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45|回复: 0

寻味元宵(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6401
发表于 2014-2-13 12: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延彬

古代文人墨客吟颂元宵佳节的诗词数不胜数,视角开阔,各具情趣。“元宵”作为一种节日美食佳品,其吟颂诗词亦是美不胜收。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歌谣:

乾隆南巡品元宵,
金口玉言赞圆好。
洁白如玉形状俏,
荤素甜咸好味道。

此歌谣中所吟颂的清代乾隆皇帝“品元宵”、“赞圆好”就是指节日美食佳品—“元宵”,即汤圆。歌谣中一句“荤素甜咸好味道”就把人们引入寻味元宵的佳境中。

在清代之前的宋代姜白石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元宵》诗,其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圆。

这首诗前二句描绘了在元宵佳节,人们都涌上街头观赏采莲船的歌舞表演,在欢声笑语的人群里,公子哥和小姐们佩戴的钗钿被挤落在地上的情景,那种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犹现眼前;后二句描绘了时至深夜,一场风雨吹散了游兴未尽的人流,而在小巷深处,犹有挑担卖汤圆的小贩在孤灯下吆喝卖汤圆的景象,颇有些凄凉。

这首诗表明在宋代已经开始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笔者推断,宋代之后,只是由于吃汤圆成为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重要习俗,于是,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时就会称为“吃元宵”;而在冬至、大年以及平时吃它时,就会叫做“吃汤圆”。之所以如此说,有记载可证: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由一句“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可见,至少在明代,中国南方的汤圆在元宵节食用时已被称谓为“元宵”。所以当时的刘氏认为,元宵和汤圆是一回事。

据文字记载,我国在宋代以前可能还沒有“元宵”这一节日美食,那時人们过元宵節吃的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所以在宋之前的唐代有“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的说法。這种“膏粥”,大概是一種甜粥。时至今日,在我国个别地区,仍有吃“元宵粥”的习俗。只是到了宋代,民间才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這种节日食品,当时叫“浮圆子”,即煮熟了会浮在水上的“元宵”。宋代周必大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其诗开篇前言为《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前辈似未曾赋”一句间接证明这首诗是我国最早描绘元宵节吃元宵的诗。诗文为: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这首诗用“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白色的元宵在浑浊的汤水中煮浮翻滚的情景,也通过“团圆事事同”及“附此说家风”这两诗句反映出古代人们在元宵节吃元宵隐含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深意。这首诗的作者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他在这首诗里流露出盼望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元宵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所感。吃元宵,忆亲人,这个习俗很温馨,所以能够一直传到现在。

古代文人墨客吟颂元宵的诗词视角开阔,从元宵的制法到煮吃的过程都有描绘。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写道: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此诗中,不但道出当时他们家的元宵是桂花胡桃馅、是用井水淘的江米做的,甚至连马家的粉好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很有特色。

当我们寻味元宵时发现,元宵虽有众多别称如“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等等,但本质都是由糯米制成。只是由于中华民族历来擅长美食演化,并能把一种美食发挥得多姿多彩、色香味各异,堪称“博大精深”。所以当今“元宵”这一节日美食佳品,同是糯米丸子,可做成或实心,或带馅,花样繁多;而馅可有豆沙、白糖、山楂,桂花等等,举不胜举;还可煮、可煎、可蒸、也可炸,更是千姿百味,人人食后唇齿留香。

时至今日,元宵节吃的“元宵”和冬至吃的“汤圆”、春节吃的“年糕”、中秋节吃的“月饼”以及端午节吃的“粽子”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美食。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既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包含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19: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