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9|回复: 0

林毅夫︰中国商学院MBA教育出了大问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4-27 16: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对中国MBA教育现状长达数年的实践和观察之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国际MBA教授林毅夫日前在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看法︰“目前,中国MBA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迫切地需要进行本土化重塑工作。 ”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林毅夫教授用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他对MBA教育思考的结果︰“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教学观,让学生不仅掌握‘术’而且掌握道’,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才是中国MBA教育的目标。”   NBD︰《财富》(中文版)杂志的调查显示,当前人们对中国MBA教育批评最多的依次是市场混乱、缺乏品牌、收费过高、教学与实际脱节、师资太差。在您看来,中国MBA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林毅夫︰不可否认,现有的这些MBA项目和教育机构,大多师资力量不够,很多教师是转行的,对教学的内容还没有吃透。由于这种教育是全新的,商学院往往要引进师资或者理论,引进的方式不外乎下面两种︰   一是让教师到国外商学院考察、查资料,或购买国外教材回来备课,甚至派人到国外学习然后回来教学。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对于国外的理论要吃透,并不是读一两本教科书就可以的。   另一种就是中外合作办学,国内不能开的课就请外国教授来教,这样虽然对所教内容有了把握,可以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它有另外的问题,即使能把外来的经”掌握了,这种“经”适不适合中国还是个问题。   我们知道,理论来自对现象的观察,在国外发展起来的理论也是根据国外现象提出的。有不少表面上看起来一样的现象,背后的逻辑却可能完全不一样。即使把国外的理论吃透了,也不见得就能够解释中国的现象。   NBD︰的确,如果把国外的经典奉为金科玉律,就可能出现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使学生陷入困惑中。这可能是国内许多商学院共同的问题。那国内商学院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林毅夫︰越学越困惑,盲目崇拜、盲目照搬的结果只能是这样。正如《财富》(中文版)调查所示,近一半已毕业的MBA学员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不会再攻读MBA学位。这表明中国商学院教育出了大问题。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仅仅收费高、师资差等方面的问题,从国外引进的做法有必要,但是转型中国家的许多问题与条件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完全照搬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在引进国外的MBA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本土化重塑工作。传统的智能告诉我们,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战争或是一个企业投资项目,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第一,在商业领域,“人和”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让表现出色的人获得高的报酬,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内部也需要有清晰的财务会计等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大家才不会推卸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共同为企业的目标奋斗。   第二,“地利”,也就是我常说的比较优势。在我们国家这个发展阶段,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什么,一个企业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服务,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天时”,是大的制度环境、经济结构等的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外,MBA教育侧重“人和”与“地利”,没有“天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各种制度相对成熟,市场环境和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所以,美国的MBA教育侧重在与“人和”有关的内部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怎么利用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的“地利”;“天时”在发达国家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在MBA教育中没有多少位置。   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情形就不同了。企业经营的大环境不断变化,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做得好的企业大多数是靠“批条子”,谁能搞到批件谁的收入就高;到了九十年代,“倒爷”消失了,一部分人开始投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九十年代末,这部分人出问题了,现在真正站住脚的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等,都是从事实业的。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家就要不断适应这个变化。如果,柳传志在八十年代不知道搞批件,就不会有联想,如果联想还靠搞批件,联想也早就没有了。但这个问题在国外几乎不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大的结构变化、制度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想教学内容的缺失,不能提供给学生需要的、有用的教育内容是当前我国MBA教育的最大不足之处。其实,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其它处于快速制度和结构变迁的转型中和发展中国家。   NBD︰中国的商学院应该以怎样的实践方式,才能使MBA学生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林毅夫︰我刚才讨论的是MBA教育的内容,至于教学的方式一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哈佛大学的案例模式,另一种是芝加哥大学的理论模式,但两者背后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案例教育不是简单地看过去别人如何处理事情,而是希望从案例出发,帮助学员了解企业做决策的基本理论原则。芝加哥大学一向强调理论,但他们教的绝不是跟现实社会无关的抽象理论,而是根据案例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   因此,这里面有个“道”与“术”的问题。过去的事件不会再次发生,美国的案例更不会在中国重复,MBA教学无非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提高学生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案例背后的“道”也就是原则、规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学“术”,或者照搬案例所用的方式去管理,那肯定不行。而且,不管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要教会学生,让他们掌握“道”。   唯此,学生才能够体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真谛。   有些商学院肯定被淘汰   NBD︰前不久《财富》(中文版)和《福布斯》(中文版)先后推出中国商学院排名,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北大国际MBA在两个榜单的5个第一中拿了4个,让很多人觉得有点出乎意料,您对此怎样看?   林毅夫︰这次排名结果对我来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然在情理之中”。   这两家杂志在评估方面,一个是向读过MBA的读者群发问卷,由他们评选心目中最有市场价值的MBA项目,一个是从国内各个项目2001年的毕业生那里直接获得他们毕业后工资增长的资料。   前者是从MBA教育的受众,后者是从MBA教育产品的购买者来考察商学院教育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同的程度,这实际上反映了各商学院的教学质量如何,学生到这边读书后在市场中所增加的人力资本如何。这样的评比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并规划未来。   NBD︰在接受调查的人士中,有70%的人愿意接受MBA教育,可见这一市场的需求比较大;但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也就很激烈,有的开始使用低价竞争策略,学费三、四万就行。对此您怎样看?   林毅夫︰中国MBA教育市场需求非常大,原因在于︰一方面,我们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很快,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许多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市场的机会很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作为一名经理人,要想把握住机会,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相当重要。按1979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的人力资本理论,增加人力资本的好处是提高处理不确定状况的能力。改革开放给大的经济环境带来的变动以及快速的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对企业来说处处充满着新的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好的MBA教育能增加企业经理人员处理不确定的市场状况的能力,这就给国内的MBA教育创造了巨大的需求。   我国现在有100多所商学院提供MBA教育,中外合作项目也有30来个,但有些肯定会被淘汰。在美国,商学院有几百家,但著名的就那几家。这种现象很正常,没有竞争就不可能进步。但是市场最终会淘汰那些不能提供良好教育服务的机构。   需重视“海归”变“海待”   NBD︰您曾提到,就是哈佛来中国培养MBA,也敢和它叫板。是不是因为您觉得本土化的教学比国外的更有效?您又如何看待“海归”变“海待”现象?   林毅夫︰最近我在想,为什么我们商学院教育良莠不齐,根源可能就在此———没有根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对MBA教育进行本土化重塑工作,也没有理顺“道”与“术”的问题。   我们必须有能力把国外的不足、不完善予以补充,才有可能办好中国的MBA教育。   就拿哈佛来说,在“地利”方面,本土商学院对中国的了解肯定比它多;“人和”方面,需要结合文化、历史,基础掌握以后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天时”方面,海外的商学院基本不涉及。   将三者结合应该是教学观念的核心,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会在本土占优势。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到国外去念MBA,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当然非常好,如果要到美国工作,读这些学校自然很合适,但如果要回国的话就不见得合适了。   目前“海归”之所以变成“海待”,就是因为他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掌握不够,结合不够,这也是国外教育模式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教学内容观可以为转型期的中国MBA教育,甚至为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创出一条新路。因为“海归”变“海待”的现象不仅在中国产生,在发展中国家都有这种情形。   提高整个中国MBA教育水平、为发展中国家MBA教育提供借鉴是我们的目标。 :rol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18: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