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8-31 18: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穷节乃现,细处著精神——一个徐克迷的《七剑》解读手册
我觉得剑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风度、心态、修养,内容非常的丰富。-徐克.
时穷节乃现,细处著精神——一个徐克迷的《七剑》解读手册(附西祠《后窗》上的讨论)
各位看官不好意思,这个才是文章的全名,太长了不让用,只好贴在正文的前面了。
关注七剑也该有大半年了吧,身为一个徐克迷,若是身在国内,买票捧场、聚众论剑、上网拍砖这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自然是一样也少不了的。可惜七剑公映的时候我却刚好出来了,于是买票捧场只能想想而已,聚众论剑则可以通过QQ进行,顺便鼓动亲朋好友进影院,通过他们的描述来幻想此片的功过得失,然后上网拍砖,与众多看了半懂不懂就信口雌黄的娱妓和看官们“出来谈谈”,当然,口气是温和的,氛围是融洽的,就是我的意见总也上不了台盘,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谈谈”,不免有些郁闷。原因很简单:我没看过!于是再弱智的言论也只能由他论,再骨鲠在喉的心声也只能由它哽着。在国内的时候有时候多眼馋国外上映的影片啊,现在出来了才感觉到,其实自己最眼馋还是自己国家上映的好电影。
好在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在今天结束了,通过网上传播的盗版终于看到了这部已经跟人讨论过无数遍的电影,高兴是双重的,既高兴在上映三周之后就看到了它(还来得及扫除一些乱评造成的影响),又高兴在上映三周之后才看到它(盗版没怎么威胁到票房,我还有续集可看)。
都是些废话,下面进入正题。先回答几个网上常见的疑问。
1,“为什么大叛徒邱东洛一个人可以杀几百号武庄的男女老少,据说还都是练过武的”?
我们先看他杀了多少人。石兽向风火连城禀报过武庄的情况,99户,共283人,算起来平均一户三人,也就是说,壮丁顶多百人,就算女人也练过武,也不过一百多练家子,武装保卫战死伤惨重,最后剩下藏在山洞里的可能就是一百出头。
这种推算其实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一百多练家子都是从哪儿蹦出来的,武元英解释得清楚,“是刘当家和邱当家的来了才教大家刀枪功夫,以前咱武庄啊,成天都被土匪马贼欺负呢,他们来了之后我们才有好日子过的”。刘精一本来是贵州分舵的,从杨云骢口中我们知道该分舵曾在多年前受到过朝廷的沉重打击,我们可以假设刘精一和邱东洛是从那以后从贵州流落到关内来,他们把武艺传给了武庄的百姓,同时也把武庄变成了天地会的又一处分舵。那不是很明白了吗?全庄人的功夫都是他俩人教的,刘精一和邱东洛自然是全庄武功最高的人。比较一下两人的武功,看起来又是邱更高一些,因为片中邱曾和杨云骢动手,闻讯赶来的刘精一完全拉不开,杨不想伤人,是邱咄咄进逼,所以拉架其实关键是在制止邱,刘做不到,而且后来在认清邱的面目之后正面交手仍死在邱的刀下,可见,邱是全武庄武功最高的一个,在刘和贯三刀之上。试问全庄百姓怎么会猜疑一个身为全庄的教头而且有护庄大恩的人是内奸呢,所以邱后来屠杀众人完全就是虎入群羊的架式,这一点也不奇怪。
2,“为什么两个农民上山拿了两把剑之后就功夫大进了?”
没有啊,片中哪里交代他们“功夫大进了”?很多人包括徐克自己都指出过,韩志邦的功夫始终不好,拿了舍神剑只会做陀螺状转圈挥动,片中他就算胜也胜得狼狈,多半时间是仅能仗剑自保而已。武元英的功夫比较有意思,亏徐老怪想得出那把“天瀑”剑来,两头伸缩自如,诡异得紧,武元英在前半部分的打戏中都没有掌握这把剑的用法,只在最后露了一下,片中没有一处地方暗示她功夫很好。至于有人说她“拿了剑之后杀人无算……”云云,这人根本就没注意看打戏。全片武元英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武庄外小溪边杀山指,一个是最后决战中杀了那个讲四川话的使三股叉的门将,前一次是傅青主帮她险胜,后一次是她真正领悟了天瀑剑,除此之外,连一个喽罗她都没杀过。杀人无算?估计这人看戏的时候梦见的。
3,“杨云骢身负杀父大仇,为什么帮仇人的时候一点犹豫都没有?”
黎明的演技我不好说什么,因为不知道有没有被剪掉什么戏,至少从现有的剧情上来看这个指责完全站不住脚。影片一再表现过杨云骢的犹豫和内心挣扎。一开头他不愿下山,激怒了韩志邦和武元英,在小溪边,他夹枪带棒地说“光明磊落就不会冤枉好人?”刘精一声称天地会“从没冤枉过一个好人”,他又在旁边冷冷地说“从没冤枉过?”在救人路上,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神气,惹得贯三刀要去偷看他的行李,有没有什么对天地会不利的地方。如果这一切都还不算丰富的话,最后交出青干剑时的回想总能说明问题了吧(可怜有些观众一边抱怨剧情难懂,一边抱怨闪回太多,他可不明白正是这些闪回交代了一些关键剧情),晦明大师对他说“你父亲临终前说‘大仇不能报’,你为了忘记父仇,隔断了人世,仇虽然没报,但敌意尚在,一旦复发便不可收拾,这次也是天意,青干难断,尘缘易了。下山吧!”他避世上山,其实是为了躲开恩怨,但躲避并不能平息怨气,晦明大师看到了这一点,才故意让他下山去面对杀父大敌,如果他能战胜心中的愤怒,本着侠义精神去帮助弱小(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仇人),那才能算得上一名真正的侠士。徐克的剧本对这一点做了相当多铺垫。如果这一切还不能说服某些人的话,我建议他注意一个小细节,在初入武庄的一战中“有个书生一直没出剑,不知道武功有多高”。那自然不是因为“我们出家人都是很低调的”(呵呵,借十方师父的台词一用),而是因为他的心结未解。
4,“其中辛龙子和穆郎这两剑面目模糊啊”
模糊吗?不模糊吧?打戏里面辛龙子的戏分最多了,从来都是冲在头一个,所谓“头文字C(charge)”是也。武侠片尤其是好的武侠片当中的打戏是相当重要的,和文戏一样塑造着人物。在小说中辛龙子这个人物是亦正亦邪,彼时年轻,然而打戏中已经在着力表现他的心浮气躁了,以后往好了发展就是是急公好义,往坏了发展就是是非不分。在打斗中是这样,平时走路也是恨不得三步并作一步,一步翻作跟头,挑水的时候和穆郎两个年轻人玩的无法无天,是七剑中最惹眼的角色之一了。觉得他面目模糊的人大概是在用看小说的法子来看电影,没说台词就记不住人,这可就没法子了。其实片中最解气的一句台词就是他说的啊:“我是你祖宗!”牛气冲天啊!
至于穆郎,这人是整个七剑系列的真正主角,不用着急,以后戏分多着呢。这片子里的铺垫已经很到位了,周群达很憨厚的样子,声音也好听,“无牵无挂,有什么不开心的?”期待他在第三集中的表现(第二集显然应该是属于杨云骢和楚昭南的)。
5,“既然七剑有实力一举荡平敌寇,为什么要拖着全庄人东躲西藏,最后还放着内奸不管去救人?”
呵呵,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没仔细看电影。难道六剑出发的时候片中交代的还不够明确吗?刘郁芳说“你们每个都要回来”傅青主先是承认,“我们这次去,不一定能回得来”,后是鼓励大家“我们这一去,生死难以预料,无论是枪林箭雨还是刀山火海,我们都要共进共退”。影片是表现了很多七剑的威力,但从来没有把这种威力夸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七剑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擒贼先擒王”,从来没有把人杀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包括武庄解围战和最后的决战。他们之所以要袭击天门屯争取时间,之所以要带着武庄的男女老少避祸,就是为了减少伤亡。但是最后一边是大师兄落入敌手,马上就要被害(这同时也说明了敌人的主力已经不在山下了),一边是内奸未明(那时谁也没想到内奸会是庄内武功最高的那个人),权衡利弊之下自然只有全力出击,连他们自己都明白是以卵击石,就算等着他们去砍,等在天门屯的也有“三千个人头”呢!
6“决战中风火连城为什么不用刀要用剑”
这个问题最好回答了,因为那是把宝剑,比风火连城的那把钥匙刀锋利。
观众有这些误解或是因为看片不仔细,或是因为受武侠电影的俗套影响太大,回答完这些疑问之后,下面要分几个方面谈一谈徐克的这部新作:
武打:
观众普遍承认这部片子的武戏非常出彩,包括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的人,但是喜欢的理由多半都是“真功夫”啊,“音效震撼”啊之类的,要我说都是废话。说实在的,国内喜欢武打场面的人多,懂得看的却不多。好的打戏应该能够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同时本身有很高的观赏性,这种观赏性不是那种开山劈石、炸弹遍地的简单刺激,而是其内在的脉路。包括空间关系,动作的顺序合不合逻辑等等,好的动作导演应该能把这一切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人出了一拳,这一拳是打向谁的?别人还了一脚,这一脚是怎么踢的?上一个镜头是一个人冲过来,下一个镜头这人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劣质武打场面,我就总是奇怪啊“大老远的,这人这一剑,不接也没事吧?”、“这俩人干嘛要把兵器同时伸出去碰一下呢?”。好的武打场面应该能够避免这些弊病,同时在此基础上刻画人物。如果不信的朋友,可以把《卧虎藏龙》和《新龙门客栈》拿出来再看一遍,尤其是那些大混战场面和一些小细节,在这些标准上绝对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这里举一个《新龙门客栈》里的小例子,两拨人马夜探敌营的那场戏,常言笑发现了周淮安,在房里斗了一阵,周夺门欲走,常正要追击,被周踢起的一根桌腿正好打在小腿上,于是只好恨恨地看着周离去。常读武侠小说的人自然会意,这就是"腿上一麻,被打中了某某穴,立时落下地来"之类文字的电影版表现了,但是就我所知,看过这电影的人多半都只记得最后曹少钦被削成了几片之类的场景,可见武侠电影做这类细节刻画是吃力不讨好。但这也正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道理。
用我的标准来看,《七剑》的武戏确实相当精彩,这精彩却不是因为“真功夫”之类的原因,其实全片的武打多半是虚实结合的,吊钢丝的地方也很多,只不过确实是做出了“实打实”的效果来,近乎完美地体现了导演“写实武侠”的创作意图。
多的也不说,就提一下最后的决战吧。巷战一节固然好,双剑划过石壁的音效在影院中想必分外撼人,但也只是视听上的刺激而已,我认为最好的一段是在军火库的决战里面,徐老怪对细节的迷恋在此又一次得到了展现。就我的理解,青干剑和由龙都是带磁性的,所以楚昭南先是把青干剑也抛给了风火连城,贪婪的风自然是大喜过望,没想到两把剑在手,受到周围铁器的牵制也加倍,动作反而慢了下来,楚昭南趁机徒手攻上,又把两把剑夺了回来(这招“欲擒故纵”大是漂亮),青干由龙到手,这个聪明人立即把一柄剑投了出去,插在风的身边。赤手对白刃,风要是够聪明就该先躲开再说,可是楚料定贪婪的风必定会第一时间去拔宝剑,于是算准来路一剑刺中了风火连城。整个过程兔起鹘落,画面固然是精彩到极点,其中的算计又是妙到毫巅,完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回头咀嚼起来别是一番回味,这才是真正精彩的动作场面。徐克是个真正懂电影的人,这么复杂的场面他硬是没有用一句台词来作交代,完全用画面来展现,习惯看电影如听广播的人自然会一头雾水。
顺便说一句,又看见甄子丹使剑啦!上一次是看见他在《新龙门客栈》握着一柄长剑大战周淮安等三人,注意看的话会发现,他使的可不是周淮安那种轻便的佩剑,而是战将在马上使的马剑,剑身和剑柄都是加长,适合双手操控做劈砍动作(唉呀呀,说起《新龙门客栈》里的兵器,可又有的一篇好讲了,打住打住)。这次的由龙剑在型号上也不逊于那一柄,而且造型更为威风。
谈到兵器,徐老怪设计的七把宝剑我觉得都很棒。本来一直担心的就是这部关于剑电影会不会把武侠电影中关于剑的俗套也一起继承下来,一把薄铁皮似的青钢剑居然可以抗得住大刀巨斧的砍砍砍砸砸砸,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让人觉得这根本就是汉人“剑为神器”的流毒影响,其实长剑这种兵器早在西汉末年就退出实战了。“要是徐克在一部‘写实’的武侠片里面还用铁皮剑去对抗长枪巨斧的话,那这片子我就不看了”,我一度这么想。还好,片中的几把宝剑都修长而又结实,看起来就特别有说服力,能让人相信它们确实是用于实战的。刘家良设计的一些用剑的动作既精巧又实在,看到最后决战时风火连城和楚昭南一手握剑柄一手握住剑的吞口,抵在一起角力,确实能让人相信他们是在以剑搏命。不夸张地讲,如果说程小东在《名剑》中开创了李蓦然和连环单手执佩剑的“剑术大战”是一场影视武打革命的话,那《七剑》中楚昭南和风火连城的“剑术大战”应该算是另一场革命的开始,刘家良给剑这种在港式武打片中一直强悍得莫名奇妙的武器赋予了烟火味和质感,同时又不失其灵性。顺便说一句,个人特别喜欢莫问和天瀑两剑,
音乐
川井宪次给《攻壳机动队》做的配乐,风格超尘拔俗,充满了寂灭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配乐之一,而他做的交响乐相对就不那么出彩(如《阿瓦隆》)。在《七剑》中这些宏大的交响乐段有时候还是挺有感染力的,例如片头和片尾,但大多数伴着开打的激昂乐声并没能给人很入戏的感觉。倒是里面一些“川井风格”的段落给人印象深刻。其一是楚昭南出关、杨云骢教武元英练天瀑剑时出现的那段女声吟唱,可谓清丽入云,闻之令人俗念全消,完美地诠释了徐克“在上逍遥如日星,在下纵横如河岳”的侠士理念,是片中最值得记取的一段配乐(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我躺在床上的时候总会出现幻听,耳边总有这段音乐在萦绕)。还有几段空灵的打击乐则一听就让人毛骨悚然,因为根本就是从《攻壳机动队》里照搬过来的,伴随这些配乐出现的往往是“死生去来,棚头傀儡”之类鬼气森森的偈子和大段大段的大道理(说徐克喜欢讲大道理的人不妨试着去体会一下押井的大道理,那才真是“完全不管人家受不受得了”呢)。
还有徐克的侠义观念和台词,太累了,明天接着写。
顺便再提一个小细节:《正气歌》。记得在黑泽明的《姿三四郎》中,三四郎最后就是吟颂着《正气歌》去和对手决斗的(只不过把“在下为河岳”改成了“下为富士岳”),当时就奇怪这么有中国味的桥段中国导演怎么编不出来(记得有部国产电影中一位知识分子面对日寇的威胁时两眼看天,一脸大义凛然,可惜口中吟诵的却是再粗浅不过的《三字经》!)。另外有趣的是,文天祥在《正气歌》的序中曾有“以一气敌七气”的说法,当然他的意思是以一正气敌七邪气,但还是觉得数字上有点巧合。
“Matrix”说得好:凡事有开始必有结束,没结束必有续集,续集讲不完还有第三集……所以,咱们接着说。
徐克的侠义观念:
话说影片快结束时,韩志邦眷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打算脱离七剑队伍,刘郁芳说“可是我不想看见你留下来,慢慢的变成跟武庄的人一样。”咦?武庄的人怎么了?七剑不是一直都在保护这些人吗?
这就要从徐克电影世界的结构说起了。有人归纳徐克的电影是黑白二分,正邪不两立,乱世中豪侠出马,跟恶势力斗个天昏地暗,这就是全部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因为它漏了徐克电影世界中最重要的第三方:俗人。
俗人,就是得过且过、见利忘义、欺善怕恶,有着一切人性弱点的普普通通的人,平时浑浑噩噩,横祸飞来时他们魂飞天外,为了保全一国可以舍弃大义,为了保全一家可以舍弃一国,当然,为了保全自己也可以舍弃一家,平时他们就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甚至偶尔也做做好事,但如果到了非行大恶不足以保全自身的时候,他们就算哭哭啼啼,也一样会去助纣为虐。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天生渴望被统治的群氓,永远勇于内斗,永远怯于对抗强梁。这就是在动荡的越南长大的徐克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你可以象我一样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看他的电影一定要明白,这些“俗人”是徐克电影世界中占到99.9%的公民,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在南宋末年的杭州打个头破血流,让法海摇头叹息“人!”,他们在邱北崮把画遮起来,给穷得叮当响的宁采臣一个闭门羹,说“有品味的人又来了”;他们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下混战不休,打他个“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乱定蜀未平”;他们在清末的广州跟着一个小女童冲向火枪,气得革命党人陆皓东以头抢地:“中国没救了”。
现在他们又来到了关内,来到了武庄。徐克让一个叫邱东洛的舵主把刚刚才救了武元英的傅青主摔在地下,完全不管他还身受重伤,又让一个叫刘精一的舵主把他关了起来。旁边的群氓们耳朵根子软得很,老大说什么就是什么。吊死刘郁芳一节,网上有位大侠总结得好,“幸好风火连城开始攻城,不然刘郁芳死定了,倘若敌人轻易被他们击败了的话,毫无疑问,得胜归来的他们依然会绞死刘郁芳”。俗人是非不明,正邪不分,也就是这次风火连城要的是他们的人头,换了别的什么估计他们都会继续退让下去的,只要保住自己的小日子就好。就像开场被十二门将屠杀的几个刀手一样“不是说,只要交出武器就可以平安无事吗?”,他们的反抗并无原则可言,只是无路可走时的神经抽搐罢了。只要强权给了他们承诺,他们一样可以继续吹吹打打做着娶新媳妇的美梦。山洞中的貌似不合理的屠杀其实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徐克的这种理念,上文已经作过一定的剖析,不过只是技术层面的,真正驱动徐老怪完成这个血腥场面的动力其实已经在前面埋下了伏笔,就是这帮俗人面对强大武力时的懦弱,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别人不反抗自己也不做出头鸟,完全就是一盘散沙。对于习惯“理念先行”的徐克而言,做这样的安排是必然的,就算再过火、引起的争议再多他也还是会拍这样一场戏,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徐克,因为他对自己的作品真诚。
这就是徐克眼中的普通人。那侠士为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呢?
因为俗人虽俗,却不该死,不但如此,而且他们中间偶尔也会跳出一些异类,依然会有好心的宁采臣舍身救鬼,依然会有热血的小卒子上山求道,依然会有刘郁芳和韩志邦不远千里把救命恩人送上天山,这些人本来也是普通人,会被妖魔鬼怪吓得魂飞魄散,会因为手上沾了敌人的血而失声痛哭,但是他们一旦作出了决定就会坚定地走下去,不会因一己的安危而随便出卖别人。晦明大师对“侠”的真义是了然于胸的,所以把自己打造的神剑送给了这两个看起来笨笨的年轻人,燕赤霞说“谁说人间没有希望”,晦明大师和燕赤霞一样相信,俗人依然是有救的(或者说正是武庄来的两个年轻人让他看到了这种希望),所以才尽遣众弟子下山营救武庄。
可以说,俗人身上有善有恶,侠也好魔也好,都是来自这帮俗人,来自他们面对强权威胁时的一个选择而已。迷失良知,俯首贴耳听从利欲驱策的就是魔,能放下私人仇怨,为天下奔走的就是侠。风火连城一干恶人把俗人勇于内耗、恃强凌弱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所谓“率兽食人”是也。片中风火连城的台词很引来了一些争议,其实仔细听一下的话,都是有脉络可寻的,依稀能听到他内心变化的轨迹。例如“这个世上,最值钱的就是命,把命保住了,能发很多财”,“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鬼”,“多可爱的一群孩子啊,现在都变成吃人的野兽了,呵呵,我们都变成吃人的野兽了”,还有他对绿珠的情意。有位网友编了个“风火连城前传”,虽然是游戏之作,但结构工整,脉络清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提起小孩子,让我们幻想一张图,侠士在左,恶魔据右,俗人居中,而小孩子就在他们这个平衡结构之下,是最有可塑性的一群,是值得寄予希望的。张华昭在公堂上说了不利于刘郁芳的话,然而刘郁芳并不因此鄙视他,反而鼓励其他孩子和他在一起。在一帮大人尽数血溅山洞之后,一帮团结起来的小孩子反而打了邱东洛一个措手不及。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虽然这部电影同样是在西北拍摄的,但在理念上和它最接近的电影却不是《新龙门客栈》和《刀》,而是《男儿当自强》,同样是探讨了群氓的狂热、觉醒的可能和新人的成长等问题,特别是刘郁芳带领孩子们躲进山洞的戏,象极了关之琳带着一帮学子在大使馆里躲避白莲教的一幕。
所以刘郁芳不想让韩志邦变得“和武庄的人一样”啊,所以要他去追上侠士们队伍啊,她说“没有你我们不是一样很坚强?”是的,在徐克眼中,虽然看起来武庄只剩下些孩子了,但反而比以前更强。
徐克的人观其实放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潮流中来看并不新鲜,就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一脉流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救救孩子”“不怕年纪小,就怕不抵抗”……等等调调,看官自己套上去就是。现在的内地观众动不动把除了色彩什么都不认识的张艺谋跟徐克扯在一起比较,这真是笑话了,要说世界观的成熟和对政治的敏锐,拿陈凯歌和徐克来比较还差不多。徐克的电影天马行空,但从来都是理念先行的政治电影,不信?回去再看一遍《人间道》,里面能听到《国际歌》的旋律。
又到睡觉时间,下面的只能列成要点来讲了(我恨,为什么一天只有24个小时?):
1,美学风格的变化。徐克曾说过他很喜欢《盲井》这部电影,反复看过多遍。还有《老男孩》,徐克在嘎纳电影节上曾专门找朴赞旭沟通过其中吴大秀大战黑帮一节(那种犹如古典卷轴画一般又血淋淋的暴力场面,我也非常喜欢)。《七剑》的写实风格可能和这些流派有亲缘关系。记得有一位电影人曾经说过,写实派的电影和商业大制作构成了当今中国影坛的两翼,两翼合流的一日就是中国电影的振兴之日。写实派指的是以“第六代”为标志的一拨人,近年来的一些商业大制作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不必多说。我认为《七剑》是作出这种探索的第一部电影。
2,台词。其实一点也不弱,里面的台词都是经过琢磨的。之所以有人不习惯,一是因为听不惯江湖人物的口音,二是因为不习惯徐克的政治说教。估计东方不败的“江山如此多娇”和蓝凤凰的四川话搁现在来也会惹来一片骂声吧,顺便提一句,《七剑》里的四川话地道多了。
徐克拍电影的问题从来不是欠缺琢磨,而是琢磨得太多了。他自己熟得不得了,却忘了观众第一次是很难一下接受那么多信息的,观众多看几遍自然能领会到。这种和《十面埋伏》里面因为“三年来无时无刻想念着你”式台词引起的笑场完全不同,一个是因为敬业而过度密集,一个是因为轻慢而过度疏忽,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全片的几个小缺陷:
1,武打场面的镜头切换还是太细了一点,而且有些混战戏明显没有打到人对手就翻了。还有开场的大屠杀既然是要突出其残酷,杀人镜头间的衔接就不该用淡入淡出,最简单的跳接应该更好些,这样和瓜哥洛的慢动作形成对比,效果应该更出彩。
2,有些地方剪得过头,例如七剑下天山缺少过渡,武元英什么时候和杨云骢交心的没有交代清楚。只有等待导演剪辑版问世了。
几个疑问:
1,为什么全庄人要管武元英叫“小武”,难道武庄不是很多人姓武吗?
2,段玉珠也是高丽人,为什么留下的衣服和头饰是苗族的,是因为徐克喜欢苗族服饰(所以把日月神教编排到了四川去),还是因为她在贵州苗疆做过探子?
最后,既然题目上开宗明义写下了“徐克迷”三个字,这个帖子的意图也就不必藏着掖着了,就是希望澄清一些网上劣评带来的误解,帮助有疑问的人厘清剧情。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但愿这个帖子能够帮助他们从《七剑》里享受到更多一些的乐趣。需要说明的,一是上述文字是我看碟得来的体验,因为可以暂停倒退,所以有些脉络能看得更清楚些,并不意味着我比进剧院看电影的观众高明;二是我虽然是徐克迷,但一直试图摆事实讲道理,如果有人觉得我的论述不够公正或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来讨论。
回想起来,在这个全中国都在为超女疯狂的暑假,我经历了属于自己的另外一种疯狂。工作不是不多,时间不是不少,但还是很狂热地到处搜集关于《七剑》的一点一滴,到处去和人讨论。或许,那是因为《七剑下天山》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而徐克是我初识电影魅力时的向导吧。我想,我欠他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