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标准时间20:05,空客330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下了飞机,才发现夜空中飘荡着黄黄绿绿的霓虹,彷佛在渲染着我们即将开始的台湾旅途。
手机里正好播放到李双泽的《美丽岛》,这是台湾曾经流行的一首歌,他写下了这样的歌词——“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骄傲的祖先正视著,正视著我们的脚步,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嚀,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嚀,蓽路蓝缕以啟山林。”
这一次来台湾的目的,是和中国文化大学进行交流。文大是由前教育部长张其昀创办,蒋介石先生手书命名的。这里不但有大量的藏书,还有博物馆。飞檐石墙的建筑风格让人有时间倒流的错觉。最让人欣喜的是,文大坐落在阳明山国家公园上,海拔410米,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到情人坡上俯瞰整个台北。有人说此地也被称作华冈,有“美哉中华,凤鸣高冈”之意,我由衷认同。
对于台湾,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九把刀的电影里,就是那一部红遍两岸的《那些年》。后来听船长(我们交流班的班长季博)说,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才是台湾文化的精髓,我想以后可以认真了解一下。我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余光中、林语堂也都在台湾生活过,当然还有那个黄段子最多的李敖。
台湾曾经是我们大陆人很难企及的地方,半个世纪前战火把同一个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峡的两岸。那些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平,又重新愈合。此时此刻,台湾的朋友们友好得让我们感动莫名,特别是谢谢一路陪伴我们的学伴,家慎、佩瑜,认识你们,真好。
如果说来到台湾第一个感觉是幸运的话,那么我对台湾第一个印象应该是厚重,一种来自城市文化的厚重。
与之前想象的不一样,台湾的街道没有像偶像剧里的那样的浪漫,但是日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却衬托出历史沉淀下的年代感,有一些像广州老城的古旧。除了中心区,几乎找不到高楼大厦,与大陆的现代化都市相比,少了一些轻佻,却多了一份稳重。台北路名也是有趣,从大理街到迪化街(迪化是解放前乌鲁木齐),方位是从台北西南到西北,街道名称也完全符合中国城市的方位,由此不难看出这里承载了两蒋时代多少台湾人的光复梦想。走一遍台北,彷佛又学习了一次中国地理,对于我们这船大陆人来说,厚重来源于一种难得的故乡感,陌生的熟悉感。
台湾第二个印象,是自由。
来的第一天,我们就参观了自由广场。毛泽东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自由广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宏伟壮阔,而在于它代表着台湾人的信念,成为自由不羁之民。
的确,来到台湾,你会发现,台湾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生活在了一个自由体制里,这个体制落实在台湾人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你也可以看到,台湾的街道上有各种横幅宣传,只要你不违法,没人会抓你,你可以发传单,甚至静坐抗议;你可以看到,九点半后的电视机里播着各台的政论节目,领导人可以在电视里随便骂,比快乐大本营还要欢乐;你可以看到,台北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你的证件;你可以看到,台北议会大楼随时欢迎你进去吃大餐,只要你带够了钱;你可以看到,书店街里所有都是不用经过审查的文艺作品,你可以买到各种版本的历史真相和社会批判,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你可以看到,台湾社会,是一个真正言论自由的社会。
我从来没有想过把台湾政治体制跟大陆的相比,因为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努力,需要实现。站在自由广场上,呼吸着台湾自由的空气,望着晴空下的中正纪念堂,此刻我心情复杂,难以言表。说不上自惭形愧,更多的只是深深的反思,因为我知道了,自由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它可以是具体的,毫不抽象。
罗斯福说过,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台湾给我的第三个印象,就是秩序。
举个例子,在台湾,搭扶手电梯是很挤的事儿,不是因为电梯小,而是大家都站在电梯的一边。我曾经问加慎:为什么台湾人在电梯上都会自觉地站到一边呢?他说,这是因为电梯的另一边可以留给行程匆忙的人通行。听到这里,我很感动,也许自由和秩序天生相对,但台湾人却用善良和理解,构造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台湾有很多明星,当然一般情况下你很难在街上碰到,但你更难碰到的是垃圾桶和清洁工,因为垃圾分类是定时在家庭门口回收的,每个人都会把身上的垃圾拎着回家。
再比如,台湾堵车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但极少有人争先恐后。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步行去101大楼观景。在最繁华的台北中心,一路所见,无论是轿车还是摩托车都开得很快,但一遇见红灯,他们就会马上停车。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我们在黄灯亮时才走上路口的人行道,结果没走两步干道就绿灯了,然而这时所有车都没动,静静地看着我们走过人行道,才缓缓开动。我记得那条路是主干道,很可能是台北最宽的道了,我们彷佛在上面走了好久好久。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说过,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当文明行为成为一种秩序,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的时候,你身处其中才能感觉得到真正的尊重,才会明白什么叫城市幸福感。什么是幸福,不是我们的GDP,更不是央视的神回复,而是一个社会文明和公共秩序的良性循环。台湾大吗?台湾的每个县或市都不算大,可是他们硬是在这样紧凑的空间里,由里到外,由城市到农村,保持了一种整齐的城市形象。为何他们做得到了,我们就做不到了呢?
台湾的给我的第四个印象,是文化家园。
从台北故宫到诚品书店,从台湾大学到北投图书馆,我们吃着士林夜市的小吃,戴着西门町的帽子,环游了九份山城、阿里山、日月潭……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我,每一种文化都带给我全新的感受。我总觉得台湾是一个真实的文化家园,不是说各种文艺小清新歌手都来自台湾,而是就在普通书店的装潢里我也能感受到她的文化气味,中国风、怀旧、古典。这种气味飘散在传统的骑楼下,萦绕在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建筑旁,也蕴涵在我们看起来古香古色的繁体字里。
台湾的老一代不断诉说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思想,而台湾的年轻一代则是朝气蓬勃,在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你能看他们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文大交流期间,我们有幸听到了很多有意义的讲座,让我毕生难忘的是宋光宇教授的《台湾历史文化》和王俊彦教授的《儒家思想与宋明理学》,他们都是台湾的知名教授,与他们的亲密接触中,我了解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先进内涵。以前我们总是在谈中华文化复兴,却无从入手,殊不知台湾学者们早已有了长足的研究,传统文化的新生要结合科学发现,也要超越意识形态,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不是停留在自我标榜中,它存在于量子力学中,也存在于四维投影里,等着我们去联系,去思考。
的确,只有当我们摆脱枷锁,才能重构中华文化,建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我在台湾课堂上所听所闻彷佛变成了灰暗的屋顶里一扇新的窗户,我看见了窗外传来的清风与阳光,看见了以往看不到的东西。我要感谢台湾,因为他们不但庇护了中华的传统文化,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消逝,也重构了这些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
台湾当然也有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的民粹不断涌现,也许他的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的矛盾也不少。但是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文化,正如李安在华人导演里,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谁比他拍出了更好的电影。
回头想想,其实台湾有的,我们大陆也是有的。但纵然我们有了铂尔曼和迪士尼,有了Nike和Lv,有了世界第二高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城市、自由、秩序和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名贵珠宝和顶级皮包而尊敬你的国民。是的,也许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是平凡的台湾仍然有太多的伟大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学习。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时,总是带着不舍。短暂而又甜蜜的邂逅,匆匆而来,匆匆又去。这是一个充满思考的旅程,我艳遇了最美好的情人,你的名字叫台湾。三毛说:“一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如果要分离,我希望不要太久。如果你觉得我还配不上你,我会变得更加优秀。直到有一天,能和你再次相遇、相知。那时候,你不再是那个邂逅过后不得不离去的情人,你会在我的身边,与我执手对望,相伴永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