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贯明
世人大都知道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出身于帝王之家,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优裕,但是他长大成人之后,为了寻求生老病死的解脱之道,却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这种无可置疑的先例曾经真实的展现在人类的历史之中,庸俗的现代人随着道德水平的下降却对此难以相信了。其实在佛教传入东土之后,也曾有多位皇帝出家修行,佛性人皆有之,并不是每一个位高权重的人都把物质享受和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看得很重要。
从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迎请梵僧,建立洛阳的白马寺开始,佛家的修炼文化就从印度系统地传到了中国。自此以来,佛法智慧与华夏文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绽放了一朵又一朵的莲花。佛光普照,礼仪圆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崇信佛教,有的潜心佛学亲自编书,有的大力崇佛建寺印经,也有一些佛缘深厚的帝王舍弃王位出家为僧,仅在宋朝时代的大理国,就有九位国王曾在崇圣寺出家。他们是大理国第二代国王段思英、第八代段素隆、第九代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思廉、第十三代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第十六代王段和誉(又名段正严)、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只有第二代国王段思英即位一年便被迫让位为僧之外,其余八人都是自愿出家。
清朝的首代皇帝顺治说过:“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一个帝王能舍弃世俗的富贵荣华修炼,潜心向佛,对于迷失了人生方向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此列举四位与佛门最有渊源的帝王,他们的行为充分说明了人各有志。
崇文重教拓跋弘一心向佛
[color="navy"]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476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476年),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曾在公元465年至471年之间在位为皇帝,在位期间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诚心敬佛。公元469年,他将尚在襁褓之中的长子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年)他主动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出家为僧专心修佛。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拓跋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拓跋宏(471-499年在位)在成年之后对佛教也表示出同样的崇敬。在佛教佛法的影响之下,拓跋宏采用了一部非常合乎人道的法规。他在公元494年把都城从热河的平城迁到洛阳,在这一时期,在他的发起之下洛阳南部著名的龙门佛教石窟开始动工,这处石窟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佛化治国梁武帝四次入寺
[color="navy"]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现江苏武进县)人。他生于公元464年,是南北朝时代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做皇帝的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来皈依了佛门,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在位期间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因此在南梁佛教一度成为时尚。全盛时期的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带头礼佛敬佛。梁武帝的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餐饮,肉食更是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
他50岁时,又自动断绝房事,远离所有的王妃及女人。他不喝酒,不听音乐。除祭祀宗庙之外,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做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梁武帝浏览了两卷经文之后,就声言要皈依佛门。后来,他引导了很多人出家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装金。他自己还多次披上袈裟,手持金钵,上座讲解《放光般若经》。
梁武帝的佛学造诣很深。他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梁武帝还曾四次入寺修行,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在寺中静修51天。
佛缘深厚隋文帝礼佛敬佛
[color="navy"]
帝隋文帝杨坚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从降临人世开始,就与佛家结下了不解之绿。他出生在佛教寺庙之中,自幼父母就把他寄托给僧尼抚养,由一个叫智仙的尼姑抚育他长大,他一直在寺庙中生活了13年之久。
做了皇帝之后,他也时常对臣下讲起自己幼年时代的这段佛门生活,毫不避讳。隋文帝还令史官为抚育自己的尼姑作传,对自己生活过的尼寺大加修缮。仁寿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内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为他少时得智仙育养的缘故。隋文帝因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他经常对群臣说:“恍然若觉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的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已经面临存亡问题。隋文帝对于佛教的恢复,以致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国家化,制度化出力很大。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为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经一度毁于北周,经隋文帝重建,得以复兴。
心向空门顺治皇帝执意出家
[color="Navy"]大清顺治帝
古印度释迦佛祖舍王子之身而求菩提,被世人传为佳话。历史进入近代,大清顺治弃皇帝之位而入空门也在中原成为美谈。清世祖(1638-1661年)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他6岁即位,年号顺治。开始由皇叔父多尔衮代为摄政,至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亲政。
顺治十四年(1657年),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南方的高僧玉林琇(玉林通琇)、茆溪森(茆溪行森,一作茚溪森)、木陈忞、玄水杲先后应顺治皇帝之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
顺治好佛,心向空门。宫中奉有木陈忞、玉琳琇二禅师,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他曾对木陈忞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请之下依之,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后来在他的印玺钤章中竟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法号。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去世,他十分悲痛,不仅辍朝五日,而且将她晋封为皇后,諡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半年之后,顺治皇帝看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
当年释迦牟尼佛外出郊游,息歇于大树之下,看到田野里耕种的农人,烈日炙背,挥汗苦作。耕牛力挽重犁,被驱使鞭打着,备受虐待,结果弄到人牛皆因,饥渴交迫。又见犁田翻土,地下虫豸,无法藏身,群蚁纷纷爬起,似已感知大祸将临,寻觅它们生命的安全所在,结果飞鸟翔集,资为口粮,看来无一幸免。
这种弱肉强食,众苦熬煎,残酷无情的世间相,使他发生更大的惶惑和更深的痛苦。人生为了什么?为什么有了这个悲惨世间的存在?宇宙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此,他曾在树下坐定,陷入沉思的禅默中,历时很久。现今香港的狮子山上狮眼变红,天显异象,贵州平塘县的天然巨石也向世人传达了明确的文字信息。冥冥之中,人们都能预感到众多的不祥之兆。愿有缘人静心沉思,看破眼前的假相迷雾,为自己永恒的的生命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来源: 看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