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理州弥渡县城出城而去,向着西北直行,约莫6公里处,就到了太花乡庙前村的铁柱庙。庙门口的一组石碑说明了铁柱的重要意义:“南诏铁柱,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庙门,一组完整的仿唐建筑扑入眼帘,三院一拱桥一砚池两戏台。最里面的院子里,屹立着一根直径33厘米、高3.3米的铁柱,铁柱的柱身上,刻着一行字,标记了立柱时间,“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弥渡县的南诏铁柱成了至今唯一幸吁的铁柱,那么,南诏铁柱是否就是“唐标铁柱”?
年62岁的张昭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在县文化馆分管文物,1998年弥渡县成立了文管所,并由他担任所长。可以说,在铁柱研究上,他是弥渡县的“第一人”。张昭解释,孙冉翁在大观楼长联中提及“唐标铁柱”,目前史学界已认定了以下观点: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监察御史唐九征铸铁为柱,以记其功,也就是说,众多史学家认为唐标铁柱是唐朝的“纪功柱”。
但是,南诏铁柱的柱身所刻的是“维建极十三年”,建极是南诏第11世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为公元872年,时间上相隔了百余年,因此,有人认为南诏铁柱不是那根唐标铁柱。而公元872年南诏确实是唐朝的一个地方政权,有人因此认为南诏铁柱就是“唐标铁柱”。
然而,张昭认为铁柱是根祭祀柱,其中包含了彝族的树崇拜。
“彝族的风俗是死者下葬后,大孝子要在死者坟地上选一棵小松树带回家,雕成5寸左右长的人形。供奉三代后,再把小木人送入本族的祖宗树,彝族人每家祖坟上都有一棵祖宗树。在他们看来,祖宗树比老祖宗还大,先有祖宗树,后才有老祖宗。而且,在弥渡彝族的每一个村子,都有一个祭祀南诏铁柱的地方,当地人叫皮连格,意即大丫口,每年的正月十五,每个村都要选代表到铁柱庙亲自朝拜铁柱老祖,剩下的老人、妇女、小孩及整个村子的人都要到皮连格祭祀铁柱。‘树’和‘柱’都是木,而且,立柱最初是为了纪念金翅鸟,柱从树出,所以,人们就从祭树变成了祭柱。”张昭之所以认定铁柱是根祭祀柱,还源于铁柱上方伸出来的三个叉。在铁柱上次维修之前,铁柱上方是有三个木制的叉,而在彝族祭祀风俗中,祖宗树的树顶上面也必须留有三根树杈,因此,这与祖宗树的造型完全一致。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木头容易腐烂,2004年维修铁柱庙时,上面的三个木叉已被三条镀金铁龙所取代。
揭秘 两次化验它不是铁的
按照南诏铁柱柱身所刻文字及向国务院申报的资料来看,公元872年这根铁柱便屹立于此,至今已有1139年。铁柱暴露在空气中,长达千年之久,又无任何保护措施。而奇怪的是,铁柱至今仍未生锈。
由于附近百姓常来拜祭铁柱、手摸铁柱,因此,柱身变得非常光滑。“铁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俗称铁锈),如果不及时除去,氧化铁会吸收更多的水分,使铁烂得更快。”张昭介绍,他考古40多年,发现的文物多是陶器、青铜等,几乎没有铁器。偶尔碰到一些铁质文物,都因为时间久远,一碰立刻就成碎渣子了。
“铁柱是神仙柱,有神仙保佑,咋个会生锈?”庙前村年过七旬的老人董方公回忆,自己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讲铁柱的传说,很久以前,弥渡是白子国的管辖范围,国王的三女儿貌美如花,聪明贤慧,三公主成年后,没有喜欢那些纨绔子弟,却爱上了一个叫细奴罗的长工。这段恋情自然遭到国王的极力反对,两人一直不能在一起。后来,在一年一度的二月八打歌会上,天边飞来一对金翅鸟,落在歌场边的大树上高声唱:“细奴罗、三公主;细奴罗、三公主”。这让国王意识到两人的姻缘是天定,于是,为他们举办了婚礼,并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细奴罗,从此建立了南诏王国。后来,南诏国就建立了大铁柱象征大树,纪念金翅鸟。
尽管这个美丽的传说在庙前村人人会讲,但并不能从科学上解释为什么铁柱千年不锈?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张昭还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和2007年,两次邀请省内外的专家现场取样分析。“我找了北京冶金考古研究所的李晓岑,他两次都拿镊子夹了一小块带回北京化验,但只告诉我们估计是合金,不是铁的。”说到这里,张昭神情有些失落,他说,没弄清楚铁柱的真实面貌,是自己在文管所工作四十余年最大的遗憾。
惊叹 7级强震仍岿然后立
而更让人觉得神奇的是,铁柱屹立千余年来,曾历经大大小小的地震,却始终不倒,这更让村民坚信铁柱是神仙庇佑的。
遇到前来参观的游客较多时,在南诏铁柱庙工作了十余年的董萍就客串导游,负责讲解铁柱庙的种种故事。不过,他最怕别人问起这个柱子为何一直倒不了,因为无从答起。的确,从表面上看,铁柱就直接立在地面上,高达3.3米,这个和史书记载的“南诏铁柱高九尺九”完全符合,因此,铁柱应该没有沉降。
“铁柱一直就这样立着,庙里没采取任何措施固定它,只是提醒游客不能刻意去推或者站得太近。”董萍回忆,在他的印象中,也没听人说过铁柱曾倒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弥渡县曾经历大大小小的地震多次。来自大理州防震减灾办的数据显示,仅震中在弥渡的地震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史载1652年7月13日,在北纬2515'东经10033'弥渡南发生7级地震,烈度9度。当时,“城墙、官舍、民居不存片瓦,压死3000余人,客商无名者不知其数。地皆崩裂,涌出臭泥,鳅鳝盘结地上。山上乱石飞坠,河内流水俱干。”第二次是在1925年的3月16日22时42分17秒,震中发生在北纬25.7东经100.4的大理凤仪一带的7.0级地震,对弥渡造成的破坏可达Ⅷ强;第三次是1925年3月17日07时50分26秒,在北纬25.0东经100.5弥渡南姚芹村发生6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Ⅷ度,这是弥渡地区发生的最强地震,城内新建土城及四角碉楼全损坏,县署、监狱、团局、警所、学校、公仓、庙宇倾坏,民居铺房瓦砾崩落颓垣断壁,无倚房舍及稍腐朽屋宇尽成荒丘,2400间房有600余间全毁、1400余间半毁,幸得保全的约10%;另外,弥渡附近的祥云县、漾濞县、巍山县、洱源县、宾川县等等,千年来发生的地震也不计其数,都或多或少对弥渡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中,铁柱毫发无损。
“专家考察过千年不倒的原因,但没有结论。”张昭说,铁柱直径33厘米、高3.3米,按照铁的密度计算,铁柱的重量应该在2069KG。因此,这一方面说明了古人能将力学、数学精准计算;另一方面,由于铁柱一直被视为神物,千百年来无人敢动,因此,没人敢保证地下还有无柱身。“上一次我们维修铁柱庙时,因为柱身地面的西南角有些破损,查看后发现里面有很多鹅卵石。我估计柱身下有个卯,榫卯结构的,鹅卵石就起固定作用。”
直圆的铁柱巍然后立在太殿佛台正中,高3.3米,直径0.33米,重约2069千克。铁柱为一次性铸成,柱顶成莲瓣相连状。在莲瓣丫口之间各安有一木雕龙头,上覆一口铁锅,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远古神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