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慎终追远”,除了平时节日供奉与祭拜外,每届除旧迎新之季,敬神祭祖则格外重视,年前忙碌是自然,在我们十分熟悉的鲁迅小说《祝福》里就有精彩的描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小说还详细描绘了旧时为敬神祭祖合家特别是像祥林嫂般佣人们的洗烧忙碌的情景:“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虽然鲁迅描写的是浙江古镇绍兴过年敬神祭祖的风俗,但江南一带习俗却是大同小异罢了。
一年六“节”,新年最隆重
在苏州,自明代以来,每姓都有家祠岁时祭享法,除了每月朔望参神,只供香烛。每岁时享六节,祭品随季节不同外,特别重视新年这个重要的日子,早早着人打扫祠堂,布置一番,新岁定例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以俟子孙瞻拜,不得自行因事改期。届“期务于三日前洒扫祠堂,铺设洁净,以昭诚敬。”正月里的供奉也因为是新春的缘故,供品有:糖糕、茶食、时果、干果、糕汤、果、茶,带着浓浓的年味。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上供有粉团、时果、果、茶。这里说的时果是当季的水果,果则是干果为主,如岁末苏州人家多供东西山产的红橘,称之福橘,这是关于宗祠里祭祀。旧时候在东山大户人家则更讲究,如叶家祭礼: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十通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色、荤肴十六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果五柱,果盒一具、卷蒸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足六块、楮帛十提、子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一以及鼓手五名。凡轮值者在祭期清晨徐启门扫尘,一人在祠堂中烧茶等候。祭时,主祭一人,长袍玄褂,襄祭二人立在左右。仪式庄严隆重,有跪拜、叩首、初献爵、亚献爵、三献爵,行三跪九叩大礼。
而在吴中区太湖边一些村镇除旧迎新要祭祖,称过年。有“大过年”和“小过年”的俗称,大过年的人家代代都要大过年,小过年的人家也因袭传承小过年,大过年”则用武官纸马,猪“头、鸡、鱼祭祀祖先。妇女回避,洗碗等水须存放桶中,到送纸马后方可倒掉。小过年”则用叫“阿太”的纸马,用“肉盘,祭祀完毕,接香烛等再祭圈头(六畜兴旺)、敬井神、入房中祭祀张仙,用一碗米团子、一碗生鸡蛋及寿桃。寓意张仙送子,祭祖完毕才可准备年夜饭。
苏州旧时候祭祖,一般是三代,也有五代的。最隆重是过年。中国的宗法制度以祖纵宗横的血缘关系区分嫡庶,规定长幼尊卑的等级。中国传统祖先辈分排列通常是: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因古人认为,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后代辈分排列: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古人认为,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这就是中国人俗称的所谓“祖宗十八代”,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宗庙的制式和祭祀的礼仪都与此有关。
请老祖宗“吃年夜饭”
祭祖前通常是在中堂之上张挂喜神像,又称祖影,正堂上的桌子要擦洗干净,供桌一面系上刺绣着吉祥图案的桌帏、其他三面则摆放椅子,一副盅筷代表一个祖宗,第一年祭祀的加封红纸,供品大体是黄豆芽、青菜、素鸡;蛋饺、鳊鱼、红烧肉、肉圆、全鸡。蜡烛一对,三根清香点燃,门半开或开一条缝,口里念念有词:老祖宗来吃年夜饭吧!请自家祖先来吃年夜饭,祭拜按照长幼秩序,酒洒三巡后,在锭缸内化锭,焚烧锡箔折成的元宝以及冥币,以供亡人在冥界“使用”。然后开始上饭,饭碗上要放三粒黄豆,插几支柏枝,以带子者为佳,所以年前老坟客会进城送冬青柏树枝,派的就是这个用处,另外年夜所供的“年饭”也要插些冬青柏枝的,讨个常青的吉利口采,所谓:留得空瓶贮新水,安排年下送冬青。饭碗里还要埋上几只熟荸荠,香灰落过三次,就可以送了。送饭的时候还要再拜,蜡烛不能烧尽,要留少许,称之“子孙蜡烛”。以视子孙绵绵,衣食有余。在祭祖的同时还要在堂屋的角落里放一张凳子,放上祭祖同样的菜肴,请地基神吃年夜饭。
苏州民间敬神通常用猪头三牲,在古代三牲特指牛羊猪,但小老百姓家境有限,所以民间常以猪头、鱼、鸡代替,仍称之猪头三牲。猪头要煮到半熟,尾巴、四个爪子,外加一个肋条肉,代表的是整头猪,肋条肉要拗成元宝状,半熟。鱼、鸡也要拗成元宝状,鱼通常用鲭鱼,祭祀财神则多用鲤鱼,鱼眼睛还要用红纸贴住,鸡则是用大雄鸡,尾巴上的毛一般留着,还要放五子白焐蛋,鸡的嘴巴里还要插上几根葱。准备好后,全家列队,焚香点烛,恭请天地诸神来享用香火供品。天地诸神包括道教和佛教的神灵,玉皇大帝、释迦摩尼、八仙、观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祭祀天地,报天地护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延续养育之恩。形成了子孙要敬祭祖先,以求祖先护佑平安的习俗。祭祀天地、祖先活动,是属于原始的宗教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精神的解脱,而是为了让天地神灵祖先帮助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苦难,达到消灾免祸、治病祛邪、子孙兴旺、五谷丰登的目的。所以延续了几千年的祭祀天地祖先的习俗,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现代已经演变为纪念祖先,崇敬祖先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圣贤崇拜,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成人文主义的文化价值。通过世世代代祭祖的礼仪浸润,教化子孙后代恪守伦理道德“见贤思齐”,通过不断的回忆先祖稼穑之艰难,弘扬先祖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所以,祭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纪念活动,值得关注和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