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海外視角
東莞——嶺南文化之鄉。這里不僅產生了籃球名將易建聯,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莞商王志東等名人,而且還是廣東著名的美食聖地,這里的美食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分山區、埔田、水鄉、沿海片菜系等,且各有代表美食,那些你沒聽過的美食你能抵擋住它們的魅力麽?
酥香難忘的糖不甩
酥香難忘的糖不甩(圖片來源:中奢網)
如果說東莞最著名的美食,這個名字有點奇怪的糖不甩應該能算上一份。糖不甩又名“如意果”,口感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膩、味香四溢、老少咸宜。它是湯圓的孿生兄弟,加薑汁特別祛寒正氣。“糖不甩”做法簡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挪搓成粉丸,在鐵鍋中用滾熱的糖漿煮熟,然後撒上碾碎的炒花生。
但為什麽命名為“糖不甩”呢?據傳還跟八仙有關。初春二月二,由於流毒泛濫,民不聊生,趕往東坑過“賣身節”受財主雇傭的男丁精壯無幾,大都是面黃肌瘦,勞力退減。上天大八洞神仙呂洞賓聞說後連忙打制治癮靈丹,普渡眾生。但良藥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條。於是呂仙人把仙丹藏於熟糯粉丸內,配以糖漿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離”之意),搖身變成一個挑擔叫賣的老翁,從街頭到墟尾實行半賣半送。眾人吃後,果真殺住了鴉片流毒,體力、智力恢復。農歷廿四節氣倒背如流,東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揚遠近。
廣泛存在的東莞米粉
東莞米粉(圖片來源:中奢網)
很多地方都號稱自己家的米粉是東莞米粉,可見這米粉的出名。
東莞米粉是東莞的一大特產。在主食中東莞米粉占到一個極大的消耗量,有圓條的賴粉,有扁扁的河粉,有細細的線粉,有捲成條的長粉,吃法也花樣極多,光河粉一樣就有炒河粉、湯河粉、蒸河粉等多種做法,再換上配的菜有牛肉、燒鵝、叉燒等不同變化,早餐光吃一個東莞米粉就可以讓你一個月天天不同樣。
東莞米粉以道滘米粉最為出名,在食用前,一般只要用冷水泡三十多分鐘就可用(泡久一點也沒關系,那樣米粉更軟更好煮或炒,特別是北方天氣冷,要多泡一些時間,可泡過夜,不過要是泡的多吃不完要註意換水,以免酸臭了)。
美味誘人的厚街瀨粉
厚街瀨粉(圖片來源:中奢網)
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東莞最出名的燒鵝瀨,當然非厚街莫屬。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只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那本就鮮美的湯中浸上了燒鵝的香味,更是美味誘人。
厚街瀨粉是莞邑的傳統美食,享譽粵港澳。厚街鎮厚街村年逾古稀的球叔近50年如一日堅守著手工瀨粉制作技藝,成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一傳承人。經過舂米、打粉漿、瀨粉煮粉、過冷河等工序,潔白細長、嫩滑爽口的瀨粉新鮮"出爐"。厚街瀨粉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主要產地在厚街鎮厚街村下柵小組。
燒鵝瀨粉,最講究的是那一碗高湯,湯底有兩大特點:濃、清。那是用整只雞、大塊肉、大塊骨,加上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制而成。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金黃的鵝皮,銀白的瀨粉,故有“金鵝銀瀨”之稱。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這樣的湯里浸出來的瀨粉鮮甜嫩滑,特別可口。
歷史悠久的厚街臘腸
厚街臘腸(圖片來源:中奢網)
廣東的臘腸分很多種類,其中厚街臘腸是產自東莞厚街鎮,發源於明清時期。厚街臘腸可分為花腸、鴨肝腸、豬肝腸等幾種。厚街臘腸形狀與別地有異,它是比鴿蛋稍大的橢圓形乾肉團。
不說不知道,厚街臘腸有一段動人傳說:北宋末,王姓人在厚街立村。南宋末,元兵大舉南侵,村民遂把大米和肉碎拌勻,灌進豬腸內,用小繩束成一節節,蒸熟後,攜入山中躲過元兵殺戮。其後,經厚街村民逐代改進,到了,明代中葉,厚街臘腸基本定型。三十年代,馳名東南亞、港澳的有信昌、興發、燦記等幾家,制作工藝,代代相傳,保持傳統聲譽。
大家在購買時還可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它一節節特別短小,幾乎象一個大紅棗一樣,所以又叫棗腸。可能是當年那個姓王的村民為了節約又取食方便而做成這麽小的吧。不過它食用起來確實非常方便,而且還有個好處,比如說你剪取幾個放在飯上蒸熟時,它的香味都會包含在腸里,不會散失,等到一口咬下去時就香氣滿嘴,特別濃鬱。
大朗欖醬炒飯的來龍去脈
大朗欖醬炒飯(圖片來源:中奢網)
在東莞一些吃地道本土菜式的餐館酒樓吃飯,你會發現有一道東莞特色菜叫“大朗欖醬炒飯”,欖醬炒飯的美味得到公認,可相信很多人不解,為什麽這個炒飯會冠名以“大朗”二字?
“烏欖白欖松柏朗,番薯芋仔馬蹄崗。”從這句東莞諺語中,我們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以前松柏朗村盛產高品質的烏欖,而制作大朗欖醬炒飯所用的欖醬正是由烏欖制成。
“說到這種烏欖醬炒飯,我們都會冠以‘大朗’二字。”東莞花園粥城大朗店的廚師長嚴富枝告訴記者,這道炒飯在飲食界很有名。
“飯要選用比較乾爽的,而且要放涼了才能用。”嚴富枝說,這樣炒出來的飯才既好看又好吃。酒樓通常早上6點就會煮好一鍋飯,放涼了備用,做飯的時候還要盡量做得乾一點。“家常制作的話,可以選用隔夜冷飯。”
在欖醬的分量上,嚴富枝說大概三碗分量的飯,放入兩匙左右的欖醬,較為合適。先將豆角粒和鹽放進鍋里爆香,再加入飯,炒5分鐘,再加上欖醬,炒勻,再加入雞蛋,炒一會即可上碟。“在炒好的飯上撒上一些香脆可口的欖仁,更吸引人。也可以將欖仁加到飯里一起炒。”嚴富枝說,此外還要註意,油不能放太多了,不然會影響口感。
“最佳上碟時間是,看到飯粒在鍋中跳舞。” 嚴富枝笑著告訴記者,整個制作過程也就10分鐘左右,如果選用的米飯夠乾爽,在炒的過程中,會炒得比較均勻。
難得一見的三禾宴
難得一見的三禾宴(圖片來源:中奢網)
東莞的水鄉以種植水稻為主,每年夏秋之交,禾花飄香,稻谷金黃,以禾花、稻谷為食物生存的禾蟲、禾花鯉魚、禾花雀到了這個季節,都長得肥胖鮮嫩。人們將禾蟲、禾花鯉魚、禾花雀(現已禁止捕捉)捉來,烹飪,擺上宴席,招待客人,俗稱三禾宴,其風味別具一格。其中以道滘鎮的“三禾宴”最為著名。
禾花雀總是整只整只地端上來的,光溜溜地無比肥美的樣子,有的人喜歡從頭吃起,先一口咬掉它的小嘴,然後一路吃下去,也有人喜歡從後面吃起,最後剩下那一丁點可憐的小嘴棄於盤中。禾花雀因為是候鳥的原因,所以一年只有很短的時間能吃到,禾蟲和禾花鯉基本是常駐東莞。
吉祥如意的麻橛
麻橛這個名詞,可謂是比較少聽,但是在東莞卻是街知巷聞的美食。
橛者,東莞人稱之為一小段。麻橛是東莞春節前的傳統小食。祖母(阿嫲)多在制作炒米餅時,隨手先做一些,給孫子解饞,人們戲稱是“阿嫲從炒米餅中,割出一些米,給小孫子吃”的小食,訛稱麻葛。其做法如中國民俗學家容媛(容庚妹妹)在1939年“元旦後三日寫於東莞”的 《東莞舊歷年例》 說:“麻葛,以黃沙糖煮炒糯米粉,熟時切成欖尖形。”
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長,如欖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連,成方勝(四方端正)圖案。菱形相套,中國民間稱為方勝圖案,用於建築(窗欞)、什器、服飾,婦女用作首飾,寓意為方正無邪,同心合意,優勝吉祥。因此春節期間麻橛成為東莞人互相贈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