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00|回复: 0

这件人命关天的事 中国人做错了几十年(图)

[复制链接]

6683

主题

786

回帖

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74194
发表于 2014-12-10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件人命关天的事 中国人做错了几十年(图)

【阿波罗新闻网 2014-12-10 讯】

【导读】
  一到流感高发季,许多医院的门诊、病房乃至走廊里,都躺满了患者,身旁挂着输液瓶,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一滴滴地输入静脉,被形象地称为“打点滴”。这绝对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景。
  在我国,90%的患者不知道输液危害性,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中国成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注射大国”。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国人如此爱输液?感冒输液真的好得快吗?
发烧了,怎样才能让炎症消得最快?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惊人的一致:“输液”。在我国,90%的患者不知道输液危害性,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而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抗生素药物。“在所有输液中,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必要的。”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告诉记者,输液过度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应占50%以上,肌肉注射占30%—40%,输液占10%左右。但在国内某些医院,输液的比例甚至超过四成。记者了解到,门诊输液的药物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抗生素类药物;第二类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等老年病的药物;第三类就是一些其他疾病用药,比如抗过敏药等。在这三类药物中,抗生素类占到绝大多数。一方面是患者主动选择输液,一方面是有些医生将输液当成了常用给药方式,而且很少告知它的不良反应,造成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甚至有人将它们形容为“吊瓶森林”。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教授说,临床上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并不少见。“有些人吃两天药不见好,马上要求医生给他输液,怎么劝都不听。”还有很多年轻人,上班忙没时间吃药,一有问题就来医院输液,专挑高级的、贵的抗生素。“有些人自认为非常懂药,连抗生素的名称都记得非常清楚,实际上是害了自己。”频繁输液所造成的耐药性,让很多人成了输液室的“常客”,一生病就不得不输液,否则病情无法好转,已经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许大爷就是对抗生素耐药的典型案例,他从头孢一代开始用到头孢四代,现在已经用到了“顶级抗生素”。还有不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到换季,就会到医院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预防疾病发作。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告诉记者,这是输液的一大误区,这种预防性输液的办法不但没有科学依据,还会增加院内感染几率,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自保,也是导致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虽然给药的方法加起来不下十几种,但是口服、肌肉注射和输液依旧是医生最常选用的。“我以前也不愿意给患者输液,为此挨了不少骂,有的患者甚至当面跟我拍桌子,说吃了你的药一个礼拜还不见效,为什么不给我开输液?现在我学聪明了,只要达到指征就输液,再也没有患者骂我了,都对我一脸感激。”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有些心酸地告诉记者,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医生要跟患者说不用输液,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医患关系紧张,让部分医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拿抗生素来说,它的治疗范围很广,用了基本不会出太大问题,而且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有知情人士表示,“三级医院中,抗生素占全部药品收入的30%左右,二级医院可能会达到40%,就住院患者而言,其花在抗菌药物上的费用更是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
不少中老年人说:“记得小时候,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如果烧得不高,都是采用喝姜汤水、白萝卜茶等土办法,捂在被窝里出出汗,几天也就好了,实在不行才吃几片药,很少输液。”
感冒真的需要输液吗?其实,感冒发烧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治疗一般不需要输液,吃点解热、镇痛、退烧的药,配合补充维生素C就行了。如果病情厉害,才需要输液,但不一定非要用抗生素。对于病毒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单纯靠输入抗生素根本无效,即使是细菌引起的轻度感染,也不必输液治疗,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即可治愈。特别是抵抗力差的病人,在病种复杂的观察室输液,易发生交叉感染,可能会引起新病,甚至有人还会出现输液反应,从而加重病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其实,任何感冒病情都有它的周期,快的3-4天,慢的一星期,不论你采取什么措施治疗,都不会马上就好,其实你不输液也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不治疗一周也能自愈。静脉滴注好得快,其原因是:药液直接输入到血管内,随着血液循环,直接被人体吸收,让人感觉好得快,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静脉输液不会缩短病程。
记者在英国居住多年观察发现,很少有人会为了感冒跑去医院,即使到了医院,医生们的建议往往也是:“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用吃药、打针,靠你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好起来”。或许有人强调自己还在发烧,医生会说,要么在医院里,要么回家,找个冰袋敷在头上,脱掉衣服安心睡一大觉就能痊愈。只有被诊断为重感冒,病人才会被获准服药。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滴注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据《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然而,记者调查中,80%左右的患者都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也很少有医生提醒患者。
事实上,输液的风险远高于打针、吃药。孙忠实和沈雁英都指出,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部分患者对药物会有强烈的过敏反应;药物在生产、消毒过程中,没有除尽污染物而引起品质恶化,都是常见问题。一旦发生危险,口服药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时间,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但输液的“快速便捷”,却往往令人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
此外,输液本身所带来的操作问题,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等,严重的会导致发热、心力衰竭、静脉炎、空气栓塞以及肺水肿。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所以常输液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实际上,在西方一些国家,医生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采用静脉输液这种风险较高的方式。在中国,滥输液之风也必须刹住!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卫生部抗生素合理应用全国普及专家胡皓夫教授强烈呼吁,儿童已经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对他们,一定要能不输液尽量别输液。沈雁英呼吁,除了国家要通过加大对抗生素的控制力度,减少输液外,医患之间增强信任也是必要的前提。不管你是发高烧还是拉肚子,不要主动要求医生为你输液,一定要牢记先吃药,再肌肉注射,最后输液的原则。
面对输液,人们一直都挺矛盾,有时觉得不打吊针病难好,不论大小病,哪怕只是个风寒感冒,也会要求医生为自己“来一针”;而有时又觉得“能吃药不打针,能肌注不静脉”。那么,到底哪些时候该输液,输液的时间、速度等又会对药效产生什么影响呢?
选择
三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输液
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应选择输液。具体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来判别:
第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该输液就输液。比如说发烧,体温超过39℃甚至40℃,就应该选择输液,因腹泻、呕吐、出血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过输液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等目的。
第二是根据药物性质,有些药不能肌内注射,所以只能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有些会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必须中心静脉给药;比如脂肪乳等“营养药”,因为给药量很大,不可能通过肌内注射实现,补液也是如此;还有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C,刺激性也较大,会腐蚀肌肉,一般会采用静脉注射。
第三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比如对于昏迷的病人,无法口服药品,因此只能采用静脉注射。
速度
心脏病人别超60滴/分
一瓶药输上两三个小时,考验着很多人的耐性。因此,有些人索性学着护士转动输液管的拨轮,自己加快输液的速度。不少人认为输液速度快慢无所谓,快几滴慢几滴没什么关系,只要把药滴进去就行,同样的药,本来需要2小时,现在可能只用1个半小时。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静脉输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龄、病情和药物来决定。“一般来说,成人输液速度为每分钟60—80滴,心脏病患者一般在60滴以下。”北京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刘靖说,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尽量不要打点滴,以免加重心肺负担,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量小、滴注速度慢的原则。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差,也要慢速滴注,否则会因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力衰竭。
另外,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不一样,比如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血压药物的滴入速度要慢。根据病情和药物不同,有时候则需要“快速”输液。治疗高颅压时滴入速度应快,如250毫升20%的甘露醇要在半小时内滴注完毕,才能起到降低颅压的作用;治疗脑血栓常用的脉通,如果滴入过快,则会令心脏负担过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再比如对于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由于脱水严重而出现休克的病人,滴入速度要快,如有必要甚至可以采取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而促使病情好转。还有一些药物,比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最好在药物配好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输完,这样效果最好。“此外,输液开始时,也要留意,如果自觉输液速度太快导致心脏不适,应当及时提醒护士调整。”刘靖说。
地点
别轻易在家输液
天冷及换季时,都是发烧感冒的高峰期,大医院的输液室,往往挤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如果是常规疾病需要输液,直接去社区医院,或者在大医院开药,去社区医院输液即可。”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建议,毕竟大医院人多而杂,患者不能马上被安置,交叉感染几率大,且护士的照看也容易出现盲区。至于在家输液,张国强并不认同。“毕竟输液也属于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输液反应,比如过敏等。万一出现状况,家属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或抢救。”刘靖也表示,有些药物有迟发性的过敏反应,如果不方便去大医院,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输液,最好不要在家擅自操作。
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只是常规输液,第一次或前几次应在医院里输,待观察确无过敏反应后,也可以请社区医务工作者上门输液。在医护人员到家之前,家属应用湿布擦拭桌椅家具,用拖把拖地。清洁完后开窗通风20-30分钟,使灰尘、细菌得到稀释,并通过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起到杀菌的作用。陪护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输液期间家属若发现病人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如果有紧急情况要立即去医院。
注意
输完抗生素观察半小时
“输液是个体力活。”张国强说,“尤其在大医院,患者本来就身体虚弱,再加上人多拥挤,不可能人人都有床位,很多人只能坐着甚至蹲着,有些孩子只能靠父母抱着输液。”因此而虚脱、晕厥的也不在少数。输液前最好吃点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东西。如果输液时间较长,比如需要3—4个小时,也可随身携带一些巧克力、饼干、饮料等。输液前最好去厕所排一下尿,这样可减少输液中的移动。
输液时,药液都是靠重力(地心引力)流入体内,所以点滴一般都是高高挂在点滴架上。若高度无法维持时(如有些小孩由家长抱着输液),常常会有“回血”现象,血液倒流至输液管内,会引起患者的恐慌。所以,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都要注意输液瓶的高度,即便是需要走动、上厕所,也一定要保证瓶子处于心脏以上的高度。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触碰针头、拉扯输液管等情况,否则都容易导致针头移位、刺破血管,因此局部皮下出血或水肿。输液后,一定要用棉签按压针眼足够的时间,一般人需要3—5分钟,老年人由于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钟。“对于有些药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压药,输完后最好留院观察半小时,不要马上离开。”张国强提醒说。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叫做静脉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大约60℃左右)保温。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30分钟,一日2次。
2014年8月份,安徽省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给静脉输液戴上了“紧箍咒”,将包括感冒发烧、慢性咽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列入禁止输液名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表示:从总体来说,如果无其他并发症,以下53种疾病确实不需要输液。
内科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C以下;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5.肺结核;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9.高血压亚急症;10.慢性浅表性胃炎;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3.轻度结肠炎;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17.急性膀胱炎;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19.单纯的房早、室早;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22.癫痫;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妇科
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4.前庭大腺囊肿;5.阴道炎、外阴炎;6.原发性痛经;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儿科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外科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2.轻症体表感染;3.轻度软组织挫伤;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5.浅静脉炎;6.老年性骨关节炎;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9.慢性劳损性疾病;10.慢性膀胱炎;11.慢性前列腺炎;12.前列腺增生;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14.精囊炎;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17.急性喉炎、慢性喉炎;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生命时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6 07: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