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童欣
(接上集)
蒙卦裏說的「利用刑人」這句話就是孩子我們得管,這個刑是刑法,當然說刑法這個詞就有點嚴重了,實際上是利用約束、規章、制度,說白了,你得管這孩子。就像在幼稚園,你對孩子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那叫愛嗎?不叫。孩子學不出東西來,那孩子就是放縱,你放縱孩子,那孩子能學到東西嗎?想學就學,想玩就玩,在這一切隨便,哪個小孩不想看動畫片去啊,哪有人跟你背詩呢?都跑了,對不對?能這樣嗎?所以說利用刑人。
咱們就說教育的「教」字,現在的教右邊是個反文,過去不是這樣,過去是一隻手拿一個鞭子,或一個棒子,老師他得打,他打不是為了殘害孩子。今天都變異了,他不讓打了,所謂的體罰,連站會兒都不行,那孩子還能管嗎?現在咱們說道理啊,大家看父親的父,兩隻手,一邊是規,一邊是矩,大家知道規矩這個詞吧?一個手拿著規,一個手拿著矩,才能畫出圓和方來,你不教他,隨便玩去吧,他能學到東西嗎?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那個父親音為什麼叫「父」啊?大家知道那是斧子,不正怎麼辦啊?你得「斧正」他,大家知道有斧正這個詞,寫文章、書法最後有斧正,是拿斧子修正。其實,學校的那個校字,古代好孩子不進學「校」,他這個校是木頭柵欄,這邊是交,就跟那圈似的,他是木頭柵欄,圍成一大圈,二流子等社會閒雜的那種不好的人,咱們給他管起來。實際這裏的利用刑人,是不是對他好?對孩子好,如果放縱,他敢打別人,到時候敢殺人去,殺人最後他得死刑償命,是不是這樣?所以這樣利用刑人是為他好,為孩子好的。對學的道,對傳道的老師,學生要有敬畏之心,這是教育成功的保證。
大家一定都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就是悅,通假字,「用說」就是用悅、用樂,我們老師、家長也不能光拿斧子,那孩子就怕你了,那你怎麼教育好他。我們還要用他喜歡的形式,樂就是也可以說禮樂這些,咱們說藝術,孩子愛畫畫,我們怎麼教育他愛媽媽?我們只不過利用他愛畫畫來畫一個媽媽,他是不是就把愛滲透進去了?他愛媽媽,關心別人。那麼他喜歡畫畫。
他喜歡唱歌,他不唱這個就唱那個,那我們教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他在學愛媽媽,這樣用他喜歡的形式來引導他,他是不是就願意上你這來學了。這樣他就求著你來學了,「老師,您再教我一首歌!」「老師,今天教我畫一幅畫吧!」是不是你就好教了?老師說:「今天必須得交一張畫,不交甭想回家!」強迫的要求,有的孩子就不願意畫了。所以這個利用刑人是對著孩子的那個魔性來的,要有約束。但是要想教育好,還要有學生喜歡的形式,咱們說那個禮樂這種樂,藝術這方面都可以,因為是他感興趣的。
這個桎梏,這個桎是腳鐐,梏是手銬,就是古代的腳鐐子、手銬子。剛才說我們約束孩子,給他一定的約束,是對魔性的,但不是為了束縛孩子,把他的手腳都拴起來了,他還走得了道嗎?他就走不了,是不是這個道理呀?所以說「桎梏,以往吝」,吝是一個不好的詞,大家知道占卦,它有「吉」和「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還有兩個字就是「悔」和「吝」,悔是後悔,就是不好,吝就是更不好了,吝比悔更不好,半凶,接近凶了,所以吉凶悔吝,會有這樣的詞告訴你這件事它的程度,吉,好的;悔,不好;吝,半凶;最不好的是凶。
怎麼樣不好呢?你把孩子拴住手腳了,他還走的了道嗎?走不了,剛才說的是用規矩約束他,講道理,而不是讓他什麼都不能幹,你看古人這一句話對教育問題說的好不好?真好!「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古人的大智慧從這一句話,寥寥的幾個字,就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我們每個老師都教許多孩子,包蒙,這個好理解,包是包容,包容所有的孩子,今天我們說老師要關心所有的孩子,孔子講仁,《弟子規》說泛愛眾,我們老師要關心所有的孩子,這是一個包容,孔子說有教無類,就是什麼樣的孩子你都能包容,淘氣的、慢性子的、有點兒髒的……你都喜歡,這是一個包。再一個包就是針對一個孩子,你得能包容他的缺點和他的不懂事,那個蒙是不是不懂事?蒙昧,就是不清楚,不懂事,你得包容他們不懂事,他不懂事不是他不願意懂事,是他小,大家瞭解個意思嗎?就是包蒙,我們要理解他不懂事的這種狀態。這小馬就是恰巧跑到那去了,不是故意的把那東西踢翻了,這小孩不是故意行惡打人,他明知道不好還做的叫明知故犯,知法犯法。
《弟子規》中說「有心非,名為惡,無心非,名為錯。」大家能區分這個狀況吧?他無意的辦錯事了,是他的錯誤;要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還見人想罵就罵,想打就打,就是失去理智了,這就是壞了,就為惡了。所以包蒙,大家作為教育者,要理解孩子的蒙昧,能包容他不懂事,他不懂事你就慢慢的講道理,包蒙的結果是什麼呢?吉!你能包容他這個蒙昧,看到他這種發展中的不完全性,其實有這種不完美,才有咱們的老師教育的這種必須,所以包蒙是「吉」的,包容孩子的這種蒙昧,否則就不「吉」。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