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9|回复: 0

垄断巨头李嘉诚“购买英国”的做法很明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583
发表于 2013-9-7 06: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檀博客

李嘉诚离开内地与香港具有象征意义,这位垄断巨头、亚洲首富将以伦敦为跳板,成为全球经济巨擘。

8月30号晚,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双双发布公告,将各自下属公司分别持有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各50%股权出手,买家均为离岸公司GCREFA cquisitions 22 Lim-ited,两项交易预计将于11月29日同日完成,总交易金额为32.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78亿)。出售内地资产,降低香港资产在总盘子中所占比重:

从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布局“购买英国”----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英国四分之一人口的天然气供应,大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此外港口、机场与金融市场业务也在李氏收购范围之内。在欧洲大陆上,李嘉诚分别以13亿欧元和97亿港元的巨额出资,拿下了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及荷兰最大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35%的股权。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6.75%。李氏王国已经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布局,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商业帝国。

长江集团是一个大型跨国集团----香港员工不足4万人,其余20多万员工遍布全球。根据和记黄埔2010年中报,公司息税前利润中来自香港的部分占到了36%,总额高达65.5亿港元;到2013年中报,香港资产贡献的利润却只占其中的17%,总额下降到49.8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欧债危机大爆发,李氏正是从此时大规模收购欧洲资产。这符合经济规律,李氏王国诞生于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后通过自然垄断获得大笔资金,当欧美资产价格大幅下挫超过重置成本,就是出手收购的大好时机。

按理来说,中国国有企业资产如此之多,银行全球第一,在欧美资产价格下降时应该如李嘉诚一样,出手低价收购,正好弥补中国金融业的短板。很遗憾,除了港澳等地,以及欧美一些极小的银行外,中国金融业并未大手笔收购,如日本的野村收购雷曼的部分业务,或者收购GE金融旗下的部分业务。相反,中国走了另外一条路,在价格较高时,大规模收购了全球的矿产资源。

只有两个解释,中国的大型企业并没有那么多真金白银,或者,大型企业并购后不知道如何管理国际性企业。在企业并购中,除了少数民企并购的案例,大部分国际并购案并不成功。

没必要从过于负面的角度解读李氏出走,无论如此,全球华人产生世界影响力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政府没有做到的,国企没有做到的,市场化的华人企业做到了,是好事。李嘉诚的基金会绝大部分用在内地与香港,可以见得华人文化影响力。

李氏继续在内地与香港扩张,必然与市场与企业与劳工产生冲突。过多的资产集中在狭窄的圈子里,处于同一种制度之下,垄断几乎是必然的。李氏资产所到之处,电信、股市、地产天翻地覆,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电信盈科案,内地囤地案等,和记黄浦货柜码头罢工案等等。

李氏王国一方面要与资产源源不断的国企竞争,另一方面要面对垄断与苛刻劳工的指责,在股票市场上被监管部门严厉监管,李嘉诚大笔投资的汕头大学在政策制约下,永远无法成为类似于哈佛这样的私立大学,随着香港、内地反垄断之网越收越紧,李氏商业王国这条大鱼在浅海接近窒息。大鱼必须在大海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李嘉诚在资产价格下降时进行国际布局是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的是,李嘉诚的香港时代已经过去了,内地的全面开放时代尚未到来,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欧债危机风险已全部曝光,而内部的经济风险在幕布之后,难以预测,此时国际布局是大资本家对冲风险的常用手段。

不必责怪李嘉诚,资金择善而流,内地什么时候经济大海成了气候,大鱼自然回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7: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