之兵,因为这有碍社会安定。时至今日,武术还有什么用,也就是锻炼一下身体,做做运动会的开幕式,拍拍电视剧,飞来飞去,花里胡哨算了。"周亮说。"每思及此,吾心欲碎。"
武术似乎失去了它的价值。
在年幼的周亮眼中,武术就是童年的游戏,村里一知半解的长者热心指导,教小孩子们遛腿、扎架子、舞狮子和打花棍。每日里和伙伴一起翻跟头、摔跤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十来岁的时候,父亲领着他拜同街的李长代老人为师,开手启蒙。
练武做什么?当时父亲的想法很简单,为的是让儿子强身健体,不受人欺。三十年前的农村生活贫苦艰辛,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馒头,素常放学回家,周亮从家中悬挂在房梁上的竹篮子里拿一个玉米饼子,剥一颗大葱,边跑边吃,直奔练功场。
然而,古老的技艺、斑驳的武器,在时代列车快速飞奔的当下,是固守还是要改变?武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奉献毕生精力于武学是否等同作茧自缚?周亮四顾茫然。
练武,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有所成就的"项目",然而它所能带来的直接回报似乎极为有限。这样的思维方式下,练武似乎不划算。
武术因何使人迷恋?它大概具备所有其他体育项目的迷人之处:通体活动后的轻松与活力感;身心高度配合带来的愉悦感;与人竞技时对胜利的渴求与刺激,等等。
但它还有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比如,只要你愿意,可以练习一辈子,并且不因衰老而有很大差别;比如,它需要天赋,也同样需要毅力,并不是所有运动都可以依靠热爱获得成就,但武术可以;再如,它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以弱胜强的对抗运动,因为武术交手,不只靠体力,还要靠经验,靠智慧,靠瞬间的洞察力;武术招数往往以致人死伤为目的,因此对习武之人还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即使身怀绝技,亦要含蓄、内敛、克己、宽厚。
这些特质,使得武术宗师仅技艺高超还不够,还要有其人格魅力。武术界里称之为"武德"。
吴文翰眼里的杨禹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生人推手时,从不轻易让对方难堪,他总是说:‘何必得罪人哪!’搭上手,让对方失去重心,或者感到不舒服,就行了,这叫‘点到为止’。"当然,这也缘于那时太极推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技术。同时,也为了练习自身的承受力,"不是非要见个输赢高低不可"。
那些武林高手平时都在做什么? 霍元甲只是给药栈打工的
近代中国出了很多伟大的武术家,像广为人知的霍元甲,如果不是两次参加打擂扬威海内外,他就是静海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在天津城里给药栈打工。霍元甲并不是有意说要彰显中华武术什么的,他是赶上了,拍案而起跳上去就打。如果没赶上,那就该种地种地,该卖柴禾卖柴禾。这就是中国武者的风范,含蓄内敛、本色淡然,完全符合道家的思想。
形意拳高手尚云祥说,"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入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没事了,不是挺令人向往的吗?"
多年前,爱武成癖的周亮报名参加了东单武术馆举办的散打训练,接受李仕勤教练的指导,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挥汗如雨的拼搏,锤炼着他的身心,也激发了他的壮志。
他对武术真的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知道中国的武术高手太多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工作三载的周亮选择辞职,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武术行旅。游历大江南北,请教高贤,切磋技艺,是他跋涉的根源。但期间的困苦艰难,各种遭遇也是始料不及。
这一路,有过挫败省级散打冠军的笑傲;有过餐馆面对众人菜刀的围攻;有过寒冬骨断无可奈何的煎熬;有过穷途末路伤心欲绝的嚎啕。他睡过火车站广场,也曾在立交桥下饿得几近昏倒,他甚至被人用枪指着胸口……
经历了这些,周亮说,"如果为了成名的话,没必要通过练武去悟道;如果对于生命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用你的身心去实践,唯此而已。"
一代形意拳大师尚云祥,留给他弟子的印象是:他没有一般练武人身上逼人的气势,但双眼清亮,一举一动都显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这种特殊的气质,是因为他的拳法能涵养身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