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74|回复: 0

网文:为什么要翻墙的真正理由

[复制链接]

8898

主题

1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42280
发表于 2015-9-28 10: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25日,大陆网站自由港刊登了一篇《不翻墙的“自由派”》的文章,文章总结了大陆一些所谓的自由派不翻墙的理由。他们是政治热心群体,有坚定的反极权立场,对言论管制、GFW(中国防火墙)、网络维稳等概念有清晰认知,但由于各种观念和认识阻碍了他们翻墙去寻找真正的自由。

作者沈莳在文中总结了他们7种不翻墙的理由,并逐条加以反驳,在反驳中明确表示了为什么要翻墙的真正理由。

文章说,近两年来一直在观察大陆网民的翻墙状况,整体上看对政治话题无感的人占据不翻墙群体的大部分,此外技术问题、社交圈子牵扯、打赏功能诱惑等等都是众所周知的“条件”。近来却发现还有一部分典型的不翻墙群体,居然不符合上述大部份“条件”,他们是自由派,是政治热心群体,有坚定的反极权立场,对言论管制、GFW(中国防火墙)、网络维稳等概念有清晰认知……具备较高水平政治意识的群体竟然也有许多人不翻墙,这种现象的确令人吃惊。究竟是为什么?

作者表示,暗访数日,大致收集到如下几种态度:

1、“看资讯的话,现在新浪微博就足够了”

“足够”这个形容词肯定需要一个条件:是满足于什么的“足够”。做为关注政治内容的自由派来说,了解墙内的新闻管制状况是最基础的,那么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在墙内所见到的内容都是经过审查过滤的,无形的舆论操控之手已将大部
分“新闻”变成了骗局,如果警惕性不够高,看得越多,被误导得越严重。更满足于被管制的根源是奴性人格,即便当下持反对立场也可能并不是真正追求自由独立的目的,而是在寻求“更完美的奴隶主”。

2、“翻墙对判断力能有什么助益?我不翻墙一样有很好的判断力”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说自己的判断力“很好”,是通过哪种比较得来的结论呢?如果和五毛相比,除了自干五毛之外几乎所有人的判断力都“很好”,但这种比较对象的选取纯属自甘堕落。GFW的确不会瞬间磨灭智商,但也肯定不会为智商提升提供助益,即便判断力能完全不被影响地脱离情境而独立保持(可能性极低,影响很难彻底排除),也不代表判断力能直接作用在态度和行为上,因为管制的存在,表达受限,有判断力而无法正常落实判断力的“职能”跟没有判断力区别不大。

翻墙并非是直接提升判断力的途径,而是为提升创造了一个必需条件。很多人在了解到真实的审查之后出现了简单二分法的逻辑错误,误认为“既然墙内大多是荒谬的,那墙外就一定都是真相”,当他们在墙外也看到假消息和极端偏执观点后便轻而易举地将原因归为了“翻墙无效”——墙内外都一样。这显然是错误的,自由空间首先是对独立能力的考验,独立判断、独立生存、独立发展,翻墙不是为了去寻找另一个可以不加思考予以信赖的对象。“正确答案”教学法培养起来的人在找不到参照时就会抓狂,即便反对当下权威并追随到了靠谱的“理论精英”,也不过是运气好,不代表本人的判断力就“已经很好”了,正相反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是难以分辨哪一种影响源才是真正靠谱的。

3、“我是自由的(我有选择不翻墙的权力)”

这句话看起来像是一种有关自由意志的论调,也的确蛮附和自由派身份的,其实是个错乱的逻辑。如果相信人有自由意志,那么不单要拒绝被他人指导行为,更要明确拒绝被他人操控思想。选择留在墙内接受管制,让极权政府操控你的获知范围和思考方向,“自由”何来?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被迫使用翻墙软件是一种不自由,但翻墙可以换来自由,不翻墙就永远没有自由,栖身于牢狱之中还要声称自己“是自由的”,何其荒唐。

4、“翻墙看了也是白看,墙外的东西转到墙内,按现行《网络安全法》是可以定罪的”

“看了也是白看”的说法很奇怪,除非你承认自己上网的唯一目的是“通过传播消息提升自身知名度”,否则了解、思考和分析,从来都不是浪费时间。如果能有足够多的人翻墙,跨墙搬运就没有必要了,墙的预期能力将大幅下跌。

另,《网络安全法》中并没有针对传播境外消息定罪的相关管制条目,这种胡乱解释属于自我维稳,比维稳更可怕。的确有一些转发墙外消息到墙内被删帖甚至喝茶的记录,也不过是相关西藏新疆“未经陆媒报导的消息”,那些人权灾
难正是极权当局的罪证,当局采用非法手段制造恐慌为激发自我审查,如果网民接受了这种恐慌的暗示就成功做到了协助维稳。

自保意识无可厚非,但如果以自我保护为名,行妥协管制之实,便不可支持。不论是线下维稳,还是网络维稳,当权者唯一的软肋是对失控的担忧,而不是被反驳羞辱。维稳失控能得以形成的关键在于挑战维稳的群体规模,只要能有更多的网民不再恐慌,那么就轮到维稳机器一方恐慌了。

5、“我周围有翻墙的朋友,最新信息随时都有,我自己就没必要翻墙了”

这种观点本身是一种依赖,其属性与安心呆在墙内依靠审查部门的筛选提供并无差别。你可以认为信任自己朋友的眼光比信任鲁炜靠谱多了,但你的朋友也毕竟是在以其个人需求和价值观来选取内容的,他们不是在为你做专项服务。即便你认为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与朋友们一样,这种依赖心理本身也是奴性人格的一部 分,社会人格虽然来自于政治体制和社会情境的影响,但它的存在也在反过来加重社会病态、为极权续命。

6、“很多道理很多年前就已经搞清楚了,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判断”

这种观点和“1”中的“足够”说有一拼。真的是“清楚”的吗?如何衡量出的“清楚”?既然如此“清楚”,为什么“很多年”来一直在重复那些正确的废话?缺乏提升的主动性就是在选择退步,自省能力过低是反民主性格倾向的一部分,虽然政治立场显示为自由派、反对当下权威,但仍属于极权理念的易感人群,当情境变化后这类人格将最先接受“改头换面”的另一种奴役模式,与“自由”二字背道而驰。

7、“墙外很丰富,但秀的晒的也不少,糊涂人墙内外都有,没什么区别”

如果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问“翻墙的理由是什么”,想必这些人都不会答错太多。但依旧没有翻墙,这就是态度不代表行为的典型案例。当行为——不翻墙——发生后,便会有许多理由来为这种行为做解释,将其变得合理化是唯一目的,逻辑都不需要了。

很明显,上述所有“理由”都不是理由,但正是这些歪理在维系着囚笼生活的安逸满足。社会人格论并非上纲上线,正相反,形成极端政治生态的人格特质恰恰是在日常诸多行为细节中暴露出端倪的,当社会情境满足时,这些潜藏的人格特质便会爆发出来,德国电影《浪潮》中的教学实验并不是艺术夸张。切莫轻视了那些已成习惯的弊端,它们有可能正在悄悄铺就着另一条奴役之路,与民主自由的目标渐行渐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11: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