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551|回复: 0

何清涟:奶农倒奶:大自然的终极报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6401
发表于 2015-1-11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之音



               
新西兰原料奶价格非常低。

近来,国内散户等中小规模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现象频发,农业部不得不紧急出面遏制,并于1月8日发文声称要采取措施帮助奶农协调处理卖奶难问题。如果在80年代读过中国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会知道,这种将牛奶倒进大海、河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为何会出现在“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尤其是发生在号称“中国高端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背后值得说道的东西太多了。

外国奶粉为何总是打败中国奶粉?

倒奶危机几乎是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来临的,因为2014年是“中国乳业市场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无论是乳业行内专家预测,还是媒体报道,都说中国乳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有好几年的运势。不料到了第四季度,国内乳业却迎来了“寒冬”之说,奶价从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2014年9月的3.9元/公斤。部分乳企亏损额加大,一些奶农向乳品企业交售鲜奶却遭拒收,最后奶农只能抛弃鲜奶,杀牛关张。就这样,“万恶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现象”居然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

业内人士对此次奶农倒奶的原因多方分析,最终都将矛头指向奶价下调和进口乳制品的增加,导致国产奶粉无法在价格上与外国奶粉竞争。据乳业人士分析,国内奶粉生产成本远高于外国奶粉。新西兰原料奶价格非常低,1吨2.1万或2.2万,而在中国每吨至少3.5万以上;成本和价格悬殊,使得很多中国乳制品企业减少收购国产鲜乳。

市场竞争一是价格的竞争,二是质量的竞争,但这两点恰好是中国国产乳制品的软肋。中国国产乳制品业能做大,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保护。

中国奶粉生产有两大先天不足

中国对外开放之初,曾成功运用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理论”,引进大量绿地投资,利用中国的土地价格低廉与劳工价格相对便宜的优势,让自己成长为“世界工厂”并长达十年之久。但在发展乳业上,中国却完全没考虑比较成本理论,不顾本国条件,硬用政策喂大国产乳业。

2008年三鹿奶粉贻害结石宝宝一案被揭露出来之后,举国同愤。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中国卫星、航天飞机都上了天,为何就生产不出合格的奶粉?

在环环追索之下,奶粉生产商指出牛奶不合格是奶农在原料里掺假所致;奶农呼冤,说绝对没掺假,都是饲料惹的祸;饲料问题就引出一个中国政府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即土地污染。王歧山任副总理时,2011年在出席两会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说以前中国人是吃不饱饭,“结果现在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

导致食品安全的原因很复杂,据专家们指出的原因,我将其总结为一种“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互害结构。互害过程大致如下:

一是企业本身的责任,如在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食品中加入色素、苏丹红等各种添加剂。

二是食品原料受到污染。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污染,比如蔬菜种植过程中过度投放农药,木耳加工成干货时使用硫酸铜,养殖业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等。日本进口中国的毒饺子事件,就是河北天洋食品厂用来生产饺子的原料含有剧毒农药甲胺磷残留物。第二类则是因土地受到严重污染,生长于其上的农产品含有各种致癌物质。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3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这种重金属污染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会形成各种致癌物质。

不少中国奶牛从出生之日始,就食用上述各种原因造成的污染饲料,不可能产出合格的奶。雀巢等外国品牌凡在中国就地生产(即贴牌生产),由于奶源与中国厂商相同,奶粉也有质量问题。

本应成为奶牛乐园的内蒙古大草原,早因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目前内蒙古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0%以上,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面积更是高达68%以上。

这种在污染土地上依靠人工种植牧草而成长的奶业,本身就先天不足,很难与外国奶粉竞争。

中国奶制品业:扶不起的“阿斗”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给中国乳制品行业带来重创。但中国政府几乎未曾认真反思国产乳业的问题,反而加大扶持国产乳业的政策。两个月之后,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宣布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给予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并制定了奶源基地建设扶持政策。此后,每年都有扶持国产乳业的政策出台,全国奶业生产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有专家总结道,从2000年到2013年,以三鹿奶粉事件爆发的2008年为转折点,中国奶类总产量连续跨越了1千万吨、2千万吨、3千万吨的大关,散养户大量退出,产业素质从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

针对市场上的问题奶粉和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的质疑,中国的政府部门不是加强对本国奶制品企业的质量把关,反而大抓外国品牌奶粉的质量问题:2008年美赞臣被检出三聚氰胺,2009年多美滋被疑遭受三聚氰胺污染,2011年美素、雅培、多美滋发生活虫事件,2013年新西兰乳品的“肉毒杆菌”事件等等,每次事件都让这些外国奶粉生产厂家付出巨额罚款,并蒙上恶名。到了2013年,为了配合政府倾资300亿推动的乳业重组计划,央视与《人民日报》干脆亲自上阵,发表《贴牌洋奶粉何以大行其道》,称“目前市场上100多个洋奶粉品牌有八成是国内企业‘贴牌’生产,企业花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1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这些‘贴牌’洋奶粉浑水摸鱼,质量没保证”。

在对外国奶粉厂商实施重惩与信誉摧毁这种双管齐下的打击之后,中国奶业迎来了2014年的“黄金发展期”,同年7月,伊利跻身2014全球乳业10强,取得亚洲乳企最高排名,中国媒体宣称“中国将改写全球乳业格局。”

问题在于,政府可以不计成本大力扶持本国产业,却无法改变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问题的担忧。国产奶粉即使低价营销,也难与外国品牌奶粉一争雌雄,即使外国品牌奶粉频陷质量丑闻,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深受欢迎。部分对贴牌生产的外国奶粉产生怀疑的中国人,开始在全球范围采购奶粉,最终形成一条全球搜集奶粉的商业链条(见《奶粉世界地图》),引发多国商家限购。

为保证政治上层的食品安全,中国有食品特供制度。为了保证政治上层能饮上安全的鲜奶,中国大量进口供牛食用的牧草,比如在美国加州大量进口紫苜蓿,由于紫苜蓿需要大量水浇灌,每到天旱,就引起当地激烈争论,反对向中国出口牧草。

综上所述,中国奶农目前的困境,来源于大自然的终极报复:一是中国的环境严重污染,尤其是土地污染与水污染最后必然传导至牧草,由此引起奶粉生产的不安全;二是草原严重退化,导致中国喂养奶牛的生产成本太高。生产成本太高通过政府补贴扶持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外商竞争,但势难长久维持。所谓奶粉安全问题更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信心,不能保证市场占有率的稳定长久。这种由政府扶植起来的行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今后中国奶业的发展,最好还是让市场主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05: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